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直言:失眠发出的第一个信号,通常在情绪上,很多人没放心上

永长谈健康 2025-04-24 06:45:32

夜色如水,万籁俱寂。城市的灯火逐渐熄灭,街道回归安静。而在一间温暖的卧室里,一位中年女士却翻来覆去,始终难以入眠。她盯着天花板,脑中却像开了闸的水库,思绪汹涌而来。一点点生活琐事,都被无限放大。明明白天还能强撑着微笑,到了夜晚却突然觉得情绪像失控了一样:莫名的烦躁、隐隐的焦虑、还有那挥之不去的低落。她叹了口气,拿起手机看了眼时间——凌晨两点四十六分。这已经是她这个月第十七次彻夜未眠了。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失眠不过是偶尔睡不着觉,熬一熬、熬过去就好了。但事实上,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很可能正是身体和心理健康在拉响警报。尤其是失眠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往往不是“睡不着”,而是悄悄地体现在情绪上。很多人却并没有把这种变化放在心上,以为只是最近压力大,或者心情不好,殊不知,这正是失眠背后那个更深层问题的开端。

提到失眠,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或者半夜醒来难以再次入睡的状态。但真正让失眠成为困扰,并不是睡眠时间的减少,而是它带来的连锁反应,尤其是情绪上的波动。焦虑、易怒、情绪低落,往往早在失眠症状彻底显现之前,就已经悄然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以前能轻松应对的工作,突然开始觉得心烦;原本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甚至小小一件事,就可能点燃怒火,让人控制不住脾气。

焦虑:失眠的“前奏”。很多人在失眠正式开始之前,会频繁出现“睡前脑内过载”的情况。比如躺在床上时开始胡思乱想,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越来越强,对明天的工作、家庭的琐事、健康的担忧,不断堆积在心头。这些看似理性的“担心”,其实正是大脑在夜间无法放松的表现。长期的心理紧绷,会让神经系统保持在一个“备战状态”,这时候,入睡变得困难,失眠也就悄然袭来。

情绪不稳:隐藏在白天里的“暗号”。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白天突然对某件小事反应过度,比如孩子打翻一杯水,你瞬间爆发;又或者一个平常的会议安排,就让你感到烦躁甚至想逃避。这种情绪起伏,其实正是失眠带来的影响。因为睡眠质量直接决定着大脑的调节能力,一旦休息不好,情绪管理就会变得困难。研究显示,长期睡眠障碍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以上。

注意力下降和健忘:被忽视的“无声信号”。不少失眠者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正在悄悄滑坡。开会的时候总是“神游”,看书看不进去,甚至连朋友刚刚说的话转身就忘。这些情况不是偶然,而是大脑在“补觉”失败之后的自保机制。当大脑得不到足够的休息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受到明显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长期失眠的人会感觉“脑子变钝了”。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情绪和认知上的变化,其实和睡眠有密切关系。他们往往归因于“最近比较累”或“性格变了”,却迟迟没有寻找真正的原因,更没有去医院咨询睡眠科或者心理科医生。特别是女性和职场中年人群,他们更容易忽略这些信号——因为在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情绪的不稳仿佛成了“理所当然”的副作用。

但其实,失眠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睡眠问题。它可能是焦虑症、抑郁症、激素失衡、甚至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表现。如果能在失眠还只是“情绪上的轻微扰动”时引起重视,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寻求专业帮助,是完全可以逆转的。可一旦等到彻夜失眠、白天崩溃时,问题可能已经深入影响身心健康。

在这个节奏飞快的社会里,人们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忽略身体的感受。可是,健康从不会悄无声息地离开,它总会在某个角落,悄悄留下提示。那些你以为只是“小情绪”的反复发作,也许就是身体在告诉你:是时候停下来,给自己一点关注了。

1 阅读:25
永长谈健康

永长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