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8日,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王顺才习惯称之为“开国第一战”,为了保密,当时部队的一切行动都是在绝对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吉林,一列列军用列车向东飞驰,又转而向南,十月的东北大地没有了绿色,军运专列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闷罐车厢,王顺才倚坐在车厢里,列车憋足了劲呼啸前进。
“阿里郎,阿里郎,阿啦里噢,攀越阿里郎所有的山峰,阿里郎只有山峰12座,我现在攀越的是最后一峰。”
再次哼唱朝鲜民歌《阿里郎之歌》时,抗美援朝的老兵王顺才已经记不全歌词了,他努力的循着韵律一顿一顿地坚持唱完,这首歌曾经那样百转千回,歌声传唱不衰的地方就是朝鲜半岛了。
入朝以后,王顺才所在的部队奉命在战事的西线迎敌,战前志愿军指战员和战士们都在突击学英语,用以在战场上向敌喊话,一份简易的油手册发到了王顺才的手里,里面是对敌喊话的英文用语和中文音译。
“友阿尔杀郎德恼”对应的英文是“You are surrounded now”翻译成中文是“你们现在被包围了”、“Surrender quickly”被音译成了“杀卵德尔魁克里”、“Don't act”成了“东特安克特”、“Hands up”是“喊支阿扑”。
学习手册还特意标注了一条“发音以北方话为标准”,这些在今天看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土办法,在朝鲜战场上却真正派上了用场。
每次和敌人短兵相接,“东特安克特”、“喊支阿扑”就此起彼伏,其实志愿军战士们也都清楚,自己是依葫芦画瓢描出来的英文不算标准,何况志愿军都来自国内四面八方,有云南的、有四川的,喊出来的话也难免是南腔北调。
就这样的英语,听懂的美军算是幸运,可以乖乖地及时举手投降保住小命,听不懂的傻愣愣地持枪负隅顽抗,最后遭殃的可是他们自己。
一次,王顺才所在的部队审讯一个被俘的美国大兵时,顺带着问他们能否听懂志愿军的英文喊话,对方的回答是听懂了。
喊话归喊话,在战场上见功夫的还得是真刀实枪的对阵,生死不由命,五次大战役渐次到来。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给“联合国军”以突然的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了抗美援朝纪念日。
在随后的第二次、第三次战役当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作战,突破了“三八线”,将“联合国军”击退至北纬37度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并适时停止了战役的追击。
用惊险这个词来形容抗美援朝并不准确,那时候连生死都没有什么概念了,哪还讲什么惊险不惊险的,再惊险的事情,能比得过生死存亡吗?
两军对垒,志愿军打的是信念,坚信战争是正义之战,坚信中央的英明领导,而对手打的则是装备,是数千架战机的空中优势和坚船利炮。
胜败早有定局,但战况之惨烈和志愿军慷慨赴死的精神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