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的回目名是“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大观园至雅之时,迎来了至俗的刘姥姥。

对城里人来说,秋天是赏桂吃蟹的好时节,但对于乡下人来说,秋天却是丰收的季节。
作者的写作技巧真令人惊叹,写到至雅之时,就用刘姥姥的大俗调剂一下,而且出现了至雅与至俗的高度融合。
这一回的开头,先写了一笔螃蟹宴的余波,算是从至雅到至俗之间进行了一个过渡。
正当诗社成员还在欣赏宝钗的螃蟹咏时,平儿来了,为没吃饱的凤姐讨要螃蟹,却被李纨强留了下来。
在上一回解读中我提到过,宝玉黛玉和宝钗写螃蟹诗,都是受了酒精的影响,在微醺的状态下,激发了本性。
被酒精激发了本性的,还有青春守寡、活成槁木死灰的李纨。不擅长写诗的她,无法像宝黛钗一样通过写诗来抒发情感。
平儿的到来,给了她一个机会。因为她在平儿身上看到了自己被压抑的生理需求。
这个情节对全面地理解李纨非常重要,但这是后话了。
接下来还有一个过渡,那就是袭人拉着平儿问月钱发放的事。
这一笔写得太有意味了。
正在微醺状态下写诗的宝玉,根本想不到,他在前面风花雪月,背后却是袭人在支撑着如何把日子安稳地过下去。
作为贾府的大熊猫,宝玉最容易带给人错觉,以为他有花不完的钱,想怎么花就可以怎么花。
实际上,他和贾环一样,每个月只有二两月银,靠袭人计划着花。
所以,当工资没有按时发放,袭人就有些着急了,只好拉着平儿来问。

由此也带出王熙凤拿公款放贷的事实,还有平儿对她的背叛,不但出卖了她,还背后说她的坏话。
当然,这些细节,都是为了铺垫,这一章回主要还是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与前一次低声下气来打秋风不同,这次进荣国府的刘姥姥,是专程来送礼的,把农家最好的丰收成果,送给贾府当作回报。
本来,她计划好送完就走,没想到被贾母留下来玩两天。
刘姥姥是个头脑特别清醒的人,对自己也有着精准的定位。她知道,贾母留她,不是因为好客,也不是有多看重她,而是想从她这里获取一些新鲜的乐趣。
就像现代都市人,大鱼大肉吃多了,就想吃点乡间的清淡小菜。
所以,刘姥姥就把荣国府当舞台,把这些太太小姐们当听众,开始讲乡野故事。
当然,乡野故事也不能乱讲,粗鄙的不能讲,还是得考虑这些太太小姐们的品味。
于是,她先讲了一个茗玉小姐雪夜抽柴的故事。
作者用回目名给刘姥姥所讲的故事定了位:信口开河,也就是随口编出来的。
但因为她是以第一人称讲的,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真人真事,是刘姥姥的亲身经历。
谁知故事讲到关键处,漂亮的茗玉小姐刚刚出场,就传来荣国府马棚失火的消息,故事被打断。
等火警过去,虚惊一场,迷信的贾母禁止把这个抽柴的故事再讲下去,刘姥姥只好另编了一个老奶奶信佛结善果的故事,打动了同样信佛的贾母和王夫人。

本来刘姥姥只是想讲些故事给大家添些野趣,没想到,宝玉却当了真,一直记挂着抽柴的茗玉小姐。
刘姥姥是以第一人称讲的,而且说是自己亲眼看到了茗玉小姐,还把细节讲得很具体,“梳着溜油光的头,穿著大红袄儿、白绫裙子”,也难怪宝玉会当真。
俗话说,一个谎言,要用若干个谎言来圆,面对宝玉对茗玉小姐下落的追问,刘姥姥总不能说是自己编的吧?
于是,她只能顺着宝玉的意思,继续编下去,直到给了宝玉一个满意的答案。
读到这个情节,不由得想起第七十八回,小丫头也是顺着宝玉编出晴雯做花神的情节。宝玉信以为真,还煞有介事地写诔文祭起花神来。
什么叫自我?这就是自我。宝玉就是这样经常陷入极度自我里而不自知。
他听到的话,多半是他想听到的,是别人对他的顺从,就像大人哄孩子一样。
但他完全意识不到,还“见识自为高过世人”,实在是可笑。
当然,更可笑的是书外那些把宝玉捧得很高的读者,明明拥有上帝视角,却不肯睁开眼睛好好好看。
这也是宝玉的执念,不允许任何一个漂亮女孩从自己的眼前掠过,一定要寻根究底呵护起来。
所以,听完刘姥姥的故事,他思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打发茗烟去寻找茗玉小姐的塑像。

这可苦了茗烟,没影儿的事,他上哪找去?
在这里,作者给宝玉一个新的绰号:“情哥哥。”
据脂砚斋透露,作者最后安排了一个情榜,宝玉是“情不情”,意思是他的情感,会赋予一切对他不会产生情感关联之人。就像中央空调释放暖意,希望能暖到所有人。
所以,他的情,不会专对一个人。一个故事里虚拟的人都让他如此上心,他又怎么可能专情于一人呢?
于是,在下一章回,我们便能看到黛玉吃茗玉的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