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无丧葬费,竟向诸侯讨钱,兄弟叔侄相残,却被后世推崇的王朝!

史魔南歌子 2024-06-01 13:01:51

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的帝王们,无论贤愚智昏,心中都有一件最为重要的大事,就是皇位的承续。秦始皇嬴政做任何事都能杀伐果断,唯独立太子一事,犹犹豫豫,一拖再拖,结果错过了贤长子扶苏,江山落到幼子胡亥手中,不出三年就毁掉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统基业。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横扫四方,霸气纵横,却在嗣君之位的考量上举棋不定,甚至狠心斩杀为他监国四十余年的卫太子刘据,然后扶立幼君昭帝刘弗陵,使得在他之后的汉朝诸帝无不面临主弱臣强的尴尬局面,直到外戚王莽直接把汉朝给取代了。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为了自己的太子,头疼不已,又想树嫡,又欲立幼,徘徊不定,最后搞得长子承乾谋逆夺位,第四子李泰扬言要杀子即位,气得唐太宗五十岁刚出头就驾鹤西去,不得不说是难以安息!宋太祖赵匡胤更是在绍承大统之君的人选上,难以决断,面对与自己一直打天下的胞弟晋王赵光义,自己最得意的次子燕王赵德昭(其实就是长子),还有就是被后世称为“金锏贤王”的第四子秦王赵德芳。

按西周以来的正统礼法,理当传位给仁弱的德昭,可由于当时的一个特殊环境,就是残唐五代之君,一旦传位给年轻软弱的皇嗣,主少国疑,王朝立马就会被别人推翻,所以宋太祖在其母杜太后的教育下,由老朋友丞相赵普见证,他与亲弟弟赵光义、赵廷美立下了“金匮之盟”,也就是将来皇位兄终弟及,最后再由子侄相授。可后来有了秦王德芳后,宋太祖又觉得此子英武类己,很想把江山交给他。

可最后这个问题一直纠结到他驾崩,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宋太宗赵光义心虚至极地登上龙椅上,就逼得大侄子赵德昭自尽,小侄子赵德芳也在不久暴病而卒,四弟赵廷美也被他先贬后杀,他的长子赵元佐也因同情叔叔赵廷美,被气得发疯纵火焚烧宫殿,次子赵元僖也因和宰相关系太过密切,遭到宋太宗的无情猜忌,最后暴病夭亡。后来宋太宗无奈只能把皇位传给少言寡语,类似唐高宗李治一类人物的第三子襄王赵恒,宋朝从此文弱不堪,受尽四方游牧强敌的欺凌,直到灭亡。

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帝王大伽遴选嗣君的经历来看,帝王们选后嗣之子实在是太难了!可有人却会问道,华夏自古以来帝王选嗣无非嫡子相传和兄终弟及,这两种最典型的方式,偶像也会“择贤而立”,但公开的择贤而立,就等同于要诸皇子相残竞逐了,所以“立贤”之法,实际上为历代汉家天子所不齿,蒙元和满清倒对此毫不介意,反而更主张立贤,这是习俗不一样,也是对社稷的考量不一样。

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诸朝帝王,他们无论是立嫡立长,还是兄终弟及,都不是为了选出一位“盖世雄主”,而是为了整个江山社稷的稳定和延续,哪怕继位之君不会有什么大聪明大作为,只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个大一统王朝国祚持续二三百年,完全是没有问题的。而这种说法做得最好的王朝,历来人们都认为“八百年周朝”是魁首、翘楚、佼佼者。

而秦汉以来的后世诸王朝天子们教育臣子们,都是说“周礼”传位是既立嫡又立长,才使两周合计有三十七位天子,共八百年之天下。像殷商那样“兄终弟及”,结果当中搞出了个九世之乱,最后落得暴君商纣当朝,为天下所共诛之。

