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 小王轻轻地打破了室内的寂静,谦卑地开始他的提问,"我一直在思考,中医的舌诊究竟在临床上有怎样的意义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他知道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他将书合上,注视着小王。
判断邪正盛衰"舌诊," 谢老师开始解释道,"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它在临床上有着多重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邪正盛衰。"
小王专心地做着笔记,等待着老师的进一步解释。
"正气盛衰," 谢老师继续说道,"能直接反映在舌上。比如,如果气血充盛,舌体会呈现红润的颜色;反之,如果气血不足,舌色会淡白。津液的充足与否也可以通过舌质和舌苔来判断。"
小王认真地点头,记录下这些要点。
区别病邪的性质"其次," 谢老师继续,"舌诊可以帮助我们区别病邪的性质。不同的病邪会导致不同的舌象特征。比如,外感风寒会使舌苔多为薄白;而寒湿为病则会导致舌苔多为白腻。"
小王略微思考了一下,然后继续记录。
分辨病位的浅深"第三," 谢老师继续说,"舌诊还可以帮助我们分辨病位的浅深。不同的病邪侵犯不同部位,舌象也会相应变化。比如,外感温热病可分为卫、气、营、血四个层次。舌尖红和舌苔薄黄可能表示邪在卫分,而舌红苔黄则可能表示邪入气分。"
小王感到有些复杂,但仍然专注地记录下来。
判断病势与预后"最后," 谢老师补充道,"舌诊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病势与预后。舌象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推断病势的进退。比如,舌苔由白转黄,或舌色由淡红转为红、绛,都可能表示病情加重。而舌苔由黄转白,或舌色由淡红转为淡白、淡青紫,则可能表示病情减轻。"
小王感到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感激地看着谢老师。

"谢谢您,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我在学习中医的时候,经常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患者的舌象与其他症状不一致。我有点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分析这种情况。能否请您给我讲讲这方面的知识?"
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开始解释道:"在临床辨证中,的确会遇到一部分患者的舌象与你认为的症状不一致的情况。但是,这不是舌诊不科学,往往是因为作为中医的你没有把握好疾病的正确病机!我们需要更加综合地分析患者的病机。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疾病出现寒热虚实真假时,舌与症不符。谢老师接着说:"举个例子,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真热假寒的证候。这是因为热邪太盛,格阴于外,导致四肢厥冷的症状。但是,这些患者的舌头可能呈现红绛的颜色,舌苔可能是黄燥或焦黑,甚至可能有尿赤、脉数有力、烦渴等症状。尽管舌象看似与四肢厥冷矛盾,但实际上,舌象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而四肢厥冷是由于“热深厥亦深”所致。舌象虽与四肢厥冷不符,但两者均反映了疾病的实质。"
小王认真地记下了这些信息,点头示意继续。
旧病与新病夹杂而致舌症不符。谢老师接着又说:"有些患者可能患有久病,导致体内出现了某些虚弱的情况,比如血虚或气阴两虚。当他们感染新的外邪导致发热时,他们的舌头颜色不一定会红润。或者,他们本来舌质光滑无苔,但由于旧病的影响,可能无法看到良好的舌苔。这些都是因为旧病的影响,使得舌象与新病不符。"
小王沉思片刻,继续记录下来。
药物治疗的影响,造成舌象与病症不符。谢老师又说:"有时,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舌象也可能与病症不一致。比如,外感温热病进入营血阶段时,舌色通常应该是红绛的,但由于采取了一些治疗措施,如降温或补液,病虽然已经进入了营分,但舌色可能未能相应改变。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舌头红润而肿胀。或者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舌苔变厚而黏腻,伴随恶心、纳呆等症状。又或者长期服用某些解痉镇痛药物,也可引起舌头红润但干燥。"

小王感到这些知识非常有用,他将纸笔放在一旁,对谢老师表示感激:"谢老师,您的解释非常清晰,让我对舌症不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会好好记住的。"
方剂的演变笔记(养眼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