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李世民为什么不喜欢武则天?
原因之一大概是,李世民的原配长孙皇后太惊艳。少年时期就拥有了最好的,以后哪怕遇到媚娘,也没有感觉很惊艳。

长孙皇后的人生,丝毫不逊色于现在的影视剧大女主。
长孙一族原本是北魏宗室,孝文帝改革,把他们这一支赐姓长孙。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名将,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的女儿。
这样的出场配置,长孙皇后童年应该很幸福。没想到父亲早亡,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容不下他们,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都被赶出家门。
幸好,舅舅高士廉没有冷眼旁观,马上把兄妹俩接到自己家,后来又做主把她嫁给了李世民。

用现在的眼光看,嫁给李世民当皇后,这命也太好了。但这是事后诸葛亮,他们结婚时是大业九年,五年之后李渊才能建立唐朝。这时的李世民就是一个公子哥,没啥稀奇的。
长孙皇后嫁过去后,李渊开始创业,李世民接连征战。虽然成就了天策上将的威名,但战场上刀剑无眼,长孙皇后肯定天天跟着操心。
后来,好不容易打下江山,李渊开创了唐朝,李世民在军中影响力无人能敌。辛苦多年终于过上好日子,夺嫡又开始了。

李世民常年四处征战,宫中眼线太少,秦王府部将对这件事不上心,长孙皇后就亲自出马,经常到李渊面前刷好感,和李渊的后宫打好关系。在她的努力下,后宫妃嫔不在李渊面前给李世民上眼药了。
转眼就是玄武门之变,这是一场男人的战争,但长孙皇后也参与了。玄武门厮杀前,长孙皇后就站在李世民身边,和他一起勉励将士。
史料记载: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这不仅仅是自己有胆色,李世民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能同意长孙皇后在身边,可见信任。

玄武门之变成功了,李世民当上皇帝,13天后就封她为皇后,但危险并没有结束,之后他们还有两次生死相随。
第一次是李世民生了重病,好几个月都没好。长孙皇后亲自照顾,还随时把毒药放到身上。李世民发现后就问,长孙皇后说“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第二次是贞观八年,李世民夜宿避暑胜地九成宫,有一天夜晚突然接到消息,说恐怕有变。李世民武将出身,马上全副武装披挂上阵,长孙皇后当时生病了,但紧随其后,一直到事情平息才回去休息。
这些事情,每一个都令李世民十分欣慰。

政治上,长孙皇后帮助过魏征和房玄龄,让他们俩在触怒李世民后不被贬官。还编写了《女则》,虽然不符合现在的价值观,但在当年,这本书能统一思想,利于统治。
长孙皇后还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都是她儿子。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长孙皇后都是贤内助,只是名字有点特别。长孙皇后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全名,长孙无垢和长孙无忧都是小说中的,但是留下了一个小名叫观音婢。

古代避讳那么严苛,观世音菩萨碰到李世民都要把中间的世字去掉,从此被称为观音菩萨。长孙皇后的小名竟然能叫观音婢,感觉很不可思议。
原因可能是以下几方面:
第一,这是小名,只有家人知道,流传范围很小,关起门来没关系。
第二,避讳主要是避讳帝王、尊长或者一些同音字,观音属于宗教人物,不用避讳。至少在唐朝是这样,因为李建成的妻子就叫郑观音,这可是大名,也没有避讳。

还有,观音婢的婢字,第一反应是婢女,奴婢。连起来看,观音婢,好像是虔诚的佛教徒要羽化登仙,去当南海观音的婢女。
其实这个字还有另外的解释,《礼记》有一句是“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子于父母,则自名也。”

意思是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诸侯面前自称为寡小君,在夫君面前自称小童。世妇以下,自称婢子。父母面前直接说名字。
所以婢字并不一定指奴婢,还可以是女子的谦称。长孙皇后出身好身份高,意思肯定不是奴婢,应该就是自谦,这也符合她低调谨慎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