秦亡之后,从汉朝开始确实非常推崇周朝所谓的坚决立嫡立长的传位之制。可周朝真的是这样传位的吗?西周有十二个天子,共计约275年,东周有二十五个被承认的天子,加上不被大多数史家所认可的,实际上更多,共计约514年,也就是说整个两周一共有790余年的国祚,差不多也可称之为八百年了。

但要说周朝一直秉持立嫡立长,小编则非常不认同这一点,甚至可以说从周朝正式得天下的开国之君周武王姬发时起,周室就不是“立嫡立长”的,武王姬发本人就不是嫡长子,他上面还有一个大哥姬伯邑考,当然后世将伯邑考早逝的这笔冤孽算到了商纣王头上,而在《封神演义》当中更是荒诞地算到了狐狸精苏旦己头上,实际究竟如何呢?

我们且看周武王之父周文王姬昌,他是从周王季历手中接过了王位,而季历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贤王,被商纣王的爷爷文丁所杀,而季历的父亲周太王姬亶也没有把王位传给嫡长子太伯,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反而是逃到了江淮一带建立了春秋时的吴国。由此可见,伯邑考之死,只能说是悬案难断矣!

小编在此,再为看官们捋一捋整个西周“非嫡非长”即位的天子们,除了武王姬发越过了嫡长兄姬伯邑考、庶长兄召公姬奭(燕国始祖),西周还有一位“叔夺侄位”的天子,他就是西周第八位君主周孝王姬辟方,他的侄子周懿王姬囏驾崩后,就很快抢入宫中宣布登基,然后把懿王的太子姬燮撇了开来,如果按照史家一直说的周朝宗法森严,这位皇叔是如何做到的?而且周孝王死后居然还获得了“孝”的谥号,岂不大谬哉!后来周孝王驾崩,天下诸侯这才重新拥立了废太子,即周孝王的侄孙姬燮上位做了天子,这就是周夷王了。

周夷王因为叔公的夺位,在煎熬当中渡过了最为黑暗的六年光阴,所以性情也变得非常乖张,甚至在他做天子的期间,居然活活用油锅沸鼎烹杀了前来进贡,且诸侯地位最高的齐哀公姜不臣(恐怕是哀公名字犯了忌讳),这可是齐太公姜子牙的直系后裔!周夷公说杀就杀,这导致天下诸侯从此再也不来镐京朝见周天子了,周朝王室的威信由此一落千丈,周夷王后来的继嗣之君则是最为出名的周厉王姬胡,这个就不用小编多说了,到了姬胡手里,西周差不多就要接近亡国了。

在西周与东周交替之际,也出现过一起非嫡长宗法即位的天子。那就是周携王与周平王叔侄二人,两个周天子一东一西,二王并立长达二十一年之久,搞得天下诸侯都不知道要去哪里朝贡?这件事在很从史书上就是抹去了的,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西周幽王姬宫湦失国后,太子姬宜臼就东迁成周洛邑,建立了东周,然后东周就这样开始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的!也有人说皇叔周携王姬余臣即便存在,面对侄子周平王也是不具备合法地位的。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其实会很明白,严格来讲,周平王一样没有合法的天子地位。

你说哪个王朝的废太子,除了篡夺皇位外,还能被称作合乎正统继位的?周幽王受褒姒的迷惑,在位期间已经将申皇后及其子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废黜,也就是说宜臼已经不是太子了,而褒姒被册立为皇后之后,他的儿子姬伯服理所当然成为了嫡子和储君,只是后来废太子、申国、缯国、犬戎四方的联手干预,导致犬戎部众攻入西周镐京,周幽王、太子伯服在逃跑路上被杀,褒皇后被掳,最后不知所终。

而废太子宜臼和他的外公申侯又已控制不住野蛮强悍的犬戎,西周的宗周之地及丰镐二京惨遭蹂躏,犬戎肆意劫掠,久久不肯退兵。申侯只好联络东方的诸侯,共立废太子姬宜臼即天子位,并迁都到了洛阳,这就是东周了,这么看来东周与西周实际上已失去了法理上的传承。

