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34回导读:宝玉挨打后的众生相,宝钗坦荡黛玉心虚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5-02-07 09:24:46

这一回的回目名是“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分别写宝玉被打后黛玉和宝钗的表现:黛玉还是那么感性,宝钗却在理性之余,表现出了感性的一面,让宝玉大感意外。

宝玉被打,众人乱作一团,最先表现出理性的是袭人,她第一时间找茗烟来问宝玉被打的原因,知道是为蒋玉菡和金钏二人之事。

茗烟的信息一半是猜测,一半是听说,但都符合情理,所以袭人都信以为真。

这非常符合作者的写作风格: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难辨。

然后,宝钗非常高调地举着药来到怡红院,交给袭人。

这便再一次体现出薛家作为皇商的优势来,和之前送宫花一样。即使像贾府这样的国公府,想到得到天下最好的物品,也不如负责给皇家采写的薛家便利。

这也让我们能够区分贾府与薛家的不同:贾府务虚,薛家务实,所以薛家总能从实际出发帮助贾府解决疑难问题。

送药的宝钗,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感性的一面,表露出对宝玉的心疼。

这让宝玉大感意外,瞬间就忘了疼痛,而且觉得这顿打挨得值得:

“我不过捱了几下打,她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她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她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她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胡涂鬼祟矣!”

这种心理活动,最能看出宝玉真实的一面: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得到女孩们的关爱。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放弃一切,包括生命。

所以,他护花是假,想得到花儿们的爱才是真。

一直以来,宝钗都拒他于千里之外,这成为了宝玉最大的遗憾。因为他的梦想就是拥有兼美:同时拥有黛玉和宝钗,因为二人代表着两种风格的美。

当然,他的这番心思,宝钗是感受不到的,她也迅速收起了感性,开始理性地对待宝玉挨打之事,自然也要了解挨打的原因。

此时的袭人,关心则乱,忘了薛蟠是宝钗的亲哥哥,也就顺嘴把从茗烟那里听到的信息和盘托出。

宝玉一听知道不好,当着妹妹的面说人家哥哥的坏话,这让人何以自处?所以马上用话拦住了袭人。

这就是宝玉体贴的一面。

当然,这种体贴,不仅是对漂亮女孩,我们从书中还能看到他对婆子的体贴,以及对刘姥姥的体贴,在此就不展开来写了。

但宝钗并非小家子气的女孩子,她理性的一面再次冒了出来。她一方面感受到了宝玉的体贴,同时又替袭人解围。

宝钗替袭人解围的方式相当智慧,简单的一句话,却有三层意思:

其一、宝兄弟自己做出来的事,也不必怪人家告密,毕竟做了就免不了被人说,最好的方式当然是不做。

这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如何,宝玉自己要担主要责任,自己干出来的事,就要承担后果。

其二、薛蟠是个心性简单的人,从来没有心机,所以也不会考虑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想说就说了。所以,哪怕这件事真是他说的,也不是成心在告密。

其三、袭人见惯了宝玉这样细心的人,从没见过薛蟠那样霸王似的人物,所以心里想到什么就直说了,也不是成心要找薛蟠的麻烦。

本来,袭人作为一个下人,没资格议论薛蟠,何况薛家还是贾府的客人。

我们应该记得,第五十九回,莺儿和春燕娘闹了矛盾,宝玉急得不得了:“你只在这里闹也罢了,怎么连亲戚也都得罪起来?”然后要求春燕陪着她娘去给莺儿赔礼道歉。

可见宝玉非常在乎与薛家的主客关系。

袭人也是情不自禁,太过关心宝玉,才把茗烟的话如实说出来,话里当然有怪罪薛蟠的意思。

当听到宝玉用话拦她,她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何况是当着宝钗的面,实在是太过逾矩了。

这也是袭人的可贵之处,非常自律,有着很强的羞耻心。

正当她羞愧难当之时,反而是宝钗替她解了围。

而且,宝钗这番话不卑不亢,既有对薛蟠和袭人的维护,也不避讳对宝玉平素言行的指责,一点也不担心得罪宝玉。

但她的话又说得合情合理,全是客观理性的说法,没有任何偏袒,正如书中所说的“堂皇正大”由不得人不信服和敬重。

离开怡红院时,宝钗又交代袭人,不要把从茗烟那里听来的信息说出去,否则最后吃亏的还是宝玉。

这就是宝钗的周全之处,也是明显高于袭人的地方。袭人只想着贾环告状害宝玉挨打,却没想到宝玉与贾环二人尴尬的兄弟关系。正如宝钗所说,宝玉自己做错了事,反去追究告密人的责任,本身就不明智。何况追究起来,只会让人认为他们兄弟不和,互相拆台。

