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啥区别?

大力道历史 2025-04-06 09:10:47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人要出人头地,秀才举人进士,当然高中进士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学而优则仕,因为这可以做官,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但进士似乎又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进士及第、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让人傻傻分不清。

先看进士及第,等级荣誉上是最高的。通常指殿试一甲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对礼部奏明进士的复试考试,也叫廷试或御试。

以明清为例,通常在会试后的四月二十一日,紫禁城内的保和殿举行。

主要考策问,即使将政府政策、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为主题,要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并出解决方案,跟我们公务员申论很像。一般在 2000 字左右,有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

读卷官阅卷,用圈、尖、点、直、叉五等标识试卷,选出十份成绩最好的卷子呈给皇帝,皇帝从中钦定状元、榜眼、探花及其他名次。

据不完全统计,自隋朝大业二年(606 年)开启科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一千四百多年间,多少亿人口,进士者才出了约 10 万人。

其中进士及第者作为殿试一甲前三名,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故而进士及第者,就三人,通常会被授予较高的官职。状元一般被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他们在入仕之初就有机会进入朝廷的核心机构,接触到重要的政务,为日后的晋升打下良好基础。他们的名字还被刻在石碑上,流传千古。

所谓进士出身,一般是指殿试二甲录取的考生。

科举考试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考生经殿试后按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人数一般多于一甲,少于三甲。在明清时通常为几十人,如清朝一般为 40 或 50 人左右。

二甲第一名被称为 “传胪”,又称亚元。虽在名次上稍逊于一甲的进士及第者,但同样才华出众。

二甲进士在入仕后,二多被授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好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最出名的当属大明张居正,二甲进士出身,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考中二甲进士,但不比一甲差,干的很出色,荣膺首辅。

下来便是三甲属于最后一个录取等级。中者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一字之差,比进士出身差一大截,明初三甲同进士被授予正八品官职就很不错了。从荣誉方面来看,三甲进士的地位明显低于一甲、二甲。

但不代表就不能出彪炳史册的人才,如清末曾国藩,道光十八年同进士出身,仅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虽说,最初获官职往往较低,晋升之路有些难。但时势造英雄,他后来凭借非凡的毅力和才能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晚清中兴名臣。

0 阅读:10
大力道历史

大力道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