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推行的黄老之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思想?为啥后来败给了儒家

豪仔看历史 2025-02-15 15:55:48

简单来讲,所谓的黄老之道其实就是道家思想啦。其中呢,“黄”所指代的是黄帝,“老”指代的则是老子。所以说,黄老之道确切来说就是黄帝与老子二人的思想。

在汉初时期,汉朝便已将这个思想确定为自家治理国家所奉行的思想了。

其核心理念在于无为而治,这是这套思想的关键所在。依照此思想,汉朝中央会在自身能力所及的情况下,给予百姓最大限度的自由。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能不加以干涉就尽量别干涉,这和现代的自由主义有几分相似之处。

那为何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就把黄老之道给废除了,转而推行儒家学说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彼时汉武帝在位,汉朝面临着要去攻打匈奴,还要向周边进行扩张等一系列重大事务。处于这样的形势之下,那种高度自由的社会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汉朝统治高层的需求啦。

况且,自西汉开国起,已然过去了几十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段里,社会处于自由化状态,由此汉朝滋生出诸多问题。依儒家的观点而言,此情形便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了。而彼时所奉行的黄老思想,面对这些问题已然是无能为力,无法将其解决。

于是在后来的情况之下,汉武帝也别无他法,最终只能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举措。

当然啦,要是想阐述得更为详尽细致些的话,这事儿可就没那么简单喽。要想更为透彻地理解黄老之道,我们首先得来讲一讲,黄老之道究竟是通过何种途径、怎样一步步成为汉朝治国思想的呢。

这得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讲起。多年前,大约在春秋后期,身为著名图书馆管理员的老子,提出了道家思想。其核心为无为而治,老子觉得,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便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让人道顺应天道。

在这一思想诞生后,迅速吸引了诸多聪明人前来学习。就像儒家创始人孔子,他曾向老子请教,而后才提出儒家思想。自老子起,无为而治的思想便正式登场了,自此开启了它被众人研习探讨的历程,在思想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

然而,随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冒了出来。

无为而治究竟应怎样做到“无为”?老子所倡导的和谐状态具体又是何种模样呢?将其置于人类社会,又该如何运用呢?后世尊崇道家思想之人,皆认同人道需顺应天道,可对于究竟该如何顺应天道,众人却存有争议。

在战国时期,围绕着相关问题,后来的道家学者大致分化成了三个不同分支,其一为老庄思想,其二是黄老思想,还有一个便是杨朱思想。这三个分支在当时的道家学说领域各有其特点与影响。

后世所说的“道家一分为三”指的便是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其实是挺常见的。就拿历史上除道家之外的其他重要思想来说吧,差不多都是如此情形。像孔子离世后,后世的儒家便分化成了八个派别。而法家内部呢,同样存在着“势”“法”“术”这三个不同的分支。

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佛家思想传入了中原地区。而传入之后呢,便衍生出了诸多不同的流派,像法相宗,唯识宗,还有禅宗等等,呈现出了流派众多、各具特色的局面。

在创始人离世后,其思想为何会分化成多个流派呢?原因并不复杂。通常情况下,创始人所提出的思想仅仅是个单纯的概念罢了。若要将这一概念切实应用到现实里,使其能与我们的社会达成更好的融合,那就非得依靠后世之人付出努力不可。

在这一过程当中,不同的人对前辈思想的理解必然存在差异。他们所选取的应用方向以及运用的手段也各有不同。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地便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流派。

大致在战国时期,老子已然离世。彼时众多道家思想的追崇者,对黄帝所留存的典籍加以梳理归纳,而后将其也融入到道家的学说体系当中。鉴于黄帝的诸多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于是乎,这一融合后的思想派别便被称作黄老思想了。

这里顺带提一下。当下我们对道家思想以及黄老思想,已然有了较多认知。可对于黄帝的思想,或者黄帝所留存下来的那些典籍具体讲了些什么内容,我们着实知之甚少。据史籍记载,直至汉朝时期,黄帝留存的典籍尚有二十一家之多,然而之后,这些典籍差不多都已失传了。

直至今日,原先的那些书籍仅留存下一本《黄帝内经》。要知道,这可是本有关医学的书籍,虽说其中有不少内容能够展现出黄帝的思想,可从根本上来说,它并非是专门论述思想文化方面的书籍。

黄帝的思想,我们着实了解得很有限。只晓得在战国时期,众多道家学者把黄帝的思想吸纳进道家思想体系当中,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后来广为人知的黄老之学。

