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更新“初一”始

鹰瞳的世界 2025-01-30 06:08:40

小时候,我祖母总是说:“新春到,讲好话,全年都顺条。”当时只是认为新年要说吉祥话,却不知它是古老华夏文化的传承。

春节的源起历史悠久。据传是始于公元前两千多年,舜即天子位时,带领各部族祭拜天地。自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也就是正月初一。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当然,由于历史太久远,这传说不无后世为了增益农历春节的传奇性,而加以附会的成分。

大年初一▲

考察“春节”一词的历史演进是非常有趣的。

古代的正月初一日,也是春节的开春第一天,并非一开始就定下来的。根据历法的考证,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则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两千多年。

春节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等;两汉时期则称为三朝、岁旦、正旦等;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等;而清代,则仍叫元旦或元日。

正月初一年货市场▲

真正使用“春节”一词,还真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

国父孙中山在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为民国纪年。那一年的1月1日是为新年,但没有称元旦。然而民间依旧沿用传统,过农历新年(那一年是二月十八日),其他的端午、中秋节都照旧历。沿用几千年的岁时习俗终究难以改变。基于此,隔年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就批准了农历的正月初一日为春节,并且例行性地放假。自此,春节正式成为一个节日和传统习俗的专有名词。春节名词的演变史,也正好说明了它的由来源远流长。不管历朝历代如何称呼,它代表着华人的传统习俗,更是社会生活文化。

春节真是一个奇特的日子。我们都知道,春节是依传统农业时代的二十四节气而设定。它和农作的秋收冬藏,农民休养生息的四季循环是结合在一起的。农村过去称除夕夜的团聚叫“围炉”,乃是在岁暮年终的餐桌上一定要生一盆炭炉,烧一锅热腾腾的铜炉火锅,或者,把一盆小火炉放在围坐的圆桌下,供家人烤火取暖。小小炉火代表着家的温热,团聚的暖心。

春节真是一个奇特的日子▲

首个世界非遗版的新春佳节即将闪亮登场,扑面而来的却是富含AI元素的满满科技感。

从AI红包、AI春联,到AI写真、AI拜年,创意十足,酷炫吸睛。有平台推出AI影像生成器,只要上传几张自己的照片,便可一家老小共同“参演”《新白娘子传奇》;也有平台针对年轻人“近乡情怯”的痛点难点,设计开发出“回家过年模拟器”,提前上线与“七大姑八大姨AI模拟人”疯狂对练,或许也可为返乡后应对各路亲戚穷追不舍的“盘查拷问”增加些许底气。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传统习俗少了,年味也就淡了,难以体现春节作为世界非遗珍宝的深厚内涵。但也有人认为,祭祖、扫房、放爆竹等传统过年习俗,固然有其存在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春节的传承方式也会不断嬗变。用数字技术刷新与过年相关的“记忆符号”,让原本对新生代渐趋失去吸引力的传统节日因为AI技术的赋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非遗版的新春佳节▲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近年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新型技术,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宝藏被发掘并重塑,不仅找到了与当代文化需求的绝妙契合点,与青年群体建立新的情感连接,让“国风国潮”重新成为流行文化符号,还为跨越文化障碍、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创造了无限可能。

年,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西游记》为创作背景的《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就充分证明了,在新科技变革浪潮的加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成为电子游戏创意文化的精彩载体,更能够蜕变为世界洞察中国的时代之窗、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坚实桥梁。从这一点来看,蛇年春节的“赛博新风”刮得越猛,或许越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全球化大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互相道贺“新年恭喜”时▲

万里奔波,只为了亲人的一握。而几千年的传统,竟是靠全世界所有华人的心,共同维护下来。这其中有多少温暖,多少亲情,多少永恒的爱。

今年互相道贺“新年恭喜”时,别忘了,也恭贺一声,春节,已列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日》[ 宋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0 阅读:0
鹰瞳的世界

鹰瞳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