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腐败在历史上可谓是登峰造极,而大清海关却能独善其身,成为当时最廉洁的机构。
大清海关的最后半个世纪,其实是交给一个洋人管理的,这个人的名字叫赫德,是个英国人,很多人都在近代史中看到过这个的名字。
赫德几乎创造了一个神话,在他领导海关的几十年中,发生的贪腐案只有区区5起,赫德是如何做到的?
可能下文中有些地方会让人不舒服。
毕竟把海关交给一个洋人管理是一种主权侵犯,但奇怪的是大清对他非常满意,甚至也不耽误跟洋人打仗,比如中法战争、八国联军,海关也照常运转。
我们心平气和地看看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看看一个洋人是如何改造大清海关的。
一
先说说鸦片战争以前的大清海关。
海关是油水最多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无需解释。
康熙在收复宝岛之后,重新开海禁,为了防止中饱私囊,把海关一切流程透明化,规定很细,处罚很严。
比如要把税率刻到木板上,立在闹市,而且不许覆盖遮挡等,具体我就不说了,总之凡是你能想到的办法,他都想到了。
按理说规定这么严格,流程如此科学,不应该乱来才对,结果完全没用。
当时的英国商人是非常憋屈的,被各种敲诈勒索,船只大小有各种测量方式,小船也能量成大船,税收可以讨价还价。
大清海关工作人员为了拿捏洋人,从来不公布实际税率,你想来做生意,那就得上下打点,就连最低的水手、账房、管事都得送点。
康熙规定的是税率4%,而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实际税率大概是20%,高了4倍,其实也没高到离谱。
当然某些热门货物税率很高,比如茶叶、蚕丝都是比规定税率高了十几倍。
这样搞得洋人很郁闷,郁闷的原因不是税率高,而是一步一个坎,处处有人使绊子,还价扯皮让他们疲惫不堪,觉得受到了人格羞辱。
比如1704年,有艘英国船就是不允许离开,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给了海关书吏送了100两银子之后,第二天就允许走了。
在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潇洒,开着炮船到处威胁,不做生意就打你。
除了少数地方(如印第安人居住的美洲)外,大部分地区这些洋人们为了挣钱也是老脸都不要了。
比如当时荷兰人不像英国人那样死活不下跪,他们不仅跪大清皇帝,也跪日本幕府将军,像小丑在宴会上逗乐,总之为了讨好甲方也是拼了。
需要注意的是,做生意是有利于双方的。
大清就像一个小媳妇一样,大门关得死死的,只留一个小窗户,你爱来不来。这个小窗户就在广州,具体的交易地点广州的一条街,叫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的名称出处有争议,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那条街上有13家中国人办的交易场所。
一切洋人都只能跟这十三家中国商人交易,想进大清衙门门也没有。
这些洋人们不准外出,不准学汉语,不准跟中国人交往,甚至不准躺在甲板上晒太阳。
最后,一个洋人忍无可忍决定去找乾隆告御状。
本着不解决问题,解决反映问题的人的精神,乾隆把那个告御状的洋人关了3年,驱逐出境,又把给他出主意的几个中国人砍了头。
乾隆为什么生气?
因为大清海关本质上是乾隆的钱袋子,给他送了不少好处,这件事之后,大清没有丝毫改变,也仅仅把陋规公开化。
总之,鸦片战争之前的海关是洋人是被剥削的一方,这个很容易理解。
有人会想,难道洋人不该宰吗?几十年后,他们就要干坏事了,被宰也活该。
但要注意的是,这些多出来的钱都流向哪里了?
反正没流向大清国库,真正流向国库的钱不足海关真实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其实是一个多输的局面,大清海关吏员们正规工资很低,但灰色收入又见不得光,领导被抄家发配的不少,国库也没赚多少钱,洋人做生意体验极差,影响出口贸易。
就连十三行的富商们虽然表面风光,其实风险极大,破产的也不少。
总之,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很无奈和疲惫。
二
事情什么时候开始转机的呢?