在道家思想所包含的三个分支里面,黄老之学无疑应当被视作典型的“左翼思想”。

这件事关键是和黄老思想的发展存在关联。黄老思想诞生后,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壮大起来的地方,正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齐国的士大夫田家,夺取了原本齐国王室姜家的统治地位,成功实现了改朝换代。而田家在篡位成功后,对自身地位的合法性,始终是颇为心虚的。

于是在后来,齐国的田家对稷下学宫的诸位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目的在于为自身的合法性寻求支撑依据。随着时间推移,在诸多的思想流派里,田家渐渐发觉黄老思想于己而言最为契合。毕竟田家宣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如此一来,田家成为国君那便显得顺理成章了。

受齐国以及田家的作用,黄老之学在后来逐步发展成一门经世之学。其依旧倡导“无为而治”,不过这里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政府存在为前提的。它并非意味着啥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途径,促使国家与百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并且,这一派的拥护者同样极为看重实际操作。要知道,当年被尊为老祖宗的黄帝,可绝非仅仅只会空想而已,在那个时期可是有诸多发明创造的。像文字、养蚕、弓箭、指南车等等,这些可都是在黄帝所处的那个时代被发明出来的呢。

故而,研习黄老之道的学者们,一方面倡导无为而治这一理念,可另一方面呢,他们同样也在积极地开展各项事务,并非是只秉持无为而治就无所作为了,而是在这一理念之下,也有着积极行动的一面呢。

与之相较而言,道家其余的两个分支,呈现出的状况则是全然不同的了。

老庄学派一方面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把庄子的思想当作核心所在。该学派的思想大体能够归纳为“依循天道,抛却人为”。通俗来讲的话,就好像是真的什么都不去做。

杨朱学派的主张显得更为激进些。其认为天底下所有人都应做到“不拔一毛,不损一毫”。如此,每个人便都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既不向外界有所索取,也不给予外界任何东西。他们所追寻的,正是这种具有独立性的“无为”状态。

那么,针对这三种学派,我们不妨来做一番总结。这三种思想,无一例外都有着对“无为”的追求。其中,黄老学派秉持着自己做自己的理念;庄子一派则倡导啥都不去做;而杨朱学派的观点是自己可以去做事情,但不会给予其他人帮助。

很明显,相较于黄老思想而言,另外的两种思想着实更为极端。即便处于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两种思想也被诸多诸侯国当成异端来看待。尽管有不少人对其表示支持,可真正把这两种思想选定作为治国理念的诸侯国却寥寥无几。

唯有黄老之学独具特点,与其他思想有所不同。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理念和内涵,在诸多思想流派当中,呈现出别样的风貌,其特质使其区别于其他常见的各类思想,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在齐国那个地方,可是实实在在地将黄老思想当作治国理政的思想来加以运用的呢,是真真正正把黄老思想落实到了国家治理的层面上,使其在齐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在此之后,后续的剧情发展便是各个诸侯国纷纷选取不同的治国思想。接着,它们凭借战争以及各类竞争的方式,来对这些思想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就拿秦国来说,它所选取的乃是法家思想,确切而言,是法家中侧重于“法”的那一派,其代表人物便是商鞅。

又比如韩国,它同样选取了法家思想。只不过韩国所选取的,乃是法家里面侧重于“术”的这一个派别。

其余的几大强国呢,也都分别选定了不一样的思想主张。在此之后,这些强国便纷纷开启了相互争斗的模式,而且还持续不断地进行扩张,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以及更大的势力范围。

大家都清楚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秦国选择了法家思想,并且凭借此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正因如此,在这之后,法家便成为了这场思想选择之争中的最终赢家。

如此看来,法家思想貌似的确比其他思想更为强劲,也更有助于国家发展壮大。可关键在于,后续发生的状况,却结结实实地给法家的支持者们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然而仅仅过去十四年,秦朝便覆灭了!

由此可见,法家这种理念或者说模式,在国家谋求称霸争雄方面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若着眼于国家实现长久的安定、稳固的发展的话,法家却难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甚至还可能存在不利影响。

秦朝覆灭后,历经一场秦末的混战,最终是刘邦赢得胜利,进而建立起了汉朝。待汉朝建成,究竟选取何种思想来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这一问题也随之摆在了汉朝统治阶层的面前。

很明显,这是一个会让人感到十分头疼的问题。

不选择统治思想是绝对不行的。要知道,一个国家若无法统一意志,那极有可能致使国家走向崩溃。就拿汉朝来说吧,假如当时其内部依旧是百家争鸣的状况,各个学者及学派成天相互争论,都极力想证实自身的正确。如此一来,他们为了证明自己,必然会动用各种各样的实际手段。

起初或许仅仅是辩论的情形。然而发展到后期,这帮人一心想要证实自身观点的正确性,便必然会持续地挑起事端。当一个国家内部存在多种思想,且各方相互之间都无法将对方说服时,那么最终迎来的结局,便只会是国家走向分裂以及崩溃的局面。

