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上,很少有女人能像她那样,一生扮演着多重角色,并将每个角色都演绎到完美,且坚持到人生的最后。
她的儿子评价她是无名英雄。
杨绛赞誉她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还是傅雷的“秘书”。
她,就是傅雷的妻子朱梅馥。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大概是中国典型的爱情模版了。而傅雷和朱梅馥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对。
朱梅馥比傅雷小5岁,是傅雷的远房表亲,两人从小一起长大。
傅雷4岁时,父亲傅鹏飞受人陷害,含冤而死。一年后,年幼的弟弟和妹妹相继夭折。
从那以后,母亲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傅雷身上,对他严要求高标准。
比如傅雷不好好读书,母亲便像包粽子一样把他裹起来,打算把他扔到水里淹死;傅雷读书打盹,母亲边用滚烫的蜡烛油烫醒他。
傅雷童年的遭遇,朱梅馥是见证者,她形容傅雷的童年“只见愁容,不闻笑声”。
那时的朱梅馥对傅雷充满了同情,她不懂什么是爱,却懂得把温暖传递给傅雷。
比如家里大人给小孩喜欢的饼干和糖果,朱梅馥舍不得吃,全都留给了傅雷。
几年后,朱梅馥终于褪去了童年时的腼腆和羞涩,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是上海教会女校的高中生,良好的教育让她多了几分端庄。
当傅雷看到朱梅馥坐在钢琴前,用纤纤十指弹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发现自己对表妹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她在偷偷地望我,因为好多次我无意中看她,她也正无意地看我,四目相融,又是痴痴一笑。”这是傅雷在处女作《梦中》描述的恋情。

初恋的滋味妙不可言,两颗年轻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不愿分开。而且双方父母也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就在傅雷远赴法国留学前,他们订下婚约。那一年,傅雷19岁,朱梅馥14岁。
分别,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伤感的,但一想到能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婚,朱梅馥又充满欢乐。
朱梅馥在国内守护着那段属于他们的感情,法国却以独特的浪漫拥抱了傅雷。
在法国,傅雷认识了一个名叫玛德琳的女孩,她的艺术天赋极高,与傅雷有共同话题,能为傅雷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
为了她,傅雷曾写信要求与朱梅馥解除婚约,并委托好友刘海粟寄回国内。
不久,傅雷发现玛德琳是不婚主义者,曾与多人保持恋爱关系,愤而分手,并差点自杀。
幸亏刘海粟不看好傅雷和玛德琳的感情,私自把信件压了下来,保住了傅雷与朱梅馥的感情。

都说三个人的爱情太拥挤了,注定有一个人会受伤,而傅雷伤害的往往是朱梅馥。
1932年,24岁的傅雷留学归来,与朱梅馥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婚礼,婚后的生活让傅雷更加庆幸自己娶了朱梅馥。
朱梅馥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她承担了家中一切琐事,为傅雷营造了一个舒心又闲适的家。
傅雷喜欢喝咖啡,朱梅馥学会了煮咖啡;傅雷喜欢花,她就在院子里种满鲜花,傅雷喜欢音乐,朱梅馥常常为他弹奏......
朱梅馥又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秘书,傅雷的文稿太多了,自己忙不过来,她把文稿排序,一笔一划誊抄。
有人说,傅雷所取得的成就,朱梅馥功不可没。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依旧躲不过丈夫的感情出轨。
1936年底,在考察龙门石窟时,傅雷曾与妓女黄鹂结下尘缘,这是他婚内第一次感情出轨。
傅雷还给她写诗:“啊,汴梁姑娘,但愿你灵光永在,青春长驻!但愿你光焰恒新,欢欣不散!”
当时朱梅馥已怀孕3个月。身边朋友担心傅雷会因此放弃家庭,纷纷劝他不要放弃朱梅馥。
傅雷解释说:“不用担心,我不会与黄鹂有结果的,我爱的是梅馥。”
所以,不知是他太爱朱梅馥,还是朱梅馥太在意他。总之,朱梅馥选择了宽容。

