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东北亚地区旅游市场强劲复苏。2024年9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业晴雨表》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游客访问量相较2019年同期增长幅度最高的全球20个国家中,亚太地区仅东北亚的蒙古位列其中,增长幅度达24%,亚太地区增长幅度第二的国家是日本(10%)。
在旅行安全方面,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旅游发展指数》主要针对社会安全的评估结果显示,东北亚是亚太地区最安全的区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最新的旅游城市安全排名中,东北亚共有5个城市位列全球最安全的20大城市名单,凸显东北亚相对稳固的安全秩序。
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和丰富的旅游资产等因素,地处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热门目的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日韩均位列中国出境旅游组织人次排名前五位的目的地名单之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2a4a0365b2d803b20bef7d79592090.jpg)
当地时间2025年1月5日,韩国首尔,游客在景福宫玩雪。(视觉中国/图)
2月11日,南方周末研究院南方防务智库对外发布《2025年亚太地区旅游安全指南》,本次报告结果中,东北亚是亚太地区旅行安全水平次高的地区,仅低于大洋洲。
其中日本在东北亚地区总分排名最高,日本、韩国和中国总分均高于亚太地区旅行安全总分的平均值,蒙古的总分相对落后,主要由“风险管理水平”指标得分所拖累。
总体而言,日本和韩国作为地区的高收入组国家,在旅行安全总分和分项指标中普遍拥有显著的领先优势,尤其在公共卫生方面,日韩的医疗资源条件更体现出其高水准。但是两国在社会安全方面暴露出一定的劣势,其中“社会友好度”均排名亚太倒数,成为两国共性的问题。
而蒙古在总分及5项一级指标中多数位居中位,腐败、派系斗争等问题严重制约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使其在安全管控方面亟待改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4ac0e2119a8436db8ea9abc5d119d42.jpg)
由于本次南方防务智库报告以中国游客出境游的安全局势为核心,中国的得分情况仅作参考,用以体现其他亚太国家指标得分的相对高低程度。此外,由于朝鲜对外公开信息有限,本报告多数指标中的朝鲜得分均数据缺失,所以本报告未将朝鲜纳入统计范围。
日本流感蔓延,蒙古多元风险并存东北亚作为中国近程出游地,在中国出境游市场格局中,仍然和东南亚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占据显要的地位。2024年日本和韩国都迎来了中国游客的强劲回归,2024年1月至10月,中国大陆游客赴日旅游达583万人次,超过2023年同期规模的三倍。而2024年上半年,中国大陆赴韩旅游超220万人次,超越2023年全年规模。
2024年12月,日韩相继释放面向中国游客放宽签证的相关消息,该信号将进一步推升两国的旅游热度。但自2024年秋季以来,日本流感疫情持续蔓延,患者数量大幅攀升,在中国国内已引发普遍的忌惮心理,短期内对中国赴日旅行的规模增长构成制约。
在《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时空特征演变》研究报告中,学者董斌彬、林少萍指出,2017年以来,日本、韩国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迅速成为中国出境游的中高密度和高密度地区,而旅游安全事件也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等近程目的地国家。
南方防务智库报告结果中,日韩多个指标得分位居亚太前列,突出的旅行安全风险主要集中于社会安全层面,包括日本的“恐怖主义水平”“社会治安水平”“社会友好度”,和韩国的“邻国冲突水平”“社会友好度”。此外,日本的流感疫情构成近期的主要威胁,不仅感染人数激增,药品短缺态势也较为严峻,防疫体系显著承压,赴日游客需做好防病措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6ff5b6a03c1d7ef83a177edbcf5e1d.jpg)
日本流感患者激增,行人大多戴口罩出行。(视觉中国/图)
而蒙古在外交部的旅行风险等级评定中,所有地区均为中风险地区。蒙古在社会安全、业务安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多弱势指标,包括“谋杀率”与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并列亚太倒数第一位,蒙古当地民众的主观“安全感知水平”得分在亚太排名倒数第一位,“道路安全水平”“社会友好度”“环境可持续性”均位列亚太倒数区间,但“风险管理水平”的落后,成为蒙古的突出短板。