汉朝统治者与中原百姓显然都无法接受分裂和崩溃这样的结果。毕竟此前中原陷入分裂之时,战乱频仍,那种分裂的生活已让众人饱受其苦。相较而言,还是国家实现统一,不再有战争,能让大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来得更好。

如此一来,汉朝的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必须去挑选一种思想,以此将其确立为治国理念才行。

彼时可供选择的方向大致有四种,即法家、儒家、道家与墨家。在这四种里面,法家于先前的秦朝已然被证实是不合理的存在。汉朝若再选取法家,无疑会步秦朝的后尘,重蹈其覆辙。

再看儒家这一方,在当时同样是难以适用的。要知道儒家所秉持的规矩极为繁杂众多,要是强行去推行其治国方面的理念,那就等同于要从思想层面,将汉朝国内所有人的想法都直接予以改变。这般难度,估计相较于所谓的统一天下而言,都要艰难上十倍乃至百倍呢。

墨家其实也难以契合统治所需。其倡导的兼爱非攻理念,对国家统治并无益处。墨家之人仿佛武侠小说里的大侠一般,稍有不合便要出手相助。在小说情境里,或许会让人感觉畅快无比。但要是置于现实,人人都如此轻易拔刀相向,那国家机器又怎还有存在的意义呢?

如此一来进行盘算的话,道家便成为了最为恰当的那个选择。

在道家的诸多分支里,很明显,黄老思想相较于其他思想是更为适宜的。虽说曾经选择黄老思想的齐国最终被秦国所灭,可这并不意味着黄老之道就必然是不对的。毕竟齐国最后的覆灭,其根源在于战略方面出现了差错,并非是内部存在问题所致。

如此计算一番的话,黄老之道其实是可供选择的。

于是,经由刘邦这代人的抉择,黄老之道最终确立为汉朝的治国思想。其特点在于,政府秉持能不管事就尽量不管的原则,只要百姓不触犯法律,便不会多加干涉。不过,选择黄老思想并非意味着摒弃国家机器,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依然是存在的,只是相对来说较为简略罢了。

自汉朝开国起,直至汉武帝即位之前,汉朝始终秉持黄老之道作为治国理念。不得不承认,这一思想确有其优势所在。由于政府管控较为宽松,且国家无战事,百姓生产得以相对自主。在此情形下,商业与手工业蓬勃发展,进而造就了闻名后世的文景之治。

然而,这套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它其实也是存在着一些弊端的。

黄老思想的提倡,意味着在国家诸多领域,管制应尽量放松。如此,百姓所拥有的自由边界便会大幅拓宽。只要不触及诸如杀人放火、偷盗他人财物这类底线,且做到在家中孝顺长辈,那基本上便不会出现触犯法律的情况。

在最初阶段,这种情况对经济发展以及民生的恢复无疑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然而,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它却渐渐滋生出诸多问题来。

自由的边界倘若过于宽泛,那么地位高者往往能获取更多的自由,进而去压榨处于底层的人。就好比近代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当其国内法律尚不完善,资本呈现无序扩张态势之时,对整个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祸。

在当时,汉朝恰恰就遭遇了这样的一种状况。

在经历了文景之治的蓬勃发展阶段后,社会上贫富之间的差距开始急剧拉大。与此同时,以往一直传承的道德体系也渐渐走向了崩塌瓦解的境地,那时的情形是,只要不涉及杀人放火这般严重的恶行,其余的事情仿佛都成了可为之事。

就拿当时的婚姻状况来说吧,即便放到现代,也足以让人惊掉下巴。汉武帝时期那两位赫赫有名的顶尖名将卫青与霍去病,可都是私生子呢。再看汉武帝,他的母亲在入宫之前,是有过一段婚姻的,后来只因一个算命的说她能嫁给皇帝,便果断离了婚。

即便放到当下,这些事儿也会让众人觉得颇为奇葩。可在那个时期,大家却认为是正常的。由于长期奉行自由主义,政府在管控民间思想方面力度太弱,使得各类民间资本与思想如野草般,迅速且肆意地生长起来。

在这样的情形下,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是能够从中获得益处的。然而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发展到后来,就老百姓而言,实际上却变成了不利的情况,反倒成了一件坏事啦。

最终,在汉武帝那个时期,黄老之道被彻底废弃了。汉武帝作出了重大举措,将治国理念进行了变更,不再推行黄老之道,而是大力推行儒家学说,让儒家学说自此成为新的用以治理国家的理念。

0 阅读:0
豪仔看历史

豪仔看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