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我的评论区发现有人吹捧黛玉的管家能力,依据是第五十五回王熙凤说过的一句话:“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两个倒好。”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大观园女子的管家能力。
先来看王熙凤这段完整的表述:
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兰小子更小。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炕让他钻去罢。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样天悬地隔的两个人来,我想到这里就不服。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她。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得,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她,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
在这里,王熙凤把大观园的主子们都进行了一下盘点,外加贾环。

首先,她连说了三个“不中用”,分别用来评价宝玉、李纨和迎春。
然后是惜春和贾兰,因为年纪还太小,还没到管事的年纪,就不多说了。
接着是贾环,他正忙着给自己找暖身之处,根本没心思在别的事上。
最后是宝黛两个亲戚,统一评价为“倒好”。
这个统一评价,是不是说明二人的能力不相上下呢?
还有,这评价出自王熙凤之口,那她自己的能力又如何呢?
我们不妨用上帝视角,结合王熙凤的这番评价,来给大观园女子的管家能力做一个排序。
既然只说女子,自然就不包括宝玉、贾环和贾兰了,只说阿凤、李纨、三春和钗黛变几个年轻女子。
不该有争议的第一名是宝钗。

关于管理,有一句名言:三流管理人管人,二流管理制度管人,一流管理文化管人。
宝钗就属于文化管人。
什么是文化管人呢?就是激发出员工的内驱力,让员工自愿自觉地努力工作。
这在整个红楼中,宝钗是独一份。
我们可以从两个事例中看出来。
第一个事例在第五十六回,探春准备实施改革,把大观园承包出去。宝钗对方案进行了补充,作者将这一补充评价为“小惠全大体”。
这个补充方案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大家的内驱力。
具体做法有二:
其一、去掉繁琐的流程,减轻承包人的负担(不必到账房归账,用揽一桩事的方式抵承包费)。
这个做法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跟财务打过交道的人就知道,很多时候,老板好说话,财务那里却很难缠。哪怕有老板的签字,想从财务那里顺利要到钱几乎不可能,总要经历一些波折。
书中说“去了账房受辖制”,可见贾府的账房确实爱以权卡人,不好打交道。
对于一些实干者来说,只会埋头干活,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就可能辛苦一年下来,却因为财务那里没有疏通好关系而无法顺利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钱。
现在,宝钗帮她们去掉了这个环节,不必与账房打交道,只要把活干好就行了,每年赚多赚少就各凭本事了。

所以大家都很卖力,因为是为自己干活。
其二、最大限度地去除外部干扰,保障劳动成果(“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这些妈妈们”,大家一起来维护成果。)
承包毕竟只有一部分人受益,那些没能承包到的人,难免眼红使坏,“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到时候麻烦不断,矛盾纠纷每天都可能发生。
现代人常用的方式是立个牌子,写上“禁止采摘,违者罚款若干”。这就属于用制度管人,对违规者予以处罚。
制度管人只能震慑住一部分胆小的人,还有胆子大的,或许这样的牌子反而激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于是挖空心思像躲猫猫一样上演猫抓老鼠的游戏,到时候就看是魔高一丈还是道高一丈。
本来探春的改革属于试水,对于讲究体面的贾府来说,为了一年省几百两而兴师动众,并不是多光彩的事。如果因此而闹得下人们不和,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宝钗的这个补充方案,一方面激发了大家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负面影响,堪称完美。
再说第二个事例,发生在第六十七回。
薛蟠从南方贩货回来,刚拜的结义兄弟柳湘莲却出家修道去了。薛蟠伤心不已,宝钗劝他:
“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妈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不然,倒叫他们看着无理似的。”
这些伙计,相当于现代的打工人,干多少活拿多少工资。哪怕是现代职场,把员工当人看的老板并不多,所以才会产生“牛马”这个词。这是打工人无奈的自嘲。
然而,在宝钗的管理理念里,并非给出工资就对得起员工了,而是要格外酬谢他们的辛劳,所以要请他们吃一顿。
吃多吃少吃好吃差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伙计们知道,老板记住了他们的辛劳付出,对他们怀有感恩之心,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觉得给了工资就对得起他们了。
薛姨妈的一句话,完整地体现了这种思想:
“他们固然是咱们约请的吃工食劳金的人,到底也算是外客,又陪着你走了一二千里的路程,受了四五个月的辛苦,而且在路上又替你担了多少的惊怕沉重。”
薛姨妈这话说得很具体,伙计们在这次贩货的过程中有三大辛劳:一是长途跋涉,二是时间长达四五个月,三是担惊受怕。
这就叫体贴入微,这种体贴不是用钱能交换的。
这当然是薛家一贯的做法,所以薛蟠首次出远门贩货,就能满载而归,全都是伙计们的功劳。
薛蟠临出门前,薛姨妈担心他出事,不肯放他出去。宝钗劝她:
“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他既说的名正言顺,妈就打量着丢了八百、一千银子,竟交与他拭一拭。”
意思是以磨练薛蟠为目的,钱亏了也就亏了,没那么重要。
如果伙计们不够尽心,亏了钱回来,板子也打不到他们身上。跟着个纨绔少爷出门,游山玩水,图个轻松快乐不好吗?
事实却是,呆霸王初次出远门办正事,不但没有亏钱,没有闯祸,反而满载而归。这当然是伙计们的功劳,是薛家长期善待他们的结果。
这就是宝钗的一流管理能力,以文化激活人的内驱力,让他们自愿自觉地把事做好。
接下来排第二位的,是贾探春,以制度管人的典范。

