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攻守战最激烈时太平军将士为何纷纷降清?内讧不断大势去矣!

娇洋看过去 2025-03-05 11:45:33

清同治元年(1862 )十月到二年(1863)四月。曾氏湘军集团的先遣主攻部队曾国荃吉字大营三万将士经数月苦战,基本已在天京城下站稳了脚跟。(铁马冰河wu作品)随后,湘军与清军绿营联手又挫败了太平军“进北救南”计划,这样,再加上左宗棠楚军、李鸿章淮军在江浙屡屡奏捷,就使太平军陷入无计可施、受制于人、坐以待毙的危险境地。

而太平天国在这样岌岌可危的紧急关头,内部问题却越来越多, 越来越严重,达到积重难返的地步。随着战场形势日益恶化,再加上长期深居后宫足不出户, 天王洪秀全整日沉溺于“研究”他那套早已没人信的宗教理论,战略上只顾天京安危,无视全局,还任人唯亲,赏罚不明, 决策偏执、顽固,处事简单粗暴,从而导致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在外统兵作战的将帅日益与其离心离德,人心涣散。

对此,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主帅李秀成深有感触,在他主持的两次苏州军事会议中,就发出团结对敌的呼吁 :

“如遇奋一战而胜万战,先须联万心而作一心”。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再谈七年浙江筹防事略》

清军在各地战场上已经取得很大的优势,特别是湘军大举围城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加上天国内部问题如此之多,就使一些意志不坚定者思想产生动摇 ,部分将领与清军暗通曲款,在情势最危殆时纷纷投降变节。

在皖南、苏州等战区,就先后有童容海、古隆贤、钱桂仁、吴建瀛、骆国忠、陈炳文、蔡元隆(忠王婿)等将领率部降清,甚至在天京城下的46天大战中,也出现过太平军将领率部向湘军投降的事。太平军士气涣散、招之即降的事,正如曾家四弟曾国葆(即曾贞干)所说:

“有降贼四十人......由盛字(营)放哨探路者呼来。明知其非诈,而实懒于收降,且此门一开,来(降)者必接踵而至” 。《曾国葆信札·致沅兄》

因来降者太多,湘军甚至懒得接纳。对上述状况早已了解的曾国藩,在同治二年(1863)二月间亲至安庆以东前线视察曾国荃吉字大营时所获情报,又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对此大为兴奋的曾国藩 ,竟一改平日之谨慎,立即上奏朝廷:与过去军政严整,一切“粗有条理”的情况相反,现在的“发逆”领导混乱,军心涣散,士气低迷——

“城中群酋受封至九十余王之多,各争雄长,苦乐不均,败不相救,(甚至各将领)不甚服伪天王、忠王之调度。(军队作风也大不如前),昔年粤贼所至,筑垒如城,掘壕如川,坚深无匹,近亦日就草率,(曾氏断言)终足以制该逆之死命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曾国藩确信, 再经过一段时期鏖战,即不用太久就可以获得完全彻底的胜利。

(配图源于网络)

0 阅读:7
娇洋看过去

娇洋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