再看看周携王姬余臣,他在侄子姬宜臼“弑父杀弟”跑路之后,见天下无主,于是在宗亲老臣虢国之君的拥立下,依旧在宗周镐京附近登基为王,表明西周的社稷依旧存在,天下诸侯依旧是有共主的。关于“携”这个字,意思就是“相携”之意,也就是他姬余臣要帮助惨遭不测的哥哥周幽王重新擎起西周的天下来,这么说来,从西周宗法上讲,周携王比周平王更具合法性,只是后来两位天子孰是孰非,只凭实力不讲道理了。镐京周边的诸侯基本都被犬戎所灭,所以周携王不会有多少人马支持他,而东迁的周平王则收获了晋、郑、卫、齐、鲁、宋、陈、蔡等等中原诸侯的拥戴,特别是晋、齐这样的大国,成为了周平王手中强大的生力军。

这才使得周平王看起来更像是周天子,因为声势浩大嘛!可周平王搞定周携王,却又等了足足二十一年之久,当天下人都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慢慢接受周平王才是真正的周天子,而守在断壁残垣的周携王那里已经曲高和寡,门可罗雀,于是在宗室诸侯晋文侯姬仇的主动请缨之下,周平王举起“平叛”的大旗,命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前往剿灭守着宗周之地的周携王,携王姬余臣寡不敌众最后为西周殉难。看其名“余臣”,直乃西周之余臣也!

可看官们别以为这个周平王就是最终得意的胜利者了,其实他这个东周开国天子窝囊得很,在位五十一年,外表风光,实际上中原的众诸侯打心底没有几人是看得起他的,毕竟他得位不正!后来他去世了,居然连办理丧葬的钱都没有,还是他的嗣孙周桓王姬林派人到最讲礼义的鲁国去苦苦乞讨,才讨来了丧葬费,而这一路上一来一往,就耗费了七年之久,也就是说可怜的周平王弑父、诛弟、杀叔才好不容易得来天子之位,居然死后七年才得以入土为安,呜呼哀哉!

那为什么鲁国愿意为周天子出这一笔钱呢?鲁国的始祖是周公姬旦,周武王的同胞四弟,西周唯一位高于姜太公的开国元老,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回到镐京就气竭而死,其子周成王姬诵即位,周公则没有前往鲁国封地,而是在镐京辅佐成王,只派了自己的长子姬伯禽前往鲁国替父打理封地。

后来周公又帮助成王,平定了商纣之子武庚联合姬氏宗亲管叔、霍叔、蔡叔三位皇叔发动的“三监之乱”,使得成王对四叔周公大为感激,于是赐予了鲁国可以世代以天子礼来祭祀祖先的殊礼。所以鲁国则成为了周天子最亲信的诸侯。周平王落难后,他的孙子周桓王自然就想到鲁国这家亲戚了。而当时的鲁国国君也没办法推却,毕竟自己的鲁国盛名在外,于是只好给钱了事。

可其他诸侯对这位周桓王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后来桓王又亲自问离洛阳最近的郑国讨要东西,反被一心想要称霸立威的郑庄公姬寤生派兵击杀,结果桓王作为天子居然被郑军射伤了肩膀,最后落荒而逃,连问罪的勇气都没有了。郑庄公射伤天子,也开启了东周无义战之端,纷乱的春秋时代也就此拉开序幕。

其实姬氏郑国也是周天子的至亲,从血缘上讲甚至比鲁还要亲,周宣王姬静封自己的亲弟弟姬友为郑国国君,这才有了郑国,宣王又是平王的爷爷,也就是桓王的曾祖父,郑庄公则是郑桓公姬友的孙子,按理来说平王都得喊郑庄公一声堂弟,桓王则喊郑庄公为叔叔。且当年周幽王蒙难,郑桓公作为皇叔也与侄子幽王一同被杀,由此看来,东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应该更加共情,可事实上无情最是帝王家,隔了几辈了,大家讲的只有利益。