婚后第七年,傅雷又出轨了。出轨对象是他的好友、画家刘海粟的小姨子成家榴。
傅雷不顾一切与成家榴热恋,留下这句话给朱梅馥:“没有她,就没有工作的灵感与热情。甚至,没有她,我就要没了命。”
自始至终,傅雷都没有考虑过朱梅馥的感受。
得不到的爱让傅雷日渐消瘦,朱梅馥不忍心,亲自邀请成家榴到家里来,她说:
“你快来吧,老傅不行了,没有你他没法工作。”
傅雷与成家榴见面了,两人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信,他们不顾朱梅馥的感受,当面秀起恩爱。
朱梅馥只能躲在没人的地方独自流泪,甚至愿意把妻子的位置让给成家榴,她说:
“我爱他,我原谅他。为了家庭的幸福以及他的事业成就,放弃小我,我顾全大局。”
最终,成家榴折服于朱梅馥的隐忍,她主动退出了与傅雷的这段感情。
面对傅雷的感情出轨,朱梅馥不吵不闹,不作怨妇状,而是加倍地关心他,让他感受家庭的温暖,耐心等待他回头。

经历了情感的波折后,朱梅馥与傅雷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们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相互扶持,携手前行。
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坎坷。
1966年的初秋,一场压抑的暴风雨席卷了中国文坛,傅雷身处暴风之中,精神和身体都备受摧残和屈辱。
9月2日晚,朱梅馥陪着傅雷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们已经有了赴死的决心。
进卧室前,朱梅馥平静地吩咐保姆第二天少买一些菜,随后关上了房门。
此时,傅雷已经在卧室写下遗书,他们把一切身后事交代得明明白白,包括私人物品、存款的处理,他们不想亏欠和拖累任何人。
甚至还在遗书下面的信封里放了53.3元钱,这是他们夫妻二人的丧葬费。
交代完这一切,朱梅馥从被单撕下两条长条,打结,悬在铁窗横框上,他们还在地上铺了一层棉被才放上方凳,以免踢倒方凳时发出声音影响他人。
就这样,这对朝夕相处了34年的患难夫妻,共赴黄泉。他们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走。
很多亲友对傅雷的选择不感到意外,傅雷的性格刚硬,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赴死是必然的。
但他们对朱梅馥的选择感到意外,施蜇存说:“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都是傅雷的感应。”
儿子傅聪说:“我知道,其实妈妈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忍受得过去......”

了解朱梅馥的人都知道,她有一颗强大又宽容的心,不管日子多么艰难,她都能笑着过。
赴死,是因为朱梅馥深爱着傅雷,她曾说:“为了不使你孤单,你走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跟去。”
朱梅馥可以忍受炼狱般的痛苦,唯独不能忍受没有傅雷的日子,她始终认为他们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
有人说:选择伴侣,就应该是选能一起过日子的人,不可能期望对方十全十美,但彼此要学会包容。
朱梅馥一直认为自己是家中最不重要的人,只要能为傅雷做一些事情,她都觉得是骄傲的。

朱梅馥与傅雷,干净了一生,最后的死,干净得更让全世界震惊。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高贵,什么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优雅,那就是傅雷的离去,那就是朱梅馥一生的安静和最后的跟随。
傅雷一生的成就,其实离不开他的妻子朱梅馥,她才华洋溢却默默付出。
朱梅馥除了在生活上对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外,还是傅雷工作中不可多得的“好助手”,傅雷的文稿多且杂,每一篇几乎都经妻子的整理。
但朱梅馥的一生,也是“没有自我”的一生,甚至在傅雷众多作品中找不到“朱梅馥”三个字。
毫不夸张地说,朱梅馥用自己的温柔与坚韧,支撑起傅雷的才华与事业;她用自己的宽容与无私,挽救了婚姻的危机;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情的伟大与永恒。
刚烈的傅雷与温柔的朱梅馥结为伉俪,是傅雷的终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