我常说,红楼是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作者尽可能地塑造诸子百家的代表。
探春就是法家的代表。
所谓法家,就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人,讲求的就是公平公正公开。而且在执法的时候,六亲不认,丝毫不会偏私。
探春作为法家的著名案例,就是第五十五回与亲妈赵姨娘的对峙。
探春刚刚掌权当家,就遇上亲舅舅去世这样的大事。
所谓当家,其中一个主要职责就是负责人情往来,如何送礼是一门学问。
赵姨娘的想法,代表的是多数人的想法:自己的亲舅舅,多送一点又能怎么样呢?反正权在自己手里。
不但李纨支持赵姨娘的诉求,就连王熙凤也打发平儿来告知:你就酌情处理吧,没人会怪你的。
探春偏不,一切按规矩来。查旧例,旧例对这样的情况是如何处理的,就照章办事。
这就好比一个法官,遇到亲戚的案子,事情并不大,本来抬抬手就过去了,也没人追究,但他一定要遵照法律条文来定案。
这就是法家,一切以制度为准绳,没有任何人情可讲。
有人说探春是讨好王夫人不认亲娘,这些人实在是不肯认真读原著。
为了维护正常秩序,探春是六亲不认的。抄检大观园时,她就公然对抗王夫人,不允许抄检她的丫头。
这就是制度管人,也就是二流管理,代表人物就是贾探春。
接下来是三流管理,人管人,代表人物是王熙凤。

估计有人会反对这种说法,因为全书描述得最多的就是王熙凤管家,作者还亲自盖章“裙钗一二可齐家”,指的就是王熙凤。
当然,不可否认,王熙凤的管家能力相当强,比如她在协管宁国府时,能够迅速抓住宁国府在管理上的弊端,对症下药,将秦可卿的丧事安排得井井有条,是可卿风光大葬的功臣。
但是,阿凤的管理,是建立在她充沛精力之上的。比如可卿的葬礼,她一大早就去坐镇。
这份精力,非常人所能比。
然而,哪怕阿凤的精力如何充沛,也累出病来。这就是人管人的结果。
人管人有两大弊端:一是管理者非常累,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二是容易被钻空子,管理者在的时候很听话,管理者一走,就开始乱来。
说得通俗一点,人管人就是用威权使人害怕。就像学生怕老师,老师不在,课堂上乱成一团;老师一来,顿时鸦雀无声。
老师不可能长期在吧,得有多少时间精力才能长期在?但不在就容易出问题。
这就是人管人的弊端。
书中写得很明白,自从王熙凤病倒,精力不济,荣国府各种矛盾就浮出水面了。
有人说,这是探春李纨宝钗三人管理团队的问题,接班当家不力,才导致矛盾不断。
说这话的人,恰恰是因为不懂管理。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凤当家多年,大家已经形成了习惯。突然换了管理者,想要扭转乾坤,不是那么容易的。
尤其在初始阶段,大家还是按照习惯行事,谁厉害就怕谁,专拣软柿子捏。
书中有写,这些人看探春是姑娘家,抹不开脸面,李纨又是佛爷,所以不但不怕她们,反而故意为难她们。
这正是王熙凤的管理埋下的隐患:刁奴欺弱主。
这就是王熙凤的三流管理,人管人。这种管理方式,只适用于几十个人的小团队。所有人的言行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精力上也顾得过来。
一旦团队变大,成员变多,就顾不过来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
这也是中小企业做不大的原因之一,因为人管人是普遍现象,大家都是半路出家的三流管理,完全靠威权来震慑,轻则罚款,重则辞退。
再往后排,李纨、迎春和惜春并列第四。

