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
先说说大明朝的收入。
大明朝有很多免税群体,藩王宗室、皇亲国戚、功臣勋贵、文官士大夫,他们占据了大明朝80%的财富却不用缴税,维持大明朝运转的赋税要从剩余的20%的财富中征收,也就是从普通百姓身上收取。
普通百姓的土地日益被免税群体兼并,据记载,嘉靖年间的课税土地由835万顷锐减到428万顷,大明朝的税源越来越少。
朱元璋立国后建立了一个祖制:天下赋税形成定额,永不加赋。看起来爱民如子,其实就是目光短浅。人口和经济是浮动的,税制必须动态调整。
土地集中,税源减少,朱元璋又规定了赋税定额,只能“苦一苦百姓,骂名我也不担”,搞到最后,李自成起义就成了一呼百应。就这,还要说“老百姓不体谅朝廷的难处”。
明朝实行重农抑商,商业税占比较小,基本上依赖传统田赋,扩大税源的机会也被堵死。
赋税的征集过程,需要大小官吏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又导致了贪污腐败。从最基层的税吏开始,一直到最高的内阁,哪个不从赋税中分一杯羹。严党的鄢懋卿南下巡盐,收上来五百多万两银子,报给户部两百万两,给嘉靖一百万两,自己和严世蕃各贪了一百多万两。
一方面是税源减少,另一方面是赋税征收过程中的贪腐,导致大明朝的税收日益减少。
怎么让天下人都缴税,缴的税都能入国库,这是个千古难题,一个没学过现代财税制度的嘉靖,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即使学了,也解决不了。
二
再说说大明朝的支出。
大明朝到了嘉靖年间,已经千疮百孔,大明朝这座房子四处漏风,到处都需要钱。
皇帝肯定要拿大头,因为他要养后宫三千佳丽和几万太监。嘉靖处处以汉文帝自比,要与民休息,但总是停留在口头阶段,他要修宫殿,还要修道观。皇宫大殿中的一根柱子,从云南深山运到京城就要耗费5万两银子。
宗室藩王也要拿一部分,一个亲王一年要五万担禄米,钞两万五千贯,其余布匹无算。老朱家到了嘉靖年间,宗室已经达到几十万人,这么多人是一个庞大的负担。
皇亲国戚和功臣勋贵跟宗室藩王一样,不事生产,需要朝廷供养,这又是一大笔支出。
文官集团们要拿俸禄,武将士兵们要拿军饷,这些朝廷的公务人员,总不能只干活不吃饭。
各地要救灾,还要修河道;北边要抵御鞑靼,南边要抵御倭寇…
收上来的钱越来越少,用钱的地方却越来越多。
纵然嘉靖天纵英才、英质睿断,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三
大明朝入不敷出,财政赤字愈演愈烈,国家困顿到这种地步,嘉靖这个老登居然不缩减开支,还要修万寿宫,还要修道观。
这些额外支出,内阁等文官们根本就不想给他,嘉靖就闹脾气,一开始用严党打击清流,后来又用杀海瑞威胁清流,清流们迫不得已,从赈灾款、抗倭款、官员俸禄中克扣出来钱给嘉靖修宫殿。
除了正规税收,嘉靖还在各地建立各种制造局、织造局,为自己搜刮钱财。嘉靖收上钱来,用于搜寻珍贵药材进行炼丹,这老登还想求长生。
书归正传,理论上大明朝的财富都是嘉靖的,但实际上这些财富并不是都是他的,宗王、皇亲、勋贵、士大夫的钱就不会给嘉靖用,嘉靖只能管老百姓要钱花。钱收上来,也不能全给他一个人花,打仗、救灾、发放俸禄,都得用钱。不救灾,灾民就要造反;不发军饷,鞑靼和倭寇就能把大明亡了;不给宗王勋贵和文官们发俸禄,这帮人会想办法把你这个皇帝给换了……
基于此,嘉靖就拼命的捞钱,成为历史上比较知名的贪财皇帝。
嘉靖手段很高明,小事不管,大事不放,海瑞都这样说他,他也能忍,而且嘉靖是开海派,只不过被文官怼回去了,所以嘉靖很清楚的知道,皇权干不过那群文人,偶尔发发脾气可以,但是触碰到那些文人的底线,那就死翘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