康熙三征噶尔丹: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之战

杨修聊历史 2023-02-20 23:40:00
序言

康熙三征噶尔丹是指1690年至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的历史事件。

据史料记载,战况十分凶险惨烈,从大炮火枪互轰到贴身肉搏,最终清军凭借实力优势击败准噶尔,噶尔丹落得众叛亲离,绝望而死的下场。

而清朝成功阻止准噶尔东进,沉重打击蒙古游牧集团割据势力,捍卫国家统一。

战争背景:准噶尔的崛起

准噶尔部是厄鲁特蒙古的分支,兴起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一带。

清朝建立后,准噶尔部向其称臣纳贡,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直到1670年噶尔丹继承准噶尔大汗,情况发生变化。

噶尔丹出生于1644年,也就是清军入关的当年,比康熙年长十岁,是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

他从小在西藏学习佛法,史料记载:噶尔丹自幼喜奉释氏,有大志,好立奇功。

1670年其父在部落斗争中被杀,噶尔丹凭借狠辣迅猛的政治手腕击败政敌,成功继位,并积极对外扩张,先后击败和硕特部、哈萨克、叶尔羌汗国等周边邻国。

经过十余年的兼并,1683年准噶尔的统辖地域北达鄂木河,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以南,东到鄂毕河,几乎称霸整个中亚和西域。

在此期间,噶尔丹向清廷请求得到五世达赖喇嘛授予的“博硕克图汗”称号。

然而从册封传统上看,噶尔丹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无资格使用可汗称号,因此遭到康熙拒绝,准噶尔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出现裂痕。

不过导致清朝与准噶尔交恶的最终原因还是噶尔丹对漠北喀尔喀部落的觊觎。

清初游牧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落:札萨克图汗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三部均臣属于清朝。

1687年札萨克图汗与土谢图汗因人口和资源问题发生内讧,直接导致喀尔喀陷入内战。

早就对漠北虎视眈眈的噶尔丹趁此机会,于1688年率领三万骑兵挥师东进,向喀尔喀各部发动进攻。

缓过神来的土谢图汗率军抵抗,可根本不是噶尔丹的对手,经过三天激战,全军溃散,喀尔喀各部仓惶南逃入内蒙古境内,内附清朝。

可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噶尔丹压根没把清朝当回事,甚至想把清朝势力彻底逐出蒙古,使自己成为草原霸主。

于是在1689年噶尔丹马不停蹄,率两万骑兵长驱直入,打到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相当于从西域横贯整个蒙古高原挑衅大清,前来阻击的两万清军也被噶尔丹全部歼灭。

清军的溃败更加助长了噶尔丹的嚣张气焰,在他看来,曾经强大的八旗铁骑不过是外强中干的腐朽之师,于是噶尔丹继续南侵,一路打到锡林浩特地区。

此时准噶尔大军距离北京不足千里,噶尔丹更是在长城外耀武扬威,消息传到内地后,北京百姓大为惊恐,商铺关门停业,米价至三两余。

更让康熙头疼的是,噶尔丹与沙俄互相勾结,与沙俄从贝加尔湖向南的进攻构成钳形攻势,使清朝陷入两线作战的极大战略被动。

这直接导致康熙在与沙俄的尼布楚谈判中做出领土让步,通过缓解东北战略压力,使他能够抽出精力集中对付噶尔丹。

康熙画像

乌兰布通之战:清军浴血拼杀,以重大伤亡大破“驼城”,噶尔丹西逃

面对噶尔丹的战略威胁,康熙决定御驾亲征,1690年7月,清廷发兵十万分两路进击噶尔丹。

皇兄和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左路军三万出古北口,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右路军两万出喜峰口,康熙亲率五万大军进驻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督战。

随同出征的还有康熙的两个舅舅,内大臣佟国纲、佟国维,以及索额图、明珠等亲贵朝廷重臣,康熙的战略意图是通过左右路夹击,一举擒杀噶尔丹。

然而作战过程却十分艰辛,右路军常宁率先与噶尔丹相遇,两军摆开阵势展开交战,由于清军粮食给养缺乏,后勤保障不足,导致战斗失利被迫南退。

准噶尔大军长驱追击,渡过沙拉木伦河,逼近福全左路军。

从军队规模上看,清军虽占优势,但质量不高,十万大军中有五万是后勤部队,康熙本人感染风寒,未能成行。再加上常宁兵败,清军能打的只有福全的三万兵马。

因此福全成为整个战役的关键,8月下旬,福全在乌兰布通40里开外扎营,史书记载:

“凡营盘四十座,连营六十余里,阔二十余里,首尾联络,屹如山立。”

噶尔丹则亲率劲旅两万,在乌兰布通山脚下安营,布下“驼城”,主力部队则扎营于山顶。

所谓“驼城”就是将数千峰骆驼缚足卧地,背上加箱垛,上边蒙湿毡,环形排列,摆开阵势,形成坚固堡垒。

由于乌兰布通是一座小山,有峭壁陡坡,易守难攻,再加上准噶尔部有沙俄支援的大量滑膛枪、火炮火器,给清军带来不小压力。

面对艰难处境,福全调整部署,以火器兵为前列,步兵继后,骑兵为两翼。

八月初一,乌兰布通战役正式打响,清军集中火炮仰视轰击,准噶尔军毫不示弱与其展开对轰。

同时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率弓弩骑兵与火枪兵从斜坡向下冲击,国舅佟国纲被一枪击中,瞬时毙命,清军顿时混乱,仓皇撤退,将士死伤无数。