周桓王之后,到了东周第五位天子周惠王姬阆即位,他的叔叔姬颓本来在父亲周庄王手里时,就想恃宠称王,可后来还是忌惮父皇周庄王和哥哥周釐王,一直隐忍不发,直到侄子周惠王登基,他实在忍不了了,就联合一伙“杂牌”诸侯突袭成周,将侄子周惠王驱逐出了洛阳,自己登上了天子之位,这就是著名的“王子颓之乱”,即叔夺侄位,可后来中原主流的诸侯大国都支持周惠王,惠王最后夺位王位,皇叔姬颓则丢了性命。如果把姬颓也算周天子的话,他在位两年左右,有些史料则称他为周废王。

周惠王经历了“叔夺侄位”后,他的儿子周襄王姬郑和弟弟姬叔带又发生了“兄弟相残”的闹剧。姬叔带和哥哥周襄王的皇后隗氏发生私情,由于害怕此事会触怒兄长,姬叔带引来狄戎之兵攻打洛阳,结果被秦、晋联军击败,叔带逃到了齐国寻求庇护,年老的齐桓公对他进行了保护,并替他在周襄王面前说情,后来襄王允许叔带回来,可叔带不懂感恩,再次举兵反叛,竟将周襄王赶出了洛阳,然后自己称王,带着嫂子隗皇后居于温地,而不敢住在洛阳,后来晋文公发兵助周襄王平定了叛乱,并斩杀了王子带,周襄王成功复位,这就是著名的“王子带之乱”。

周襄王郑姬其实也是一个可怜的家伙,他驾崩的时候,周王室同样拿不出丧葬费,又是派人去问鲁国讨要的,鲁国将钱送来的时候,周襄王的尸体停放在外面已经有小半年之久了。周襄王在世的时候,由于晋文公姬重耳为襄王平定叛乱有功,就向他请求赐以天子的墓葬规格,要在自己将来的诸侯墓中设有天子的隧道。

周襄王当时就很无奈地说,叔父重耳,你为周室立下了大功,理应享受隧葬之礼,可擅用天子的规格,恐怕对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定制的先王就会造成大不敬了,如果叔父真的很想拥有这样的礼制,又何必向我这个无为的天子请示呢?自己弄就行了!晋文公当时尊王的贤明远播在外,自然无法反驳周襄王的话,就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但由此可见周襄王当时有多孱弱可欺了,这就是著名的“晋文请隧”了。

周襄王之后就是周顷王姬壬臣,然后是周匡王姬班在位,这都是父子相传,嫡长子即位,姬班驾崩后,居然又是弟弟上位,即周定王姬瑜,目前所有的史书上倒没有说匡王、定王兄弟皇位交接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小编在此就权宜承认他们之间“兄终弟及”的正当性。又过了三代周天子,到了第二十五代东周天子周景王姬贵驾崩时,他的次子周悼王姬猛作为太子,本来要顺理成章即位,结果反而被自己的庶长兄姬朝所杀,这就是著名的“王子朝之乱”。

周悼王没有做过天子,但却被史家承认为周天子,后来悼王的弟弟姬匄又得到了强大晋国的帮助,与篡位称王占据洛阳的姬朝相互攻击,再到后来宗亲吴国也加入了周敬王姬匄的阵营,姬朝最后败亡。当时楚国为了庇护逃亡至楚的周王姬朝,差点被吴国打得亡国,也就是吴王阖闾和相国伍子胥以及军师孙武西征楚昭王的战争。

周敬王正位后,又过了三世,到了周哀王姬去疾的时候,其弟姬叔又将其杀死,然后自立为王,这就是周思王,思王在位五个月,又被弟弟周考王姬嵬所弑。考王害怕自己的弟弟姬揭也学他的样,就直接把京师洛阳一分为二,封姬揭为西周公,也就是西周桓公。周考王甚至把自己的王城让了出来,给弟弟姬揭居住,自己则住到了成周行宫。周考王这招似乎与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很像,但他却是先把自己的地盘先分给别人,相当于割肉食鹰,比起汉武帝还是差太远了。

