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妃子来了例假,妃子让宫女去侍寝,结果意外创造了一个成语

白晴聊历史 2025-02-12 10:35:0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历史的长河里,总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却成了流传千古的传奇。

汉景帝的后宫,也曾发生过一件小插曲,原本是宫中妃子的一次“例行公事”,却意外成就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

这背后,隐藏着宫廷中的微妙权力博弈,也展示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妃子因生理原因无法侍寝,便命宫女代劳,没想到这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却引发了一连串出乎意料的后果,最终成就了一个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的成语。

那么,这个成语与汉景帝的宫廷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

从继承大统,到终于站稳了脚跟,这十几年的时光,不过是刘启最后的喘息。

可再怎么说,他毕竟也是皇帝啊!后宫佳丽三千,谁不是想尝尝这人间美味?

爱妃程姬,可是刘启的心头肉。

前几天,刘启已经下了口谕,今晚要临幸爱妃。

程姬自然是要精心打扮的。

可谁料到,月事不巧,偏偏在今天来访。

程姬左思右想,实在不敢让皇上扫兴。

虽然有心事重重,却也不得不强颜欢笑。

只不过再怎么装,身边的宫女们也都看得出来,主子今天心神不宁。

贴身的侍女唐儿,平日里和程姬关系最好。

看不下去主子这般为难,便主动请缨:不如我今晚去侍寝吧?大不了就说是主子您,皇上喝醉了,怎么也认不出来。

程姬一听这话,顿时两眼放光。

在后宫中,她虽已得宠,但终究是个弱女子。

朝堂上,没有娘家的助力;后宫中,也缺个心腹贴身。

唐儿此番请缨,若真能得偿所愿,那可就是个天大的好机会了。

这念头一出,程姬差点就要答应下来。

可转念一想,若是事情败露,那可是欺君之罪啊。

即便是皇上宠爱,恐怕也免不了一顿责罚。

甚至,还有可能掉了脑袋。

一旦走错一步,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两相权衡之下,程姬只得婉言谢绝了唐儿的好意。

说起来,即便没有这层顾虑,程姬其实也不愿意让唐儿去冒这个险。

她知道,皇上虽然好色,但也不是个昏庸之主。

若是被他看出破绽,不仅唐儿要受罚,自己怕是也要跟着倒霉。

不过,她倒也没有让唐儿扫兴。

毕竟,这份心意,她是领了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就到了晚上。

殿外的宫女通报,皇上驾到。

程姬连忙起身相迎,却不想,刘启已经醉醺醺地跌跌撞撞进了屋。

看到如此这般的景象,程姬顿时哭笑不得。

原本还在纠结要不要说实话,现在看来,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这个样子的刘启,只怕是个木头人,他也分不清了。

想到这里,程姬对唐儿使了个眼色。

唐儿会意,立刻上前搀扶住了刘启。

刘启迷迷糊糊地看了一眼,只道是程姬,便顺势倒在了唐儿怀里。

一番云雨过后,刘启已然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唐儿轻手轻脚地下了床,蹑手蹑脚地退了出去。

程姬这才松了口气,看来,这件事情应该是瞒天过海了。

第二天,皇上醒来,程姬一如既往地伺候着梳洗更衣。

只不过,程姬的眼神总是不自觉地往唐儿那里瞟。

唐儿也感受到了主子的目光,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就在两人提心吊胆之际,刘启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宠幸程姬。

看样子,他还真是什么都不记得了。

一连几天,后宫风平浪静。

程姬和唐儿都暗自庆幸,看来是虚惊一场。

但好景不长,这天,刘启突然宣唐儿进宫面圣。

程姬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是事情败露了?可看皇上的神色,似乎也并无异样。

莫非是有什么别的缘故?

唐儿战战兢兢地跪在龙椅之下,不敢抬头。

刘启淡淡地说道:"爱妃,你可知罪?"

唐儿一愣,这才反应过来,皇上是在跟自己说话。

可他明明喊的是"爱妃"啊,难道......唐儿只觉得头皮发麻,连声道:"皇上明鉴,妾身实在不知..."

"哼,"刘启冷笑一声,没等唐儿说完就打断了她的话,"你当朕是傻子吗?那日之事,你以为朕不知道?李代桃僵,欺君之罪,你说该当何罪?"

唐儿一听这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原来,皇上是知道真相的。

可他既然知道,为何又隐忍至今?难道是在等一个时机,要把自己和主子一网打尽?

想到这里,唐儿再也忍不住,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皇上,都是妾身的错。

是妾身掩耳盗铃,痴心妄想,请皇上治罪,千万不要牵连主子啊。"

刘启听了这话,脸色缓和了几分。

他缓缓道:"你这么说,倒也有几分悔过之意。

可你可知,这后宫之中,岂容你如此胡闹?就算是爱妃,那也是要受罚的。

更何况,是你这个区区宫女?"

说到这里,刘启不由得叹了口气。

他虽是九五之尊,却也心有不甘。

自己的女人,竟然敢做出这种事情来。

可若是处置得太重,传出去怕是要成为笑柄。

若是处置得太轻,又实在解不了心头之恨。

左右为难之下,他到底还是心软了。

"也罢,念在你从前伺候爱妃尽心尽力,这次就饶你一命。

从今往后,你便在宫中好生伺候着,不得再有二心,否则..."刘启说着,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唐儿如蒙大赦,连连磕头谢恩。

她知道,这已经是皇上最大的仁慈了。

若非看在程姬的面子上,只怕自己这条小命,早就没了。

就这样,这场闹剧,总算是告一段落。

程姬和唐儿,都松了一口气。

只是谁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插曲,竟然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事情过去没多久,唐儿便发现自己有了身孕。

这让程姬大喜过望,连忙亲自照料起来。

她知道,这个孩子,是皇上的骨血。

将来,必定不可限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唐儿产下一子,取名刘发。

刘启闻讯赶来,看到这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儿子,心中五味杂陈。

可既然是自己的骨肉,再不情愿,也还是要认下的。

于是,刘发自幼在宫中长大,颇得圣心喜爱。

几年之后,刘启身体日渐衰弱,将刘发封为长沙王。

这一封,就是一甩手掌柜的做派。

对于这个儿子,刘启实在是提不起兴趣。

就让他去长沙吧,自生自灭去。

刘发到了长沙,远离是非,倒也逍遥快活。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转眼间,大汉江山,变了人间。

王莽篡位,刘氏宗室,死的死,逃的逃。

刘发虽然是皇亲国戚,到底还是个藩王。

跟着起义的,大有人在。

就这样,匆匆几十年过去。

让人想不到的是,推翻王莽的,竟然是刘发的五世孙,刘秀。

他本是淮南一介布衣,却胸怀大志,力挽狂澜。

率军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复兴汉室。

自此,汉朝苟延残喘,又延续了近二百年。

后人谈起这段历史,无不感慨万千。

若非程姬当年一念之差,让唐儿顶替侍寝,哪里来的刘发?若非刘启心软,没有杀了唐儿母子,哪里来的刘秀?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这,就是"程姬之疾"的来龙去脉。

一个小小的意外,竟然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诚哉斯言,天不生刘秀,万古如长夜。

若非程姬一念之仁,大汉早已烟消云散。

古人诚不我欺也。

0 阅读:1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