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烟火气中的年味儿

鹰瞳的世界 2025-01-31 06:12:31

昨天是北方的姑爷节,街道上已经鲜少有拎大包提小袋姑爷们携妻带子看望丈母娘的气氛了。

今天是大年初三,春节主要“节目”过得差不多了,外出游人回归在即,邻里这几天也没有见到几个串门拜年的。仿佛记忆中的春节“烟火味儿”愈发淡了。

姑爷节回娘家▲

每到除夕,“年味”这个词都会久别重逢、如期登场,宛若一年一次的春节晚会,拉起鸡鸭鱼虾们的手,锣鼓喧天、热热闹闹,对着崭新的时代问好。

我这些年在外游历,过的节不少,但唯独祖国除夕,是带有魔力的记忆,一边唠叨着要跟体重秤势不两立,一边深陷于年味中不能自已,从小到大,年复一年。

年味,也许是有形的,从小时候挂在院子里的萝卜干、风干的腊肠,到砧板上擀出的白白嫩嫩的饺子皮,一切都有据可查,慢慢堆积起对新春的向往。长辈们穿梭在厨房忙碌,小辈们把瓜子、花生、榛子“嗑”了个遍,吃到半饱,也没一刻得闲。总是大大一桌还没等支起来,守岁的温存就席卷山海,一道道菜切好了、料备齐了,用最标准的队形蓄势待发。鱼要放在“C位”,带着“年年有余”的愿景,一菜定“江山”;炸丸子的面浆已调好,看不清里面的馅料,却能闻出淡雅含蓄的萝卜香;拌菜工序简单,颜值却鹤立鸡群,金黄的蛋饼丝、标致的水萝卜、黄瓜、粉丝和豆腐干,摆成一圈五彩斑斓;而“偶像包袱”最重的,往往是还炖在锅里的大肘子,缝隙中弥漫出飞扬跋扈的香,总能让小孩子们“抓心挠肝”,可它架子大,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露面。

年夜饭登场▲

在经济困乏儿时的记忆里,过年就是穿新衣、吃年糕、放鞭炮。

大年初一,拿到了压岁钱,男孩子们的首件事就是跑到街尾的杂货舖,花两毛钱买一挂鞭炮,然后拆开一粒一粒点着玩。街头巷尾,一群群孩子每人手执一根香,点着鞭炮,你朝我扔,我向你炸。爆炸声此起彼落,过年了。

记得上小学时,课本里说到中国有四大发明。老师一说到发明火药,我马上举手抢答:“鞭炮”。同学闻言,一阵哄堂大笑。鞭炮、烟花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火药发明者不是科学家,而是炼丹的道士。道士们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经过了千万次实验,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相传唐代武德年间,有个地方林间瘴气弥漫,不少人因此染病。一位名叫李畋的少年郎,听长辈说过,燃竹可壮气驱邪,故而大胆地在竹节上钻一小孔,再把硝药填入,用松油封口引燃。须臾间,一声爆炸响彻丛林,烟雾消散之后,林间清香扑鼻,瘴气消散,染病之人大癒。此后,李畋被奉为“花炮祖师”。在之后出现的烟花,就是由爆竹演变出来更具有欣赏性的节日烟火。

除夕放鞭炮▲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人都憋着一股新潮劲儿。吃完年夜饭,全家去广场看燃放烟花。

屋内春晚节目播出,街巷轰隆一声炸声,只见一团火焰直冲半空,接着在天上爆开一朵白花,像一轮太阳高挂天空。随着“砰砰砰”不断响起,一朵朵红色、绿色、紫色、橙色、白色的烟花在天空交替爆开,瞬间将除夕的夜空装饰成一个万花筒,随着一朵朵烟花的绽放,“啊啊啊”的赞叹声,成为人们开心的伴唱。

