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熟悉一句话“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在古代战争以及现代战争都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似乎就是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每个人都认同,到了近现代,战争的一些公约就开始明文规定了。
为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呢?
大概是周朝时期,在周武王姬发灭掉商纣之后,建立了西周政权,后来经过周公的一系列改革,完善了一套比较适合当时的礼仪制度,称为周礼。
在周礼中就规定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礼仪,这属于战争礼仪里面的一种,是双方都要遵守的礼节,而且不仅不能斩杀来使,还要好酒好肉接待好。哪怕是交战双方有无法调和的深仇大恨,也必须遵守礼节,时间一长,就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规定了。
哪怕到了战国时期已经礼崩乐坏,周礼的影响已经逐渐衰弱,而且诸侯之间总是连年混战不休。不过即使这样,不斩来使的礼节依旧深入人心,一直代代沿袭下去,成为了战场文化被所有人认可,而且很少有人去违反这个规定,一旦违反,代价可就不小。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每个人都是靠道德约束自己行为的,那为什么大家都会认真遵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这一规定的呢?
其实这都是和双方的利益相关,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说白了就是争夺利益的最大化而已,并不是真的双方就得你死我活。
既然战争是为了双方的利益,那无论怎么说都要留一条后路,没必要撕破脸,两个国家的使者就是信息沟通的桥梁。
因为古代的信息通讯并不像今天这样方便,使者就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和国家谈判的信使,如果没有使者,国家之间的信息以及诉求都无法进行沟通,盲目的作战没有达成战略目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一般都会派出使者互相探底。
使者一旦被斩杀,国与国的联系渠道就意味着被斩断,国家之间的利益谈判就被彻底堵死,没有沟通就只好一直打,不到灭国誓不罢休。
但不是每个人都讲规矩,碰见头脑打铁的家伙又会发生什么呢?
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很多不讲“武德”的将领,直接把对方的使者斩杀或者是一番羞辱给送回去。
比如南宋时期,铁木真和金国激战正酣的时候,蒙古派去花剌子模的使者却被对方斩首了,铁木真便直接把金国的战争交给部下,自己带领十几万大军直扑花剌子模。
虽然花剌子模人口不少,军事实力也算强大,但在蒙古军队的铁蹄下根本不够看,铁木真直接把花剌子模给灭国,而且杀了不少的花剌子模的人。
可见斩杀来使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弱国斩杀强国的使者那更是不可取,有灭国的危险!
公元前113年,南越国的丞相吕嘉有预谋叛乱的迹象,为了探明情况也是为了给南越国王赵兴站台打气,汉武帝派遣了使者韩千秋等人带领二千人马到南越国了解情况,但是汉武帝却低估了吕嘉的狠毒。
狗急跳墙的吕嘉立即联合军队发动了叛乱,将国王赵兴杀害,还将韩千秋等人骗到南越国都城,让提前埋伏的南越国士兵全部将其杀害,这下一来可就真是摊上大事了,汉武帝也为轻敌后悔,现在自己只有派兵攻灭南越,否则大汉的威严何在?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任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统帅大汉军队进攻南越国,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路博德终于灭掉了南越国,活捉了吕嘉以及当时的南越国王,一共存在了93年的南越国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就是斩杀汉使的代价!
至于其他敢于斩杀汉朝使者的国家,下场也都和南越国没什么区别,灭国问罪只是最基本的操作。
班固《苏武传》: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郑和下西洋期间,也曾经遭受到了不起眼的国家锡兰山国的袭击,不少随从被杀害。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郑和团队可是明朝派出去的正规使团,被杀的人员也属于使团成员,这是赤裸裸的挑衅,自然不能善罢甘休。
根本不用明朝的正规军队出马,郑和直接就带领使团的人马把锡兰山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最后攻破首都抓捕了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押送到北京处理。
可见触犯大明天威自然没什么好果子吃,灭国抓人简直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