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这一增速超出市场预期,展现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8%、6.5%和9.1%,显示出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消费市场稳步回暖;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6.9%,外贸表现好于预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达10.9%和9.7%,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然而,在亮眼数据的背后,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二季度我国经济将面临三大关键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压力。第一大挑战是消费复苏动能不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反映出终端需求仍然疲软。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国人民银行3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一季度住户存款新增9.22万亿元,但同期贷款仅增1.04万亿元,储蓄贷款比达到8.86:1,创下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这种“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家电、汽车等大宗商品的销售,如果持续下去,可能引发通缩压力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连锁反应。究其原因,既有居民收入预期不稳的因素,也反映出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强烈。
第二大挑战是企业利润遭受双重挤压。工业领域持续承压,2025年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3%,购进价格同步下降2.3%,3月降幅更是分别扩大至2.5%和2.4%。虽然装备制造业实现了10.9%的高速增长,但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不仅会影响企业投资意愿,还可能引发裁员潮,进而影响就业市场稳定。特别是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亟需结构性政策支持。
第三大挑战是即将到来的出口寒冬。尽管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6.9%,但特朗普政府宣布的对中国输美产品全面加征高额关税政策将于二季度生效。这一政策将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一方面,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将因关税增加而减弱;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利润将受到进一步挤压。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相关产业链就业岗位减少。一季度高达5.3%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显示出就业市场压力,如果出口受阻,稳就业将面临更大挑战。

面对这三大挑战,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多管齐下稳定经济增长。首先,应加快推进“先进制造投资扩容”计划。一方面,应加大对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投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应支持和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建议设立专项产业升级基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
其次,应加快实施“消费补贴精准直达”政策。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消费刺激方案:对低收入群体可发放消费券,重点补贴基本生活品和耐用品;对中等收入群体可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提高可支配收入;同时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特别应关注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此外,应着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拓展”战略。在应对美国关税冲击的同时,应加快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加强经贸合作,推动出口目的地多元化。支持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等新渠道拓展国际市场,应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海外建厂,规避贸易壁垒。同时,应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四是加强预期管理,稳定市场信心。

当前,我国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较大操作空间。只要我们能正视问题,精准施策,我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在压力中实现韧性增长。二季度虽然面临挑战,但随着各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加上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力,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为全年经济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