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对外发布。这份重磅文件对各地区、各部门加快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出了方向性、框架性指导及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要求。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已经提出两年多了,从指导意见,到具体落实,可以看到一步步走得很踏实。2022年,国W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4年6月,又公布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12月,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1月初文件就已发布,可谓紧锣密鼓。
很多人可能对上面这些文件没什么感觉,更不会把这项政策跟楼市联系起来。但实际上,这两年以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已经潜移默化地从我们身边点滴显现。我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吧,天猫已允许使用微信支付,京东也即将接入支付宝支付,这就是统一大市场带来的结果。
回到我们的主题,为什么说这项政策实际上对楼市格局有着重大影响?
在1月7日发布的《指引》里,明确要求:“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各地区不得在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方面设置影响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这就是官媒所谓的“拆篱笆”。
以前人才就业都是选一座城扎根,想跨城市择业是很困难的,因为有户籍、社保、档案好几座大山挡路。现在按中央要求,所有阻碍人才流动的政策都要取消。可以预见,2025年,人才的全国流动将越来越常见,城市的人才实力将分化得越来越明显。
现在一个人想从一座城市去另一座城市,硬条件有困难吗?答案显而易见。得益于高铁的大规模建设,基本上大一点的城市鲜有不在高铁线路上的,在1000公里以内,高铁已经打得飞机溃不成军。跨城市在交通上不存在任何难度。在生活上也同样不存在太大的差异,共享单车、外卖、滴滴、电影、餐饮……级别相近的城市,基本能享受到的生活服务没有明显的落差。这么说吧,如果你从中国的某座二线城市换到另外一座二线以上城市,抛开气候差距和口音,其他并没有多大改变。
那么,硬条件没问题,现在又拆除了软篱笆,人才再也不用把就业和选城捆绑考虑了。“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听起来很美,但前提是必须自愿选择而不是被迫,没有谁规定必须遇见的第一个人就得白头到老,也没有谁规定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得干一辈子。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离婚登记/结婚登记的比例已经高达41.4%,也就是说每五对夫妻结婚的同时就有两对离婚。既然相携白首的人都可以试错,那么就业这种事就更应该允许人家多挑几家了。
有人说,以现在的就业情况,有工作就不错了,还想挑挑拣拣?注意这次的政策说的是“人才”,人才跟人虽然就差了一个字,质量还是差很多的。很多大学生嫌弃被比作孔乙己,但只要回去重新细读文章的注释就会发现这个比喻相当精准。中国不缺人,但高技术人才、专业人才、企业家是永远不会嫌多的。普通大学生找个掏下水的工作,还得面临294选1的激烈竞争,而高端人才根本不愁就业,都是企业在抢人。《2024年全球人才市场报告》指出,在中国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发愁的同时,全球约60%的企业却被招聘高端人才时“找不到合适候选人”的难题所困扰。真是应了那句谚语,hand hands,loud louds。
接下来要说的是今天的核心逻辑。
人才的自由流动,带来的是城市购买力的重新分配。因为一座城市的房价高低,关键要看有多少购房需求。而高端人才恰恰是购买力充足的人群,是购房的主力。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很多人还是没明白,高质量发展时代跟高速发展时代的逻辑已经不一样了,改革已经从粗放走向精细,以前的财富属于有胆识的人,未来的财富属于有知识的人。当科技、人才、创新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关键词时,高端人才一定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拥有者。
人才的流动,绝不会是平均分配,而是会向现代化水平更高、生活条件更好、配套设施更齐全的地方汇聚。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是很挑剔的。一座城市要吸引高端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和人口基数。基础设施是硬件,人口基数是软件,软硬件都过关的城市,生活质量才足够高,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
有人看重产业基础,但产业因素并非最重要的,因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逻辑是人才优先。人才到哪里,哪里才有发展产业的机会。过去的传统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和机器才是关键,人只是劳动力,所以往往是先有厂后有城。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逻辑完全不同,像谷歌,像英伟达,像Facebook,像OpenAI,根本不需要依赖于固定城市,人才才是产业的核心。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卢彦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产值达到100亿,首钢用了71年,联想用了17年,而小米只用了不到3年。”这就是旧产业和新产业的根本差距。而他说的还是产值,如果是估值会更夸张。胡润说,全球每2天就诞生一家独角兽企业。创业一年就能估值上百亿的公司并不在少数。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眼光去看待未来的产业。
因此,未来唯有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才能聚拢足够的高端人才,对楼市而言,也就意味着才有足够的购买力。有人才、有人口、有产业,才有房地产市场的空间。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未来房价和成交量都会发生巨大分化的理由。
事实上从2024年底的救市结果来看,分化已经在发生了。烧同样一把火,一线城市楼市热辣滚烫,三四线城市楼市却一片冰凉。2025年统一大市场的新政,会加速打通人才流动的通道,让楼市的割裂加快加剧。未来的楼市,整体数据可能会越来越缺乏代表性。
那么,现在的老百姓,主要的财富如果仍是以房产的形式存在,那么就必须要当心了。房子在不同的城市,意味着财富的走向也不同。变化会在你犹豫不决中完成,当你如梦初醒时,财富的重新分配可能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