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孙权不换将、曹丕还脑残,那刘备夷陵战败就无法避免。
首先,仗不打了、仇不报了、荆州不要了,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这么干,别说刘备,就是刘备集团都不能内心自洽。跨荆连益,荆州是关键一环,甚至比益州还关键。这时候说不要就不要了,那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故事还怎么讲下去。就这么忍了,刘备益州政权的合法性根基就会大打折扣。
诸葛亮时代,荆州说不要就不要了,那是因为木已成舟且吴蜀联盟。但刘备时代没有这个选项,荆州必须要、孙狗必须打,当此之时是“吴更违盟,关羽毁败”。
其次,按事后诸葛亮的说法,即“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能不能阻止夷陵之败?
同样无法阻止。
之前已经说了,刘备集团没有委曲求全、放弃荆州的选项。所以,即便法正法孝直还活着,荆州该取还得取、孙狗该打还得打,也就是说夷陵之战必然爆发。
然后,再问:法孝直能不能阻止夷陵之战。退一步说,夷陵之战能不能打赢或败得不要那么惨。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刘备一直期待的两个决定性变化始终没有出现:一是曹魏集团落井下石、二是武陵蛮夷出手牵制。事实证明:这两个决定性变化没有出现。
所以,法孝直即便再神机妙算也没用,他改变不了夷陵之战的大形势。夷陵僵持而夷陵被动直至夷陵惨败,这个逻辑链条就没法打破。
第三,按教员的说法,即“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也就是说不顾夷陵夷道、直出澧水湘西,能不能彻底改变战局?
这是游击队VS正规军的打法。
因为自己没后勤、敌人有后勤,所以搅乱战局、因粮于敌而后乱中取胜。但夷陵之战基本就是堂堂之师、正正之旗的较量,即正规军对正规军。刘备的军队和孙权的军队都不缺后勤。这时候你玩游击队的套路,就是先把自己的后勤给废了,然后再去废人家的后勤。如果废不了咋办?那就只能死。所以,这么打的成本太大、风险太高,而收益却少得可怜。
关键是刘备已经往湘西方向发展了。
据《吴书·步骘传》记载,武陵郡的五溪蛮夷不仅被发动起来,而且还扰动了零陵、桂阳二郡。但五溪蛮夷不是正规军,战斗力一般;孙权的正规军非常一般,却能碾压五溪蛮夷。可见,即便刘备在湘西搞小动作,陆逊的主力也不会分兵,就定在夷陵跟刘备拼消耗。既然五溪蛮夷不行,那刘备派出正规军出击呢?
刘备放弃夷陵改攻夷道。夷道守将孙桓被誉为“宗室颜渊”,是老孙家的翘楚人物。但那又如何?陆逊这家伙还是没有分兵救援,就让孙桓在夷道死扛。所以,只要孙权不换将,吴军还由陆逊指挥,那刘备不管怎么做都改变不了夷陵僵持而夷陵被动的形势。
法正运筹没用、教员谏言也没用,那刘备到底应该怎么做?
一种方案,也是陆逊所畏惧的,即“臣(陆逊)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简单概括就是孤注一掷而死磕夷陵,不打下夷陵就算败、打下夷陵就算赢。刘备集团只有攻克夷陵才算冲出三峡水道,也才能彻底打破陆逊的地理优势。而只要出了三峡、展开军队,那一打就崩的吴军就是待宰羔羊。你让陆逊在夷陵把自己堵死了,那自家军队就是再能打也打不出伤害。
另一种方案,算是孙吴其他将军所害怕的,即死磕孙桓而攻占夷道。在整条长江三峡水道上,刘备没有一座可以作为大军集结休整的大城市。最佳选择当然是夷陵。但夷陵住着陆逊主力。而次优选择是夷道。只要拿下夷道,那就相当于把蜀汉主力一举带出三峡,而且还绕到了孙吴主力后方。一旦形成这种局面,那被动的就是陆逊。
战争大师蒙古人,厉不厉害?为啥把四川打烂了,却仍旧改变不了蒙金战场态势?你进得了四川却冲不出三峡,那再厉害也没用,根本不会对战争全局产生影响。这是失败的案例。再看一下成功的案例,即西晋灭吴之战。王濬出四川而无往不克,公元280年3月18日克秭归、3月20日克西陵、3月22日克荆门和夷道、4月4日克江陵。其中克西陵之战最为激烈。可一旦打下西陵,那攻略其他地方也就水到渠成、轻松拿捏。而晋吴时的西陵就是孙刘时的夷陵,是孙权给改了名字。
除却上述这两种方案,其他方案全不靠谱。
当然,除西陵外,晋灭东吴还有其他优势。那就是晋军在荆州、在江北都形成了碾压态势。简单说,四川晋军出不出三峡都无所谓,其他晋军也可以把东吴打残打废。只不过荆州晋军、江北晋军太油腻,没能放手去捶而已。
而这恰是刘备最期望发生的事情,那就是:曹魏集团落井下石。
我去打孙权,而且跟孙权的主力足足对耗了十四个月。这时候,你曹魏大皇帝曹丕同志就是脑子反应再慢也该知道落井下石而坐收渔翁之利啦。这可是大争之世,你还要讲什么仁义道德吗?
但曹丕的反应不是一般得慢,坐山观虎斗竟然观地津津有味,一般看着前线战报还一边时不时地diss一下刘备不会用兵。人家刘备在玩政治:给你个机会联手灭吴,然后两家一起发财,而你曹丕却在玩军事。这就是认知格局的差异。跟曹孟德相比,曹丕这个傻儿子可不是一般得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