福全恼怒之下重新整军,发起多次反攻,噶尔丹倚仗驼城,发射弓矢火器,阻击清军一轮轮进攻。

从武器装备看,清军火枪还停留在明朝末年水平,根本不是准噶尔军对手,但凭借火器数量优势给准噶尔部造成不小伤亡。

随后清军再次调整战斗部署,依靠步兵正面冲杀,骑兵从左右迂回夹击,火炮大面积火力掩护,准噶尔军的“驼城”被打得稀烂,噶尔丹见状只能收缩兵力至山顶。

而清军也不再出击,就在下边和准噶尔军对射,以时间换取胜利,很显然,拥有数量优势的清军逐渐占据上风,准噶尔弹药告罄。

噶尔丹见情势不好,便以缓兵之计,假意向福全求和,在稳住福全后,噶尔丹连夜收拾兵马渡过萨里克河,向西北跑路,并焚烧沿途草地,断绝追兵。

当福全反应过来时,噶尔丹早已溜之大吉,鉴于此,福全只能下令班师,乌兰布通战役以清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此战清军虽胜,但国舅佟国纲等重要将官被击毙,军队伤亡人数超过敌军。

而噶尔丹的境况更惨,他在回撤的路上不幸爆发了瘟疫,损失人数比被清军打死的还多。

更糟糕的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其不在把他的老巢给清了,即“尽收噶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愤愤不平的噶尔丹决定孤注一掷,整军再战。

昭莫多之战:康熙击败噶尔丹的关键一战

不甘心失败的噶尔丹经过近六年的休整,于公元1695年9月亲率骑兵三万攻入喀尔喀车臣汗部,随后沿克鲁伦河东下,进抵巴颜乌兰(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

康熙为了一劳永逸的消除北疆威胁,决定再次亲征准噶尔,1696年2月,清军共十万人,分东、中、西三路进击。

中路军方面,康熙本人亲率京师八旗兵及火器营兵,共3.4万余人出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长城隘口)北上。

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9000余人,出大兴安岭沿克鲁伦河西进,堵住噶尔丹东进道路。

西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率军4.6万余人,分别自归化、银川北上,穿越沙漠切断敌军归路,相机歼敌。

最后形成三路大军以合围之势,毕其功于一役歼灭噶尔丹,其余1万人为后勤部队,开动6000余辆运粮大车运输粮草、军需物资供给前线。

此次作战计划部署得当,清军三路大军几乎齐头并进,避免遭敌偷袭的危险,其中康熙的中路军进展较为顺利,于五月初抵达克鲁伦河,接近噶尔丹大营。

噶尔丹未曾想康熙能够再次劳师远征,当他登山遥望之时,见清军营垒遍野,如天兵下凡,噶尔丹慌乱之下干脆尽弃帐房、器械等向西逃窜。

康熙怎可能再次错失全歼噶尔丹的良机,立刻命先锋部队追击,紧咬噶尔丹不放,噶尔丹且战且退,在损失近万人后才甩开中路军。

可不幸的是,噶尔丹又与费扬古的西路军碰个正着,两军展开交战,费扬古佯装不敌,将噶尔丹诱至昭莫多。

昭莫多北依肯特岭,东峙丘陵,西临河水,费扬古将大军分左右两翼排布,手下大将孙思克居中占领山头,费扬古统军列后,同时遵照康熙旨意,清军一律下马步战,待令冲锋。

面对清军包围之势,噶尔丹及其妻阿努可敦率2000余骑集中兵力猛攻山头,力图挫败费扬古主力,突围逃跑。

而清军则居高临下,箭弩火器迭发,战斗进行的十分惨烈,噶尔丹本人更是冒矢舍骑而战,孙思克顶着准噶尔的猛攻,亦毫不示弱,用火器、弓箭猛烈还击。

准噶尔损失惨重,但依然顽强拼杀,丝毫不怯,两军从中午杀至黄昏,难分胜负。

为打破僵局,费扬古出两路奇兵,分别进攻准噶尔军侧翼和后方,一路直杀阵中,另一路摧毁辎重,与孙思克的主力军形成合围夹击。

面对清军的三路冲击,准噶尔大乱阵脚,噶尔丹寡不敌众,夺路先逃,准噶尔大军群龙无首,瞬间瓦解。

扼守山顶的清军乘势追击,上下夹攻,斩杀3000余,噶尔丹之妻等被击毙,噶尔丹本人只带几十名骑兵夺路脱逃。

此战后,噶尔丹一蹶不振,其反叛势力土崩瓦解,再无力与清军抗衡,康熙为了一劳永逸消除准噶尔威胁,于1697年第三次亲征,并渡过黄河。

此时的噶尔丹已是穷途末路,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他的亲信听说清军再次来袭纷纷投降。

噶尔丹身边剩余不到百人,在走投无路之下,先是拒绝康熙劝降,然后服毒自杀,至此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宣告结束。

小结

康熙通过三征噶尔丹,平定强大的准噶尔北疆割据势力,虽然从作战半径、作战难度上与汉唐征讨匈奴、突厥完全不能比,但战略意义重大,此战的胜利极大巩固西北边陲安全,有力维护祖国统一,为乾隆年间彻底平定准噶尔奠定基础。

0 阅读:94

杨修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