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以前,“合作社”、“公有化”、“公有制公私合营”等关键词一直是社会生产主流,这是50年代初期国家提出的战略模式,是从建国初期的旧社会制度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
毛主席认为这个过渡时间内大约在18年左右,即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能完成。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判断完全正确。
但是在60年代中期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打断了这个计划的顺利进行,这一断就是十年。这十年当中,不管是经济、文化、军事还是科技等区域,都不同程度受到负影响,站在世界主流角度来看,那十年是倒退的十年。
70年代末,邓小平担任党内主要职位,并开始大力进行“改革开放”。
毛主席预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时间,去掉被“文化大革命”耽误的十年,就是“改革开放”开始的时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依然遭到党内不少干部的否认。按照这个制度,农民不仅实现“包产到户”,还可以实现多种经营。部分农民在这种政策支持下迅速脱贫致富,买上了摩托车。
相关工作人员怀着满心喜悦向党内领导报喜,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并已取得相当突破性的收获。他还举例证明:有很多农民口袋充实了,不仅温饱问题解决,还买上了摩托车。
有领导听到后厉声发问:那些没买摩托车的怎么办?
因为在之前,全国农民都在一个起跑线,城市人民也都在一个起跑线。大家一起生产、一起工作,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固定的,不允许自主经营与集体生产无关的其他活动。
当然,也没有贫富差距,就不会有社会矛盾。
如果一味的追求“绝对公平”和“完全平均”,是没办法发展经济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只有让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实现同步富裕。
“先富带动后富”不是一个狭义上的财富之间的流动,也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过程。在这个中间,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由于资本的注入和科技的加持,城市中大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始运营,大量农村人员开始进城务工。农业开始普遍实现“机械化”,大大减少了人力。生产力大大增加。
我们用近4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一个新的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就是“贫富差异”的问题。
2023年,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万亿元,人均GDP为86000元。同年国内存款总值约为300万亿元,人均存款约9万元。
中国地大物博,区域差异很大。“改革开放”的过程,必定有部分地区和部分人会先享受到这个过程带来的福利。比如深圳,从80年代时的一个“小渔村”,到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
也就是说,想要发展生产力,让每个人都能吃饱,就必须要面对“贫富差异”。
但是一个始终不变的原则就是,我们会一直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贫富差异”只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的产物,它不是一个结果,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彻底结束。
谦有益A锄均利
七0年代私人加油没点关系真不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