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路过北京前门大遮拦,遇到一位安阳的旧友章先生。十多年前笔者出行安阳住过一段时间,每次闲逛的时候,都是这位章姓的老友陪同,
在安阳我们在袁林(袁世凯墓地)、羑里(囚禁周文王的地方)、殷墟(商朝晚期都城)旁边经过,我经常开玩笑说:“跟袁大总统、周文王、商代的“老住户”们算是都见过了,很像在时光长廊里漫步。而现在,和另一位老人家——曹操也要遇见了。”
古都安阳▲
说曹操,曹操就到。安阳是一座神奇的小城市。
2009年12月下旬的一天,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高陵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确定为曹操陵墓。
曹操陵墓▲
消息刚出来的时候,我一直在怀疑,曹操定都在许昌,怎么会把墓放在安阳?
70后历史学者李勇(别名:十年砍柴)传道解惑,说袁世凯还把自己安置在安阳呢,那有山有水有河流,风水好,是个埋人的好地方。而且安阳离许昌并不远,他相信曹操墓是真的。好吧,我也相信。
曹操雕像▲
考古专家们也相信曹操是真的,他们是从2008年底开始动手挖掘,一直是悄悄地进行,连魏武帝高陵的名字都不提,对外一致称为东汉大墓。
这应该是为避免麻烦,因为按国家政策,帝王墓一律不许开挖,他们的发掘申报也是打擦边球。但再不开挖,可就挖不着了。开挖那天,一位老爷子念叨着:“魏武帝啊,我们今天来挖你们这个墓,是为了保护您,如果再不挖,就会被盗墓分子盗完了……”
曹操古墓▲
就这样挖了一年,直到2009年的12月才对外公布消息,而且经过考古专家的严格考证,应该说可信程度很高。
但是偏偏有很多人不信。60后袁济喜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副院长,搞南北朝研究,并非考古行的。他在字眼上开始较真,认为“可能是”是科学的,而“确定是”不严谨,得拿出过硬的证据来。收藏家马未都也非议了一下,说从盗墓分子那里找证据不能服众,因为文物贩子仿古技术太好了。两人的质疑被考古队长“不屑一顾”,说他们不够质疑的资格。
古墓挖掘▲
学者与名人的怀疑,以及发掘方“可能是”的说明,同时点燃了网友的激情。
网友具有天然的怀疑精神,尤其当他们发现,墓还没发掘完毕,安阳已经成立了高陵开发工作组,而且还有市领导挂帅。你可以想象一下,面对曹操,能有多少人淡定?见着一位皇帝,尤其是曹操,马上就会联想到易中天、百家讲坛甚至兵马俑,眼前仿佛闪耀着一座文物考古的壮举。
挖掘墓道▲
他们要感谢一场大雪和超低温,让墓地开掘暂缓,舆论质疑声音也逐渐冷了下来。
其实,曹操墓里已经没什么东西了。即使墓是真的,也不会成为另一个秦皇陵,被老百姓视为旅游胜地。从曹操去世以后,就没断了盗墓贼,千年之下,岂有完卵。尤其到了今天,遇上了盗墓的盛世,给考古队只剩下一点残羹冷炙。考古队只好动用警方,从盗墓贼和文物贩子那里“赎买”文物了。于是,曹操这位历史上的超级传奇人物,也就有了这样一次尴尬的“复出”。
曹操墓里空空如也▲
曹操的高陵简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曹操这人勤俭持家,没秦始皇来世还要当皇帝的迷信。
曹操生前留下《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珍宝。”从一些历史资料可以知道,曹操勤俭到了有些抠门。而且他为了搞军费,也当过“盗墓贼”,所以对厚葬没兴趣。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很自得的这个优点,会让后人们相当失望。
曹操墓残墙断壁▲
年轻时喜欢读书,外祖父留给我那本薄薄的《曹操集》不知道读了多少遍。
都说子建八斗文才,我偏偏没那么喜欢,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相比,《洛神赋》《幽思赋》显得消散有余,凝端不足。建安人物,尤爱曹操。曹丕斯文有余,胸襟不足;曹植风流有余,气度不足。读曹操让人感动,心底会生出一种肃穆与庄严。
《曹操集》▲