所以,综合宝钗两处的表现,袭人心里非常感激宝钗。

当然,以宝钗处事的风格,既然听到了薛蟠告密之事,就不会当没听到。

所以,回家之后,她就告知了母亲。

没想到,这次真是冤枉了薛蟠,他虽然口无遮拦,但还真没把宝玉和蒋玉菡交换汗巾子的事说出去。

宝钗趁机劝哥哥以后注意言行,少一些胡闹和任性,否则就会像这次一样,哪怕不是你做的,也会第一时间怀疑是你。

宝钗的这番劝告,很容易被读者忽略,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因为它正是宝钗一贯自我要求的标准:谨言慎行,不授人以柄,不给人怀疑自己的机会。

这像好比一个犯过小偷小摸毛病的人,哪怕已经改过自新了,如果身边有人丢了东西,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怀疑是他干的。

所以,避免被人怀疑的办法,就是从来不干这样的事,言行都坦荡。正如第二十六回林红玉的隐私被宝钗听了去,但她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她相信宝钗的为人,既不会说出去,也不会拿人家的隐私来做什么坏事。

这就是孔子所要求的修身,时时刻刻做好自己,就能避免很多麻烦。

这便是“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我们错怪了你,但你也有责任,实在是你平时的言行,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你。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作者亲自下场为薛蟠证明,说“其实这一次却不是他干的”,读者们也会给他加一条罪名,咬死是他干的。

说完了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宝钗,再来看纯感性的黛玉。

我们先注意一个细节。上一回中,挨打后的宝玉被抬回了贾母那里,“此时,薛姨妈同宝钗、香菱、袭人、史湘云等也都在这里。”

注意,这里没有提到黛玉。以黛玉的咖位,她绝对不会在“等”里,只能说明她此时不在贾母这里,所以没看到宝玉挨打后的样子。

这也为她单独来探望宝玉埋下了伏笔。

宝钗高调送药,因为心底无私,内心坦荡,黛玉却是偷偷摸摸,恰恰说明她心虚,不敢把自己对宝玉的关心暴露出来。

其实,妹妹探望哥哥,没啥见不得人的。黛玉的偷偷摸摸,说明她内心早已不把宝玉当哥哥了。

那么宝玉对她又是什么感情呢?

接下来,出现了一段相当搞笑的对话:

(黛玉)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是宝玉第二次对黛玉说“你放心”,上一次就让黛玉摸不着头脑,误以为是对自己的表白,连书外的读者都上当了。

这一次就非常明显了,因为在“不放心”之后,他说的是“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些人”,既不是“你”,也不是“你们”,是除黛玉以外的人。

那么,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为什么要黛玉放心呢?关黛玉什么事?

这就说明,宝玉一直以来并不是对黛玉有男女之间的特殊感情,而是他以为黛玉理解并支持他独特的生活方式。

所以,当黛玉要他“从此可都改了罢”时,他的回应是:你放心吧,我是不会改的,我还会坚持我的生活方式,死都不会改。

这一章回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那就是袭人借宝玉被打的机会,向王夫人进言,回应了第三十二回,袭人无意中听到宝玉的表白后,吓得“魂消魄散”,随即却能冷静地“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果然,她找到了机会,也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再次证明袭人真是的“克尽职任”,时刻记得自己身上的职责:照顾和保护好宝玉。

我们可以把这一回理解成宝玉挨打后的众生相:他最在意的三个人,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其高下也是显而易见的。

0 阅读:8

评论列表

胡梦茵

胡梦茵

2
2025-04-16 21:47

而贾政打宝玉,贾母出来所谓胡搅蛮缠,其实句句都是指责贾政不听自己的话乱结交北静给贾家招祸,甚至不惜抬出贾代善来自保和求情。可以说宝玉这顿所谓毒打全部就是作秀,本身就不重,请太医要不把毒打落实了要不就露馅,所以哪怕王夫人时候找到袭人也是过问起贾环离间的问题,而闭口不提请医延药,只管拿御赐的清露来赏儿子。贾母就更绝了,这老太太硬是指黑为白把贾宝玉犯小人说成流年不利,放话拘着宝玉不准出门却运作了贾政离京。在贾家上下都闭口不提请医延药,宝钗这时候大喇喇的拿着一丸棒疮药来点了所有人的眼,简直蠢得清新脱俗,当然以宝钗商女的见识,她也根本不懂勋贵权利争斗的厉害,这才有后面平儿已经喊明了贾雨村不是好人,她还不知死活的教育宝玉要多去交接这类奸邪。

浮生漫读人生长

浮生漫读人生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