日本:个人犯案式袭击频发南方防务智库报告结果显示,作为亚太地区旅行安全总分排名第二的日本,是唯一一个在5项一级指标中均排名亚太地区前三的国家,折射出日本在旅行安全保障方面的综合优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b922e61bb63e2c6e7e216f1bbb44535.jpg)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日,日本东京台东区,春节假期,浅草寺旅游火爆。(视觉中国/图)
其中,日本在“自然环境水平”和“公共卫生水平”2项一级指标中,均排名亚太第二,相比其他一级指标拥有更为突出的优势。
自然环境方面,日本的“气候变化风险”和“环境可持续性”均排名亚太第二和东北亚第一,尤其是“环境可持续性”指标,与新西兰、澳大利亚均在1-5分值区间得分4.6分以上,远高于第四名韩国(3.51分)及其他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在其研究中分析称,环境治理方面,日本碳排放的绝对量在全球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日本即实现碳达峰目标,预期2050年日本将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
同时,日本在垃圾处理领域,通过健全法规体系、细化垃圾分类、加强公众环保教育、推进垃圾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努力,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
公共卫生方面,日本的高分主要由“医疗卫生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指标得分所支撑。
“医疗卫生水平”中,日本与韩国并列排名亚太第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日本每万人中拥有26.5名医生,位居亚太第四;每千人中拥有12.72张医院床位,床位密度远高于韩国以外的其他亚太国家。
“食品安全水平”中,日本排名亚太第二,得分4.32分,仅低于澳大利亚(5分)。虽然日本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亚太国家,但仍然与澳大利亚差距显著。日本是全球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最完善、监管机制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支撑了其在亚太乃至全球领先的食品安全优势。
但日本特殊的刺身和寿司饮食文化,也为其带来了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卫生负担,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泄漏事件亦增加了日常饮食的安全隐患,或导致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和澳大利亚的明显差距。
在弱势指标方面,日本分别在“恐怖主义水平”“社会友好度”“社会治安水平”3项二级指标中,排名亚太中下位区间。
“恐怖主义水平”中,日本得分位列亚太第九,也是该指标下东北亚得分最低的国家。在1-5分值区间,日本的“恐怖主义水平”得分4.4分,远高于部分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但相比新加坡、韩国等获5分国家,日本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日本极端宗教较少引发暴乱事件,但近年来以个人犯案为主的“独狼式”袭击频发。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一名前海上自卫队队员枪击遇难事件,此后不到一年内,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在街头演讲时亦遭遇一男子的手制炸弹攻击。
日本经济整体下行,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综合因素导致了“独狼式”袭击的抬头,而此类恐怖袭击具备随机性,难以事前预防,更难以通过法律威慑加以杜绝,因此对日本的社会安全局势构成显著的威胁。
南方防务智库还发现,日本的“社会友好度”得分更拉低其社会安全的总分,该指标仅位列亚太倒数第四位,高于韩国、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
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s Survey)结果指出,日本仅15.9%的受访者对外国国籍人士持信任态度,该比例远低于多数亚太国家。2024年12月,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开展的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89%的日本受访者对中国印象“不好”,虽相较上次调查结果下降3.2个百分点,但两国民众彼此的友好度仍在低位徘徊。
