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的回目名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宝黛的胡闹终于波及到了宝钗,遭到了宝钗强有力的反击。而宝玉不加约束的自由散漫,终于要酿成惨祸了。
承上回,宝黛吵架,把贾母都气哭了。还一连冷战了几天,就连薛蟠过生日,宝玉都装病没去。真是小孩子心性,难怪不肯长大。
好不容易和好了,被王熙凤拉到贾母面前,宝玉又死性不改,没话找话地搭讪宝钗。

搭讪啥不好,居然把宝钗比作邪书里的女主角杨玉环。
曾经有好几个人问过我,宝玉只是说一句宝钗体丰像杨妃,宝钗为什么大怒呢?宝玉说的这句话有问题吗?
问题大了!
上一回中我就分析过,宝玉就是因为最近看了很多“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并认为黛玉和他一样,愿意像书中人一样玩乐。
说句暴露年龄的话,现在应该找不到这类书了。但在我的中学年代,还偶尔看到过几本,内容真是不堪入目,全是把这些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当成潘金莲来写。
比如说“燕瘦环肥”,虽出自苏轼的诗,但被这些书的作者尽情发挥,变成了风月场上的两种不同韵味。
所以,宝玉说这句话,显然是和黛玉在公众场合把《西厢记》中的句子当酒令来说一样,是忘了场合,没能从书中抽离出来,是对宝钗极大的冒犯。
这是什么场合?当着贾母的面,就把宝钗说成邪书的女主了,任谁都会大怒吧?
但宝钗又不能直接发作,身份和教养局限了她,既不能像黛玉那样挂脸开哭,也不能像王熙凤那样用粗俗的话反击。
但面对这样的羞辱,又不能沉默。沉默就等于懦弱,任其羞辱,那么以后对方可能变本加厉,以为她好欺负,是可以随便开玩笑的。
好在宝钗也是聪明绝顶之人,脑子转得快,马上就把宝玉的话换了个角度进行了反击:
“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这话说得相当有水平,一方面把宝玉口中的邪书女主杨妃,转变成正史上的杨妃,另一方面联系到元春身上,指责宝玉不学无术,是个没用的国舅爷,完全帮不上元妃的忙。

“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注意,又一个“可巧”,这是作者的一个特别之处,喜欢写巧合,写天意。
这个巧合,给了宝钗一个同时打击宝玉和黛玉的机会。
宝钗是个明察秋毫之人,不但早就看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关系不正常,而且知道他们看了些邪书互相打趣调情。当然也知道他们经常为“金玉”闹矛盾,莫名其妙牵扯到她。
我在第二十七回导读中分析过,同是客居,黛玉早就反客为主,宝钗却时刻谨记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惹麻烦,不给母亲添堵。
所以,她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给人诟病,更不允许自己惹上无妄之灾。
于是,她趁这个机会进行了反击:
“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她们去。”
作者将这个反击称之为“机带双敲”,就是话语里带有机锋,需要有慧根的人才能听懂。
“双敲”是既敲打了宝玉,也敲打了黛玉。
你想清楚,我跟你有这么亲密吗?这句是敲击宝玉:请保持界限,我跟你没有这么亲密,不要对我这么放肆。
你不要怀疑我,我没你那么多心思。这话是敲击黛玉:你们不要一闹矛盾就拿我说事,怀疑我有什么想法,我才不像你那样嘻皮笑脸轻浮得很。只有你才肯跟着宝玉胡闹。
这话只有宝玉和黛玉才能听懂,宝玉知难而退,知道宝钗不可侵犯,马上找别人搭讪去了。
黛玉虽然听懂了,但她刚刚和宝玉和好,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当然她也不在意宝钗的敲打,反而因为自己和宝玉是同类而得意。