在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之后,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混乱期间,上海海关吏员都跑了,海关没人管了。
但外商的船还停在港口,英美法三国领事商量决定各派一人,成立税务司,代替大清管理海关,收到的税款如数交给清廷。
混乱之后,清廷发现洋人管理的海关交的钱反而比以前更多了,就很开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廷索性正式签订协议,把海关交给洋人管。
经过一番打交道之后,清廷发现洋人好像更靠谱点,恭亲王就说:大清吏员无人可信,反而洋人的海关报告更可靠。
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总税务司,从此管理了大清海关近半个世纪。此人是个工作狂,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直到1908年才因身体而离职。
在这期间,海关税收逐年增加,从1861年的500万两,到1908年增加到3000多万两,接近清廷税收的三分之一。
清廷本来财政几乎崩盘,经过海关的源源不断地输血,又多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
赫德本人也没有当时洋人的傲慢,他在海关章程中开篇写道:
海关税务司是中国的,而不是外国人的机构,其成员包括总税务司本人在内,都是中国政府的仆人。
为了防止徇私舞弊,他采取了很多措施。
首先在用人方面入手,全球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海、广州、青岛甚至伦敦设置考点,凭考试成绩入选。
谁也别想走关系,哪怕赫德的好友们的儿子,想找赫德走关系,却最终都因为没通过考试而失败。
其次,大幅提高职工收入。
赫德实行了高薪养廉的政策,工资公开透明,所有人的工资都晒在阳光下。
最高薪水9000两,最低 300多两,重要岗位多是外国人,但华人员工占80%-90%,这些华人员工的工资是是同期国内工资的2倍。
海关员工有年度奖金和福利津贴,干得越久工资越高,还有额外奖金,如此高的待遇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这让让员工不想也没必要走歪路。
再加上严格的会计和审计制度,让员工不敢动歪脑筋。
一旦发生侵吞行为,后果也是很严重的,1867年,一位法国籍海关高级领导因被发现篡改账簿而自杀。
还有次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失职,造成了2.3万两的损失,赫德自罚自掏腰包填补了这个亏空。
海关运营经费也不低,占纳税额的10%左右,也就是十分之一。
还记得前文所说的吗?
在鸦片战争前期,海关的收入大概只有十分之一流向国库,也就是员工侵占了收入的90%,这么一比就会发现,其实这笔高薪养廉这钱付得值。
所以清廷对赫德几乎有求必应。
赫德还将海关定位成服务机关,简化办事程序,为来往商船提供简单高效的服务。
从之前人人都不满意,到现在皆大欢喜,海关成为当时清政府唯一的一块净土,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行政管理方面的奇迹之一”。
看赫德的做法好像并不怎么难?但为什么现实实行起来就那么难呢?
我想也许是因为他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原因。
三
最后聊聊赫德本人。
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他是对德国占据胶州湾非常愤慨,极力帮助大清,在意识到大清在摆烂时,他很失望,转而希望他的本国英国租借威海卫。
后来,在英国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他非常恼怒,并全力帮助清政府与英国据理力争。
其他像一些中英之间发生的案件,他也站在大清这一边。赫德并非完美的正人君子,比如在他的日记中,有很多都是在自责自己的性欲。
比如,他跟一位中国女人生了3个孩子,但没有结婚,而是将她们送到英国,并支付抚养费。
他也注意到满汉矛盾,他在日记中记载说:一想到当今满清可能会被赶走,每个汉人都会从心底感到高兴。
客观来说,他在延续大清的寿命。
如果没有海关这笔稳定收入,清廷财政可能会提早崩盘,但大清过早崩盘的后果是什么,会不会彻底沦为殖民地,又或者会不会更好,我们今天也不知道。
总之,清廷对赫德非常满意,赏他一个尚书头衔。
他从20多岁开始担任税务司,一直到1908年,73岁的赫德辞职回国休假。
3年后去世,清廷追封其为太子太保,这是洋人在中国获得的最高荣誉。
豆腐小僧
你以前吸海洛因,后来改抽大麻,对这一伟大的转变,用了一个形容词,廉洁!是你对廉洁有误解,还是语文老师根本没教过你形容词那节课?……香港电影雷洛传刘德华演的,你可以看看,什么叫一亿探长,他就比前任廉洁,还守法。
王佳雨
没有效率就不可能廉洁
豆腐小僧
这算中西文化隔阂还是东西文化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