为什么呢?虽然书中没有写她们如何管家的,迎春还出现了被奶娘欺负的事,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她们都是按照正统教育来培养的大家闺秀。
所谓正统教育,其中有一项就是管家能力,无出色之处,却也中规中矩说得过去。
可能有人会说,迎春被奶妈欺负成那样还忍气吞声,哪有什么管家能力?
这是对迎春的误解,她不是没能力管,而是没权力管,管起来名不正言不顺。
因为按照贾府的规矩,奶娘是可以管束迎春的。正如迎春对邢夫人所说:“她是妈妈,只有她说我的,没有我说她的。”
等到迎春当了主母,拥有了权力,她自然不会再躲起来当鸵鸟。否则,当孙绍祖“一味好色,好赌酗酒,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时,她为什么要去劝呢?继续当鸵鸟躲进《太上感应篇》不好吗?还能躲过孙绍祖的家暴。
这种正统的管家能力,只适用于应对平常生活。如果有特殊事件发生,就会手足无措,因为既拉不下脸像王熙凤那样施以威权,又无法像探春那样六亲不认,更缺少宝钗的文化。
所以,作者特意在第五十六回提了一笔。
当宝钗与探春探讨“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李纨表示听不懂:
“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你们且对讲学问!”
宝钗回答:
“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作者写这一笔,正是为了说明李纨虽然也读了不少书,却谈不上有学问。她只是从那些专门给女子读的书中,学了一些极为普通的管家方法。
李纨如此,迎春惜春也是如此,都是中规中矩的人。
最后再来说说林黛玉。

我知道,让黛玉垫底,必定有很多人表示不服。
经常有人说,潇湘馆风平浪静,足以体现黛玉超常的管家能力,何况还有王熙凤的亲口认证呢。
每当看到这样的言论,我就摇头苦笑:太不把紫鹃当回事了,也太会断章取义了。
所谓王熙凤的亲口认证,不过是她说了一句“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两个倒好”,却选择性无视后半句:
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她。
黛玉管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精力不济。
无论是文化管人、制度管人,还是人管人,都是需要一定精力的。
当然,文化管人最轻松,黛玉的学问也不差,是不是就能胜任呢?
没错,文化管人是轻松,但那是在走上正轨之后,前期工作并不轻松。
文化管人,类似于精神文化建设,因为有高度,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而且前期铺垫时间很长,不能立竿见影,所以才能成为一流管理。
黛玉管家有两大难度:一是客观上的,二是主观上的。
客观上当然是她的病体,“风吹吹就坏了”,多说几句话都累,无论是在思虑上还是在行为上,她都无法胜任。
可能有人会说:生病又不是她愿意的,能怪她吗?
是啊,生病不怪她,但有这个客观情况存在,就注定她当不好家。
所以,历来考虑接班人或管理者,都会把身体状况考虑进去。身体不行精力不济,根本就不会有管家的机会。别说是健康情况堪忧了,现代职场,一个因孩子分散精力的宝妈,在单位就很难有升职的机会。
要知道,健康情况,也是能力之一,决定着有没有精力胜任繁重的工作。
再说主观上的,就是黛玉有限的精力,都花在了风花雪月上。哪怕有一点点余力,她都只会用来写诗,而不是用来考虑管家这样的俗事。
虽然书中有写她“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那也是后期偶尔为之,相比于教香菱写诗,花的精力不足十分之一。
另外,前面说李纨、迎春和惜春都接受了正统的管家教育,黛玉在这方面却是缺失的。她在最该接受教育的时候,都在陪宝玉玩乐。
正如她对宝钗所说: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得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连如何做人处世方面的教育都是缺失的,何况管家呢?
所以,王熙凤说“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两个倒好”是要分开来看的。
林丫头的“倒好”,是指她聪明,悟性高,稍加培养就能出挑,但她的客观情况注定了培养了也没用。
况且,谁又愿意去培养她呢?
宝姑娘的“倒好”,则是指她完全可以胜任,但她”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刻意保持着距离,所以“也难十分去问她”,问了也没用。
读书的要旨,就是要尊重原著,尊重文本。
作者从来没有想要表明黛玉有管家能力,赋予她的主要职责就是养病,能把病养好,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让别人少操一点心,就已经是她最大的的能力。
偏偏黛玉不务正业,不肯专心养病,反而不断自我折磨,让病情越来越严重。
所以,论管家能力,让黛玉垫底一点都不冤。因为她从来就没有被赋予这方面的能力,也无拥有管家能力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