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31回导读:宝玉晴雯联手败家,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5-01-28 22:36:40

这一回的回目名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故事继续沿着宝玉成长这条主线发展,而他的任性胡闹也达到一个顶峰。

承上回,宝玉搭讪宝钗,遭到宝钗非常有力地反击。即使是端午节王夫人摆宴请客,一向爱热闹的宝玉也无法提起兴致来,感觉他在宝钗面前已经有阴影了。

这种低落的情绪一直伴随着他,忘了把袭人踢得吐血的教训,居然对失手跌了扇子的晴雯训斥起来。

晴雯一直以来都被宝玉捧在手心里,哪受得了这种气?当即就和宝玉针锋相对,把宝玉“气得浑身乱战”。

真是只有对比,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好坏来。

人们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无论在外面是受了委屈伤害还是气不顺,回到家,有家人的抚慰,很快就能平息。但如果家人不但不加以慰藉反而火上浇油,情绪就会如火药桶一般爆发。

晴雯被宝玉宠惯了,从来只有宝玉顺着她的,她才不管宝玉是不是心情不好,于是一言不合就发飙。

相比之下,我们便能体会到为什么作者形容袭人是“温柔和顺,似佳如兰”,她是从来不会往宝玉伤口上撒盐的,只会息事宁人,哪怕自己受委屈,也要让宝玉感受到温暖。

但晴雯火药味太浓了,一顿扫射,谁搭腔扫谁,把宝玉气得立刻就要回王夫人把晴雯撵出去。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另一个对比,就是宝玉对袭人和晴雯的态度:对袭人,他是千方百计挽留,明确表示要相守一辈子。对晴雯,他是存着必散之心的。

此时的怡红院,哪怕有一个人推波助澜,晴雯也必走无疑了。

然而,关键时刻,又是袭人出来息事宁人,用下跪的方式平息了纷争。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再次看到了宝玉的另一面,与做小伏低完全不同的一面。只要他情绪不好,他是不记旧情的,发起威来相当可怕。

正在这个时候,黛玉来了。

黛玉来其实没什么事,不过是说几句闲话就走了,所以我一度怀疑,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细细体会黛玉所说的话,只有一个内容:“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

平白无故为什么要这么说?还直接叫袭人为嫂子。

结合晴雯因袭人的“我们”而跳脚,矛盾升级,以及宝玉对袭人的维护,作者的用意便很明显了:这个阶段,宝玉与袭人的关系有如新婚夫妻,如胶似膝,想藏都藏不住。所以在第二十八回中,就连薛蟠和妓女云儿,都知道袭人是宝玉的宝贝,何况宝玉身边最亲近的黛玉和晴雯呢?

晴雯因一句“我们”而跳脚,是因为嫉妒。黛玉叫袭人“嫂子”,却是由衷的,因为她感受到了宝玉被袭人照顾所带来的安逸。袭人之于宝玉,就像紫鹃之于黛玉,黛玉是能够感同身受的。

如果没有袭人和紫鹃无微不至地照顾,宝玉和黛玉哪能全心全意地风花雪月?

只有解决了眼前的苟且,才能追求诗与远方,袭人和紫鹃,就是帮宝玉黛玉解决眼前苟且之人。

黛玉走后,宝玉被薛蟠请出去喝酒,等酒醉回来,他的气早就消了,坏情绪也一扫而光。

这又是作者一处不显眼地提示:宝玉并非只喜欢在内帷厮混,他娱乐的方式多的是,不像黛玉一心一意都扑在他身上。

宝玉与黛玉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黛玉喜欢将情绪积压在心里,久久无法释怀,极易伤身。宝玉则是个忘性很大的人,无论是说过的话还是有过的坏情绪,转背就忘了,所以他心宽,不会自伤。

醉酒的宝玉回到怡红院,早已将白天与晴雯的纷争忘得一干二净,恢复了那个做小伏低的形象,不但温柔地劝解着晴雯,还任由晴雯使小性子,把扇子撕着玩。

作者把这一情节定性为“作千金一笑”,并借麝月之口予以批评:“少作些孽罢!”明确说明,这是败家亡国的作孽之举。

而这个举动是宝玉和晴雯共同做下的,根据作者因果循环的立意,二人日后将得到相应的报应。

回头再看看这场纷争,以宝玉和晴雯的互不相让起,又以二人共同撕扇终,就是两个又闲又任性的孩子作天作地,结果却让一批扇子遭了殃。扇子遭殃,其实就是挥霍钱财。

结合第二回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到贾府走到末世,其根本原因是“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作者的用意还不明显吗?此时的宝玉和晴雯主仆,正是在“安富尊荣”中奢靡浪费,不知节俭!

接下来,作者的笔锋转到湘云身上。

再次登场的湘云,身份有所改变,定下了婚约,已经是待嫁新娘了。

于是,我们便发现作者的匠心。

刚刚还在写宝玉如何胡闹败家,马上湘云就以待嫁新娘的身份出现,作者还借贾母之口提醒大家:“如今你们大了,别提小名儿了。”

大了,不要提小名了,意思是不再是孩子了,要有所避讳了。

然而,湘云都已是大人了,比湘云大好几岁的宝玉却还在像孩子一样胡闹,除了败家还是败家。

贾母也是双标得很,一边说大了不要提小名了,一边却让这么大的孙子住在内院和姑娘们混在一起。

连小名都不能叫,那是不是更应将男男女女隔离开呢?

搞不清楚贾母到底是老糊涂了,还是装糊涂。感觉她就是和宝玉一样,只对对自己有利的事装糊涂。抽离了自身利益,就清醒得很,比世人都精明。

为了表现湘云确实是长大了,作者给了她一个独处的时间,让她做一回主角。

注意作者的设定,在宝玉、黛玉、宝钗和湘云四人中,湘云是年纪最小的,也是最口无遮拦说话不经大脑的,按理说应该是最晚熟最不懂事的。

然而,作者却让她最早定亲,并通过她来提醒大家不再是孩子了。

然后,还通过她与丫鬟翠缕的对话,让她发表一篇“阴阳论”,展示她的学识与认知。

这是作者的又一对比:拿小妹妹湘云来对比宝玉和黛玉,更显得二玉太不懂事太任性自我了。

然后,通过湘云捡到宝玉丢失的麒麟“伏白首双星”,又强调一次作者的因果观:懂事的湘云,得到了老天爷的眷顾,将有一个良配等着她,“准折得幼年坎坷形状”。因为有这样一个良配,过去所吃的苦,都变得不值一提。

这正应了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程不需要问,老天都看在眼里,自然会给出回报。

同样,不行好事,老天也看在眼里,相应的回报也在前面不远处等着呢。

由此,不难预见,无论是晴雯,还是宝玉黛玉,都难见好日子了!

0 阅读:4
浮生漫读人生长

浮生漫读人生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