前人说曹操文武并施,领军三十馀年,手中总是离不开书,白天对将士兵丁讲武策,夜里则一个人作些经传遐思。
史书还说他登高必歌赋,登高不过闲情,歌赋亦闲情。英雄骨里的斯文,总有日月昭昭立于天地的气度。刘邦一介武夫,能写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好句子,洪武朱元璋的几篇文章,也远非文士粉饰之笔墨所能望其项背。
曹操画像▲
总觉得曹操每一首诗都好像是横槊赋出一般。横握长矛而赋诗的人,古往今来也只有他一人吧。
槊,类似矛,其身更长。横槊的气概比横刀立马弯弓拔剑还要大,到底是因为那一支槊,纵横天下过──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
九朝古都——安阳▲
魏晋六朝文字,大多有悲凉有温情,也都各自大气各自磅礴。
然诸贤行文难免偶尔晦涩,辞章崎岖了一些,没有人像曹操那样雄浑那样朴直──看得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且不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抱负,更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志向。
《安阳画册》封面▲
帝王诗中,曹丕、杨广、李煜三人各自成峰。
可惜曹丕短寿,杨广气窄,李煜命蹇。少年时候,把玩后主的词,如今年岁开始大了一些,那词风奢华,与曹操相比,少了慷慨,哪怕是国破的吟唱,亦无切肤之力。当年曹操作出的诗文应该不少,到底年代久远,散佚太多。《曹操集》中寥寥几首,却字字有大国重器之美。而那些令、表,也常有可观的地方。《诛袁谭令》真决绝:“敢哭之者,戮及妻子。”到底枭雄。《与孙权书》振振有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到底狡辩。
征战中的曹操▲
建安十五年,北方大业已定,孙权、刘备联盟相抗,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
五十六岁的曹操正图谋统一,作《述志令》表明本志心迹,以对谤议。这篇文章文辞雄健,排闼纵横,多可玩味,字里行间看得真与诈,例举先人,颇能自圆其说,顾盼生雄而又谦谦作令人莞尔,真真光明磊落,哪里会是戏剧舞台上那个挤眉弄眼的白鼻子小人。
曹操的令斩钉截铁,并非权势在上,而是其中言辞之力──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
《戒饮山水令》说:“凡山水甚强寒,饮之皆令人痢。”《与诸葛亮书》只有短短十一个字:“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字里皆有好情致,有人情之美。
求贤令灵活,不拘一格:有德之人,不一定能作为,有作为的人,不一定品行好。陈平并不厚德,苏秦岂是守信之人?但陈平为刘邦平定汉朝王业,苏秦援救弱小的燕国。由此说来,对有缺点的人,不能废弃不用。明白此道,士人自当录用提拔,政事也不得荒废。
《蒿里行》悲悯入骨,《短歌行》抱负四海,《寒食明罚令》《劫质并击令》足够远虑,《祀故太尉桥玄文》风趣,通篇情真意切,后世多少小品与其遥遥相望。史书说曹操一生少机警,老变诈。机警是小道,老变诈则更合乎魏武的山海胸襟。
安阳文物▲
曹操暮年,常常中夜半觉,感觉不佳,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安神。
英雄老迈,也离不开药石,时间真是饶不过任何人。前人讥诮他遗令中分香卖履,末了还是小家子气。英雄的不捨怜惜,儿女情长,越发衬得英雄气浩荡。
现代安阳▲
过了这许多年我还在想,对于曹操本人来说,是英雄、是枭雄、是奇才或很无能他都不在乎。
他曾和陈宫说过一句话:“也许你们从前错看了我曹操,现在又看错了,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错看我。”不管你说曹操是什么样的人可能都对,但曹操终究是曹操,永远不改变!
《蒿里行》[ 汉 ]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