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先生对62章的解读,全章14句话,至少有12处错误或含混不清

问道化鸣 2024-10-06 17:46:49

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曾是我理解《道德经》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正如历代名家“注译”难以完全符合每一个研究者的理解方向一样,陈先生的《老子注》也很难满足任何读者的阅读理解需要。

今观先生《老子今注今译》第62章的译文,全章13句话,在今天看来,至少有12处理解错误或语义表达含混不清。

老子原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陈先生的译文(加粗部分为错谬之处):

道是万物的庇荫。善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处处保住它。

嘉美的言词可以用作社交,可贵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把道舍弃呢?所以立位太子,设置三公,虽有进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礼仪,还不如用道来作为献礼。

古时候重视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岂不是说有求的就可以得到,有罪的就可以免除吗?所以被天下人所贵重。

错误之处及其辨析理由:

1、“善人”和“不善人”。《道德经》中的“善”,不是“善良”“仁善”之“善”,它只涉及能力大小或人们的“是非”评判,而与人品行的高下、优劣无关,因为大道不存在“美、恶”“善、不善”之类的道德评价。

所以,凡老子所言之“善”,皆是关于能力大小或世人“是非”观念的描述,与人品道德无关,故“善”为“善于”“擅长”,或“合道”之意。

比如:本章的“善人”与“不善人”,8章的“上善若水”,27章的“善行者无辙迹……圣人恒善救人……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30章的“善者果而已矣”,41章的“善始且善成”,等等,其中的“善”都是指“善于”,而“善人”则是“善于为道”的人和“不善于为道”的人。

陈先生没有翻译“善人”“不善人”,大概是他老人家自己没法说清楚,为避免歧义,而不予翻译。然而,越是如此含混,就越是给读者留下理解上的困扰。

2、“不善人之所保”,陈先生把这句话翻译成“不善的人也处处保住它”,是明显的本末倒置,“道”在“善人”那里是宝贝,反倒成了被不善人保护的对象,说得通吗?

因为大道无亲疏远近,一视同仁,无论是否把它当作宝贝,它都不拒绝、不排斥任何人。大道无需“不善的人处处保住它”。

3、“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这是老子对“美言尊行”的批评,而不是称赞。陈先生却把它翻译成“嘉美的言词可以用作社交,可贵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原文中的“市”明显是交易、兑换、买卖之意,与“社交”没有关系。“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谓“美言”即是浮夸虚美不实之词,“可以市”就是用来博取名利。

“尊行可以加人”,也不是“可贵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它跟“美言”一样是老子所否定的对象,是指那种以自己标榜的所谓“高行”而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行为。

4、“人之不善,何弃之有”,陈先生理解为“不善的人,怎能把道舍弃呢”,这又是一个本末倒置的理解:不是不善的人不舍弃大道,而是大道并不因为“美言尊行”的不善为道,就舍弃他们。

5、“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陈先生理解为:所以立位太子,设置三公,虽有进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礼仪,还不如用道来作为献礼。

老子说的清清楚楚,是“立天子”而不是“立太子”,且“立”是设立,什么叫“立位”?是“站位”吗?

“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是说纵有拱璧、驷马之富贵荣华,也不如无为坐忘,进而修道。这是以“拱璧”“驷马之车”与“道”相比,那个更可贵之意,并非讨论“礼仪”本身。

“用道献礼”献给谁?“道”不是实物,如何“献”给别人?庄子借老子跟孔子说的话:“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就是说,大道是不可以作为礼物先给别人的。

因此,所谓“不若坐而进此”,是说拱璧、驷马之富贵荣华,也不如大道更可宝贵。

6、“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陈教授把它理解为:岂不是说有求的就可以得到,有罪的就可以免除吗?

老子之道是自然之道,不是求神拜佛就可获得的。老子所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是说“求有得”不是赦免罪行,而是希望避免罪过,就圣人而言,是担心对天下人犯下罪过。

“有罪以免”即“以免有罪”的倒装,是事前预防,绝不是事后赦免。若是真的犯了罪,即使是求神拜佛也无济于事。



0 阅读:17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