“社会治安水平”中,日本得分位列亚太第九,主要由盖洛普民意调查“对当地警察的信心”得分所拖累,该结果显示,日本警察的公信力水平在亚太仅位居中位,在1-7分值区间内得分5.2分,排名亚太第11位。
日本龙谷大学犯罪学教授浜井浩一在其研究中曾指出,日本低犯罪率铸就的“治安神话”源自日本警察群体的“苦心经营”。为迎合犯罪率下降的政治指标,日本警察部门存在虚报犯罪案件、选择性执法等现象,以维持日本“治安神话”的美誉,而实际破案率却受到广泛的质疑。
韩国:“社会友好度”接近末位韩国在亚太地区旅行安全总分榜单中排名第六,但也在世界银行高收入组的亚太国家中总分排名最低。
在5项一级指标中,韩国在“公共卫生水平”指标下的领先优势最为凸显,而“社会安全水平”指标中,韩国位列亚太第七,相对其他一级指标,排名较为落后。
公共卫生方面,韩国得分仅低于澳大利亚和日本,且三国分值差距微小。二级指标中,韩国“医疗卫生水平”和日本并列第一,“传染病发病率”亦是亚太地区得分最高的国家。韩国医疗资源条件的完备性和先进性,或支撑韩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优势,尤其是韩国的医院床位密度,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韩国每千人中拥有12.65张医院床位,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4.3张)。同时,亚太国家中仅韩国在内的4个国家,使用基本卫生服务和基本饮用水服务的人口占比,达到全覆盖的卫生水准。
但社会安全成为韩国最为紧迫的旅行安全议题,在“社会安全水平”下,韩国的“邻国冲突水平”和“社会友好度”2项二级指标均排名亚太地区的倒数区间,前者位列倒数第六,后者位列倒数第三。
“邻国冲突水平”中,韩国与主要邻国朝鲜、日本和中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争端,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对东北亚事务的介入,韩朝对峙局面愈发严峻,2024年10月“无人机渗透平壤”事件加剧半岛紧张局势,同期朝鲜通过修宪明确将韩国定义为“敌对国家”,朝韩“两国论”成为大势所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00e20e9b32c7b0e1b3bfbdea50f034a.jpg)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5日,韩国首尔,在火车站播出的新闻节目中,报道了朝鲜在朝韩军事分界线以北炸毁连接朝韩的京义线、东海线部分区间通路。韩媒称,此举加剧了紧张局势。(视觉中国/图)
“社会友好度”中,韩国是除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以外得分最低的亚太国家。世界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0.9%的韩国受访者表示对外国国籍人士持不信任态度。
多项民调结果也显示,韩国民众对华友好度有所下滑,但和日本相比,韩国的部分“厌华”情绪主要体现在年轻人群体。韩国民间对华的认知偏差严重,且中韩地缘政治关系波动频繁影响民间心态,均导致韩国对华友好度不足。
蒙古:公权力治理危机凸显蒙古在亚太地区旅行安全总分中排名第12位,是东北亚得分最低的国家,总分远低于日本、韩国和中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dd38a688a5b5a3b5f9d5441d0b4294b.jpg)
库苏古尔湖是蒙古第二大淡水湖,被称为“蓝珍珠”。(视觉中国/图)
5项一级指标中,蒙古普遍排名位居亚太中位,但“风险管理水平”尤其落后,仅排名亚太地区倒数第三位。
具体来看,蒙古“风险管理水平”的低分主要是由“社会治安水平”和“政府效率水平”2项二级指标所拖累,前者排名亚太地区倒数第三位,后者排名亚太地区倒数第五位。
“社会治安水平”中,蒙古主要在盖洛普对各国警察公信力的调查问卷结果中得分落后,在1-7分值区间得分3.55分,仅高于泰国和巴基斯坦,显示出蒙古警察队伍在当地的执法效力受到普遍质疑。
“政府效率水平”中,根据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数(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中的“政府效率”指标得分,蒙古在亚太地区仅高于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老挝。长期以来,蒙古政坛的派系斗争严重影响政府班底的稳定性,加之政商勾结的腐败现象对政治体制的异化,以及贫困和失业问题长久未能有效解决,均显著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2024年蒙古大呼拉尔选举中,进入议会的政党数量达历史新高,进一步体现蒙古选民对政府难以有效解决各类治理难题的普遍不满。
南方周末研究员 黄雨婕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