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国共战争的历史长河中,将领起义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北平解放前夕,因为陈明仁、傅作义等人的起义加快了解放进程,然而真正让蒋介石寝食难安的,却是一个貌不惊人的师长——廖运周。
隐形的力量廖运周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不是在最后关头选择起义,而是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秘密工作。这种"暗度陈仓"的方式,比起正面起义带来的冲击更为致命。

这要从武汉会战后说起,当时廖运周被任命为110师师长,获得了一个少将军衔。表面上看,这是一位普通的国民党将领,但实际上,他早已在为革命事业默默耕耘。
这个位置给了廖运周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个师的主官,他能够合理安排人事,这为地下党员进入部队创造了机会。多年来,他以军队主官的身份为掩护,在部队中培养了大量革命力量。
1947年发生了一件关键性事件。110师被调往山东,这本是国民党的一次普通军事调动,却让廖运周的工作关系转到了华东局。邓小平当时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亲自过问了这项工作的交接。

到了1948年的深秋,国共双方都意识到决战时刻即将到来,当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给廖运周下达了一个重要指示:
为起义做好一切准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命令,而是多年地下工作即将开花结果的信号。

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廖运周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他首先建立了秘密电台,这成为与党组织联系的生命线。同时,他还要小心翼翼地调配人员,既要避免打草惊蛇,又要确保关键位置都有可靠的同志。
这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白天,廖运周依然是国民党的师长,处理着日常军务;夜晚,他则通过秘密电台,与党组织商讨起义的具体细节。
辽沈战役的胜利为淮海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1948年11月,当第二、第三野战军开始为淮海战役做准备时,廖运周也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

11月27日的黎明,起义后的110师立即投入战斗,此时的廖运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为革命事业效力了,他率领部队反戈一击。
罪魁祸首不少人好奇,为什么廖运周的起义如此特殊?其实关键在于时间点和战略位置。
傅作义在北平,陈明仁在湖南,这两个地方的解放已是大势所趋。就算他们顽抗到底,无非是多付出一些代价的问题。

但淮海战役不同。这是一场关系全局的决战,胜负未定。表面上看,国民党军队有80万人马,而解放军只有60万,兵力对比还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天平可能因任何细微的变化而倾斜。
廖运周身处的位置极其关键。他的110师是黄维第十二兵团的王牌部队,是蒋介石倚重的精锐力量。在战局胶着之际,这支部队的倒戈直接导致了战略态势的改变。
更让蒋介石心寒的是,廖运周是黄埔第六期毕业生,一直被视为自己人。

这样一位受过系统军事教育,又被委以重任的将领,在最关键时刻"背叛",对蒋介石的打击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廖运周起义后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立即率部投入战斗。他熟悉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方式和指挥系统,这使得他的反戈一击特别致命。这支原本用来打击解放军的精锐部队,转眼间成了歼灭原同袍的尖刀。
这场起义还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心理防线。当一个受信任的将领都选择起义时,其他军官和士兵还有什么理由继续为一个注定失败的政权卖命?

蒋介石在得知廖运周起义后心理防线崩溃,这种反应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可能在他看来,如果连最信任的将领都选择了离开,那么整个政权的倾覆就真的无可避免了。
参考资料:
网易:哪位国军将领起义对蒋介石打击最大?不是傅作义,也不是陈明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