一朵朵烟花的绽放▲

九十年代初有一年春节期间出行香港,夜间坐轮渡从红磡到湾仔。

在船上望去,香港岛高楼林立,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在闪烁,山上住宅鳞次栉比,满山的灯火像繁星点点。那时我想,什么时候我的家也能有这一样的“灯火”那?。后来,经过全家人几年的艰难奋斗,省吃俭用,又找个朋友借了钱,我们终于离开平房杂院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单元住宅。记得住新房的那年,一家人开心极了。那时,才能真正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境。

九十年代老式单元房▲

那年住新房过春节时,家里邀请了不少亲戚,我们买了不少吃食,特别买了女儿最爱吃的活虾和“莎莉蛋糕”。

我对女儿说,今天你放开肚子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是啊,为了买这间“陋室”,全家人节衣缩食整整熬了数个年头。那年月没有禁止燃放烟花鞭炮“法规”。吃过年夜饭,我们买了小蜡烛,一家人习地而坐,围在一起,点起一圈蜡烛,小小焰火发出点点闪光,零点到,城市烟火炮竹一阵鸣响,在我眼中,那些年的烟火最为漂亮。

九十年代的春节全家福▲

在古代诗人诵颂烟火的诗中,元代赵孟頫的《赠放烟火者》写得精彩。

他赞叹巧夺天工的手工烟花,染得长夜如昼。一句“灿烂如星陨”,仿佛将时光倒退数百年,让我们再次见到彻夜飞上云天的繁花锦绣。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场烟火,那是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晚上的天安门焰火晚会。那晚人民大会堂庆回归晚宴结束,我和同事们来到广场,看到上空焰火腾空四射,天空上顿时布满一朵朵五颜六色的烟花。接着,细细的硝烟飘逸在头上、脸上、手上,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烟火味,那是过年的味道。

天安门焰火晚会▲

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人。五年前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以往春节喜庆热闹的生活节奏。

那年武汉出现疫情适逢春节期间,各级政府印发了暂停旅游场所等地群众聚集活动的通告,自觉执行疫情防控、杜绝燃放烟花爆竹、焚烧纸钱等陋习,保障旅游景点、宗教场所安全。

疫情期间春节的街道▲

疫情第一年除夕夜,春节休假也取消了。大家相继返回到单位上班,参加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正如一段【疫情防控-顺口溜】所写:街道设卡点,为了安全呆家中。新肺炎,扩散快,严防死守这一带。一人染,全家病,严重起来真要命!听党话,坚决拥护党中央。病源地,在武汉,返乡人员多察看。戴口罩,勤消毒,饭菜一定要煮熟。住家中,不出行,新型病毒总会停。莫信谣,勿恐慌,相信科学保健康。抗病毒,大任务,防控措施要落实。有任务,要执行,这场灾难定能赢!

疫情第一年除夕夜▲

之后的三年人们继续戴着口罩只能呆在家里。

宅在家中,有了更多的时间看电视、上网、微信聊天、朋友圈发信息。打开手机和电脑,就会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包裹”。走在街上,在办公室里,都是戴着口罩的人们。环境清静了,应酬少了,聚会少了,聚餐少了,出行少了。“祸矣福所伏”,为了共战病毒、防护自身,勤奋工作的多了,花钱娱乐的少了,交通事故减少了。一个又一个春节使人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令人难以忘怀。

环境清静了,应酬少了▲

时值当下,人们习惯了淡化的年味,也不一定就是味道,也许本就无形。

或者说,“年味”这词之于每个人,岁月越长,无形感就越重。不信你看,等母亲穿上红毛衣,父亲在门口把春联贴上的那刻起,年味亦或全出来了。少小离家老大回,除夕一年盼一次团圆,盼得多是这份仪式感。小时候要等红包,长大了囊中不再羞涩,可能拿给父母的,却只有几句贴心话。默默跟在他们身后,细数柴米油盐,温热又满足。说到底,年味,大概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吧。

人们习惯了淡化的年味▲

心里永远年轻,拥抱更为美好的明天!

《除夜》唐•成彦雄

铜龙看却送春来,

莫惜颠狂酒百杯。

吟鬓就中专拟白,

那堪更被二更催。

2 阅读:56
鹰瞳的世界

鹰瞳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