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侠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待姐姐妹妹们向来宽容大度,但就是有一件事不能提,那便是:仕途经济。薛宝钗劝贾宝玉考取功名,他感慨道:“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得这样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到了第三十二回,史湘云也说了类似的话,不知道他会如何对待?
道不同,宝玉愤下逐客令对《红楼梦》熟悉的朋友一定知道,贾宝玉和史湘云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在黛玉没来贾府之前,数他俩的关系最亲近。
宝玉经常催贾母派人把湘云接过来小住,每次看到湘云来他都异常兴奋,还总是缠着她帮自己梳头。
当他得到一只金麒麟,听宝钗说云妹妹也有一只相似的之后,就专门收藏起来准备拿给她看,谁知这麒麟不慎被他弄丢,又恰好被湘云给拾了去。可见宝玉和湘云两人不仅关系十分亲近,也颇有缘分。
可是,云妹妹这次却无意间惹恼了宝哥哥,只因他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
原来,当宝玉和湘云、袭人正在聊天,有人通报:“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一听是贾雨村要见他,心里就很是不自在,一边换衣服一边儿跟她们俩发牢骚。
湘云随即劝他说:“主雅客来勤,自然是你有警他的好处”,宝玉却说,我是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不愿意跟这些人来往。
湘云笑着说:“还是这个性情不改。你就是不愿意读书考个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宝玉听了这话,就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我们知道,宝玉是轻易不跟姐妹们发火的,这次怎么忽然变得翻脸不认人了?居然还下起“逐客令”。因为,宝玉不认为这只是一般的言语不合,而是人生态度的不合,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段文字,也可以算是宝玉第一次正式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矛头直接指向的是:封建科举制度和官场制度。也表明了他对仕途经济的强烈厌恶。
对于和他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自然会令他心生反感,哪怕是湘云也不例外。
那么为什么宝玉会如此厌恶仕途经济呢?
一、性格的原因
贾宝玉自出生就与众不同,个性比较放荡不羁,不喜欢受任何束缚,再加上他后来似乎崇尚老庄的无为思想,对名利也比较淡泊,本就不太看重仕途经济这方面的事情。
另外,可能是因为他活得比较自我和真性情,向来厌恶虚伪和做作,不喜欢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更讨厌“沽名钓誉”。只想远离世俗的虚伪,过安于享乐的生活。
二、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由于宝玉整日居住在大观园中,与姐姐妹妹们一块生活,一起玩耍,他过惯了自由自在,而又与世无争的日子,自然不愿意为了功名利禄而去奔波奋斗。
再有就是贾府经济条件比较好,他没有生活负担,贾母又对他格外宠爱,导致他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根本没想过个人职责和家族使命之类的问题。
三、可能是身边接触的人导致他对仕途经济产生了很差的印象
贾宝玉对读书走仕途之人极其反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贾雨村。每当贾雨村来到贾府,贾政必定让贾宝玉和他见面,学习一下仕途经济的学问,贾宝玉内心特别不愿意,又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思。
而贾宝玉本身又是喜欢随心所欲、逍遥自在的一个人,他喜欢庄子的道家思想,他本身对功名利禄又没有什么追求,但是要想进入仕途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非常自律才可以,这与贾宝玉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点有些背道而驰。
在宝玉的认知中,“做官”可能就是像贾雨村这样,谈论“经济学问”就是像他父亲和贾雨村及那些清客们的讨论氛围一样:“居下者拍马奉承,居上者自我陶醉”。这令他心生反感,不愿与之“同流合污”。
总之,宝玉在价值观里就是不认同“仕途经济”的,在他眼中,真正的知己自然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看法。纵观整个大观园,在这方面能真正理解宝玉的,也只有林妹妹了。
错表相思,但已知君心似我心分析完原因,我们接着上面的故事往下说。
眼见着宝玉和湘云就要闹翻了,这时候和事佬袭人又赶紧过来“和稀泥”了,她安慰湘云说,宝玉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上次宝姑娘说了同样的话,他也是这个态度。
湘云也是个直肠子,就话赶话地说:这得亏是宝姐姐,要是换成林妹妹,还不知道会怎么样跟他闹呢?
可是宝玉听了之后,更是火上浇油,你们还敢说我林妹妹,都给我一边凉快去吧,林妹妹是从来不会说这种混账话的,要不然我早就不跟她好了。
而这些话又刚好被林妹妹给悄悄听去了,她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悲的是父母早逝,没有人给自己做主。叹的是明明我们两个才是知己,怎么又弄出金玉良缘,偏偏又多出来的一个宝钗。
宝玉的这番言论,在黛玉听来,仿佛就是对自己的表白。宝玉似乎也在向大家宣告:只有林妹妹才是我真正的知己,也只有我们俩才是“志同道合”的。
宝玉说完话就连忙往父亲书房那边赶,忽然看到林妹妹就在前面走着,好像还在擦着眼泪,就赶上来关心地问:妹妹你这是要去哪儿,怎么又哭了?又赶忙抬起手来要帮她擦眼泪。
黛玉边躲边说 :“你又要死了,干什么动手动脚的”?宝玉说:“说话忘了情,不觉得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黛玉说:“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什么麒麟,可怎么办?”——其实黛玉这个时候心里已经很明白踏实了,却还是忍不住要说这样的反话。
没想到这话又把宝玉给说急了——你还是这么说话,到底是咒我呢,还是气我呢?黛玉想起前几天那个事儿,后悔说话造次了,赶紧说,你别着急,我说错了,看你筋都暴起来了,急的一脸汗。一边说,一边伸手替他擦汗——有意思的是,黛玉刚说完宝玉,自己却也情不自禁地“动手动脚”了起来。
宝玉瞅了半天,只说出三个字:“你放心”。黛玉听了,楞了半天才问:“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
其实,黛玉心里肯定明白宝玉的这番真情,也知道宝玉想要说些什么,但她还是故意跟宝玉说自己不明白。
宝玉还没酝酿好怎么表白才合适,黛玉却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下他一个人站在那里发呆,根本没有注意到人都走了。
可能是宝玉想得太出神了,以至于把前来送扇子的袭人错当成了黛玉,进而把心中的肺腑之言错说给了袭人听:“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袭人听了这番话,吓得差点魂飞魄散。急忙假装没听懂他在说什么疯话,就推他说:“你中了邪了”。宝玉这才如梦初醒,也羞得他满脸紫胀,夺了扇子,便忙忙的抽身跑了。
宝玉虽把袭人误当成了黛玉,错表了一片相思之情,但其实黛玉在走之前都已经明白了他的真情实意,这一切她都已经心领神会,认为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在她看来:有些话未必要说出口,你知我懂,君心似我心,就已经足够!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吧。
或许诗经《王风黍离》里的一句话足以表达宝玉的内心感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