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四回导读:黛玉彻底失了根基,宝玉却攀上了北静王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4-11-23 14:14:54

这一回的回目名是“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分别写了一明一暗两场葬礼。

明的这场葬礼属于秦可卿,她本来只是宁国府的少奶奶,年轻,辈份小,又无职务在身,葬礼本该办得平常。

然而,由于贾珍一意孤行,什么廉耻礼节都不要了,愿意倾尽一切来送可卿最后一程,使得这场葬礼意外地奢华和盛大。

奢华盛大到什么程度呢?贾府所有的人脉都来了,包括当初与宁荣并称“八公”的六大国公之家,还包括东平、南安、西宁、北静四大郡王。

暗的那场葬礼属于林如海,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四世列侯之后,又拥有探花之身,现任巡盐御史,无论哪一个身份拎出来,都是秦可卿望尘莫及的。

但是,虽然作者没有描述,但我们大致能想象到,他的葬礼,相比可卿的奢华和盛大,只能用冷清来形容了。

毕竟,人走茶凉,林如海是林家最后的根基,他一走,林家的根基就彻底失去了。就算有贾琏去站台,他也不过是一个五品同知,还是捐来的,扬州方方面面的人未必会买他的账。

当然,林家也没有那么多闲钱来操办林如海的葬礼。

这样一明一暗的两场葬礼,既是作者的不写之写,也是作者对世态人情的讽刺。

有一个共识,红楼是人情小说。没错,红楼大旨谈情,谈的不是爱情,而是人情。

就在这一章回里,作者隐藏了一个巨大的人情世态,但很难被人发现。

很明显,这一章回主要描述秦可卿盛大的葬礼,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贾府真有钱,贾府的人脉真不是吹的,难怪能名列四大家族之首。

然而,作为点睛的回目名,却只字未提葬礼,而是把在正文中一笔带过的两件事作为回目名: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情世故:门户的变化。

说到门当户对,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婚姻。其实,不止是婚姻,哪怕是平常的社交,也是讲门当户对的,因为差不多的门户会形成一个圈子,圈外的人挤不进去。

这一点,直到现代依然存在,所谓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当门户差别太大之时,想要融入就会变得很困难。

比如香菱想进大观园诗社,必须有宝钗的提携。即使进了诗社,她也不能像其他成员一样按期参加,毕竟她的身份是侍妾,只要薛蟠回来,或者夏金桂进门,她就不能自由地去参与了。

作者把林如海病逝和贾宝玉结交北静王写在一起,用意很明显:黛玉和宝玉本来就门不当户不对,从此关系更加失衡了。

有句流行很广的俗语: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所谓来路,其实就是根基。身为寄居者,有父亲林如海在,黛玉还有些底气。就像夫妻吵架,如果还有娘家,受了欺负可回娘家。如果没有娘家了,多大的委屈都得忍着,因为没有退路。

这正是林黛玉羡慕薛宝钗的地方:

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

注意这个“要走就走了”,随时可以抽身离去的,去与留,有着自主权。

当得知林如海去世,王熙凤笑着对宝玉说:

“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这话明显是为了讨好宝玉,是站在宝玉的立场来说的:林妹妹没家了,以后只能长长久久地呆在我们家陪你玩了。

但站在黛玉的立场,就是悲苦的;从此以后,黛玉就被困在贾府任人宰割了,成了被贾母和宝玉圈养的金丝雀了。

另一边呢,长袖善舞的北静王,主动向贾政示好,提出要见宝玉。

北静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社会活动家。他并非真的是看中宝玉这个人,纯粹是为了搏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所以在称赞宝玉的同时,邀请宝玉进入他的社交圈。

这便拉高了宝玉的逼格,他不仅是荣国公的嫡孙,而且是北静王的座上宾,进入了皇室圈子。

一个失了根基,人生走下坡路,一个向上攀附,人生更上一层楼,黛玉和宝玉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

这个差距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

是敏感的黛玉更加自卑了,而且随着宝玉的社交圈扩大,陪黛玉的时间更少了,也让黛玉的安全感更加缺失了。

这一点,我们在后文会得到验证。

0 阅读:13
浮生漫读人生长

浮生漫读人生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