这正是恋爱中的小女孩的心情:只有我们俩是同类,别人都插不进来。
正是因为这种心情,导致她得意忘形,想要跟着宝玉一起取笑宝钗。没想到宝钗借机敲打,她自然不能像宝玉一样自讨没趣,于是改了口说些闲话。
当然,她的这一心理变化没能逃过宝钗的眼睛,看来敲打得还不够。所以,宝钗继续追击,故意诱导黛玉说出“负荆请罪”,于是借这四个字来奚落宝玉和黛玉:
你不觉得你们像小孩子过家家吗?一会吵得不可开交,一会互相陪不是,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你们幼稚不幼稚?
一句话未说完,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看吧,宝钗真是一击即中,一下就说中了宝玉和黛玉的心病。
正在这个时候,作为宝钗表姐的王熙凤及时出手,乘胜追击,让宝玉和黛玉更加无地自容,“越发不好过了”。
这二人真可谓是自取其辱!
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表面上王熙凤和薛宝钗关系疏离,实际上她们好着呢,该出手时一定会出手相帮。
宝钗毕竟是“山中高士”,不但有涵养,而且极为包容和豁达。
本来,以她的聪明才智,她想要痛打落水狗,可以继续追击。但她看到宝黛二人被王熙凤奚落后的情状,也就不忍心再打击他们了,见好就收。
回头再看这个情节,极为精彩。宝钗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把宝玉和黛玉打得落花流水,二人加起来都不是她的对手。
这也为后来夏金桂大闹薛家却伤不到宝钗埋下了伏笔。
真正智慧的人就是这样:我稳重平和没有攻击力,但不要以为我就好欺负。真欺到我头上,我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同样是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宝玉和黛玉只会像孩子一样打打闹闹,聪明才智用不对地方,宝钗却深谙实用战术,防身制敌都不在话下。

没想到的是,宝玉和黛玉并没有形成坚不可破的统一战线。被宝钗反击之后,黛玉反而奚落宝玉:你看你遇到对手了吧,不要总拿我找乐子欺负我不会说话。
宝玉两头不落好,心里憋着一股气,只好到处闲逛找发泄的出口。
这就该金钏倒霉了。
宝玉真是死性不改,刚刚宝钗才敲打过他要注意言行,不要以为谁都可以随意搭讪调戏。一转身,他就和金钏调起情来。
对于宝玉这样的行径,王夫人早已见怪不怪,也从不干涉。
但没想到的是,金钏口无遮拦,竟然指使宝玉去捉贾环和彩云的奸。
这还得了,这不是离间兄弟不和吗?作为当家主母,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王夫人暴怒,当即打了金钏一巴掌,并把金钏撵了出去。
宝玉原本是来找机会发泄憋闷心情的,谁知又惹恼了母亲,连累了金钏。
但他还是不思悔改,继续闲逛,无意中偷看到了龄官画蔷。宝玉不解其意,只知怜惜这个漂亮的女孩子淋雨伤身,却忘了自己也正淋着雨。
淋了雨就不得不往回赶了,没想到大雨之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正玩得欢,没听到宝玉叫门。
一直憋着一股火的宝玉,此时暴露了他残暴的真面目,“满心里要把开门的踢几脚”。

那些说宝玉怜香惜玉的好好看看这个场景。宝玉所谓的怜香惜玉,不过是因为他日子过得太好了。一旦出现不如意不顺心,他就不会怜惜了,居然用脚踢打丫头。
我是看不出,这和之后薛蟠打香菱有什么区别,不过都是激愤之时用暴力出气。
宝玉这一气之下的出脚,伤到的却是他最想怜惜的袭人。而且出脚相当用力,把袭人踢成了内伤,吐血了。
这样的暴力,可比薛蟠严重多了。
所以我说过,看一个人,不要看他得意之时,而要看他失意的时候。得意最多忘形,失意则可能做出伤及无辜的事来,非常可怕。
回头再看整个章回,都是围绕着宝玉无所事事来写的,即所谓的闲则生事,一切都是因为宝玉太闲了,所以没话找话搭讪宝钗、调戏金钏、脚踢袭人。
除了宝钗善于反击自保,金钏和袭人都尝到了苦果。
大家从中读出了作者的愧和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