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团练,原本是指古代的一种民兵制度,历史根源可以上溯至周朝时的保甲制,使民“相保相受”、“相及相共”,“五家为比使相保,五比为闾使相受,四闾为族使相葬,五族为党使相救,五党为州使 相赒,五州为乡使相宾。族施邦比之法,十家十人八闾俱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春秋时,齐相管仲严行“什伍法”:“辅之以什,司之以伍,伍无非其人,人无非其里,里无非其家”,使“奔逃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不求而约,不召而来”。至五代后晋,发展出民壮、弓手、团练等各类 乡兵。唐朝时,为了规范地方团练武装,专门设置了“团练使”一职。自此以后,团练在封建王朝武装力量组成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公元1851年,洪秀全等人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由此历时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了。这场运动对于晚清的政治格局到底造成了多大的改变在此不必多言,只说由此以后清朝的武装力量构成就彻底由八旗、绿营转变成了团练,那么要在晚清拉起一支团练队伍需要几步呢?
取得许可证自古以来,拉队伍起家的英雄豪杰、世之枭雄不在少数,但有的队伍拉起来叫聚众,有的队伍拉起来叫勤王,其区别就在于组织者有没有合法政权给予的“许可证”。
江忠源
晚清时代要想拉起一支团练武装首先就是要有朝廷给予的许可证。这个许可证可以是皇帝直接发给你的,例如湘军统领曾国藩就是在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期间奉了皇命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才一步一步创造出了湘军。也可以是朝廷以下各级衙门发的,例如在湘军、淮军组建之前。曾在“蓑衣渡之战”击毙了太平天国重要领导人物冯云山的“楚勇”就不是受圣旨组建的。公元1847年,瑶民雷再浩以青莲教名义在崀山起义,官军不敌。知县李博、举人江忠源“在各村整饬团练以备剿捕”,得民团兵数千人。由此可见楚勇团练的最初成立很可能只是县级衙门的授权。除此之外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也都是得到了清政府许可证才得以组建的。
有人可能会说许可证有这么重要吗?当然重要,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一纸“许可证”表明的就是这支队伍的政治立场,也是在乱世中表明身份,判别敌我关系的招牌。不要招牌的,小则只能被当做土匪之流,大则要么被收编,要么两头不讨好,难逃被剿灭的命运。
筹措启动资金团练武装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兵为将所有”,那么兵为什么就能为将所有呢?要想牢牢控制一支队伍最重要的无非就是握紧钱袋子和印把子。而团练武装恰恰是朝廷不发经费、升官全靠打。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有了队伍之后可以靠队伍打地盘来筹集经费,那么还没有队伍之前到哪去找钱来组建队伍呢?其实方法基本上就是两种,一是自费,也就是自己掏腰包。团练武装多是在各级衙门的许可下由当地颇有威望、人气的地主带头下组织起来的,因此有钱的地主往往就是自掏腰包,或者几个有钱的地主一起合资组建。另一种就是募集,曾国藩曾经说过:
“团练之难,不难于操习武艺,而难于捐集费资”
曾国藩
团练武装要想形成战斗力,尤其是可以和太平天国这样的武装进行大会战的队伍,没个几千人是远远不够的。但要养活几千壮丁,即使是和珅在世也没那么轻松。所以经费只能多方筹集,例如问当地衙门多少要点、向当地豪绅多少要点、自己的腰包也是少不了要出大血的。
除了以上最重要的两点之外,要想把团练武装发展壮大,还需要挖墙脚、寻战机、抢地盘等等步骤,例如曾国藩就挖过绿营的墙角,招了“塔齐布”,还四处设置“厘金局”,与地方争利,但这些都是队伍拉起来之后的事了。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晚清依靠团练剿灭了太平天国,但也自己一手把队伍的钱袋子和印把子的权力交了出去,尤其是随着团练武装在整个南方作战的过程,几乎整个南方全成了汉族地主武装的天下,间接的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也为之后的“东南互保”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最终覆灭了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