后来姬揭之子西周威公姬灶的弟弟姬根又发起了叛乱,这就是著名的“公子根之乱”,且当时已是战国时代,公子根利用韩、赵两国的兵力,逼迫当时的周显王姬扁又将西周公国一分为二,以天子的名义封他为东周公,封地在巩城一带,而周天子实际上也是寄居在了东周公国的地界。

后来秦武王杀到洛阳,直接拿下了周赧王姬延最后的成周行宫,然后将赧王又赶回到了西周公国,气得东周公又想联合东方诸侯一起伐秦,结果最后东周公国被秦相吕不韦带兵诛灭。在位五十九年的周赧王最后还想奋力一搏,向西周公国的军民借钱,纠结六国之师共诛暴秦,结果搞得“债台高筑”(此成语的出外),可秦军一出,周天子最后的勤王之师居然立马作鸟兽散,最后的西周公姬咎只好劝周赧王一同向秦国投降,东周王朝带着西周公国就这样彻底灭亡了,最后的周天子姬延也在同年作为亡国俘虏崩逝了。

另外还有就是周赧王之前还有一个周显王姬扁,他也是正常继承了哥哥周烈王姬熹的王位。这么算下来,东西两周的天子,除了周武王姬发之外,就有周孝王、周废王这二王是“叔夺侄位”,周夷王、周平王则是“侄夺叔位”,“弟夺兄位”以及兄弟相残的则有周襄王兄弟俩、周敬王兄弟仨、周考王兄弟仨,而基本认定为正常的“兄终弟及”也只有周定王兄弟俩和周显王兄弟俩。也就是说西周十二王加上东周二十五王,共三十七君,就有近半数并非宗法森严“立嫡立长”而承袭了天子之位。

还有周武王之前的周王季历,也是因为周太王姬亶宠爱其孙姬昌,才将王位传给了季历,而非嫡长子姬太伯,这似乎和轩辕黄帝传位给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很相似,所以黄帝长子少昊就没有正式做过华夏天子,上古五帝也只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尧帝也是“兄终弟及”获得了帝位,他的兄长帝挚嗜酒难理国事,有说临崩传位于尧,也有说自弃帝位禅位于尧的。

总之五帝嗣位相传,居然没有一起是父子相传的,至于后世所推崇的“受禅让贤”,也只有舜禹勉强说得过去,大禹治水有功,平定四方不臣部众有功,自然天下归心,舜帝想不禅位恐怕都是不行的了。而黄帝、颛顼是祖孙俩,颛顼、帝喾是叔侄,帝挚帝尧是兄弟,帝尧帝舜是翁女婿,敢问哪来的择贤禅让,难怪许由听到“禅让”要临水洗耳,巢父要筑巢于树,躲避地上的俗尘,而只有伯益太过天真,听信了禹启父子的美言,最后丢了卿卿性命,呜呼!

到了秦汉以后,世人把帝位相传的“受禅”之德改为了周礼的“崇嫡立长”,不明所以的人都认为西周、东周的天子真是贤德,把嫡长子作为既定的储君,这样天下就不会产生纷乱,八百年江山社稷就稳妥妥的了,可细细品读一番史书,你才会发现“叔夺侄位、侄夺叔位、弟夺兄位、兄弟相残”几乎贯穿了整个周朝八百年的天子王室,哪来什么兄友弟恭,共襄社稷的“兄终弟及”,我看要是宋太宗赵光义真的了解东西两周的传位史,他的上天之灵一定会不为了“烛影斧声”那么一点虚无飘渺的破事再汗颜脸红了!

1 阅读:744

史魔南歌子

简介:南柯梦醒怕春归,一棹烟波尽,风吹唐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