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道论是对老子之道的通俗化解读,有助于理解道德经

问道化鸣 2024-10-08 17:48:37

《管子》虽然涉及较为庞杂,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但其思想的主流是黄老道家思想,尤其是“论道”部分,已将老子之道转化为“君子南面之术”,通俗易懂,有助于读懂《老子》。

《管子》的“得人”,就是《老子》的“取天下”

《管子》:“古之圣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非失人者,未之尝闻。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这一段几乎不用翻译,因为它是直接用于实战的“君子南面之术”,属于“战术说明书”,所以句式完整,主谓宾齐全,文字简洁明畅,容易理解。

本段核心在于“得人”即得人心:“圣王”“得人”,故得天下;“暴王”“失人”,故失天下。所以,要想战则胜,守则固,王天下,“得人”是不可不高度重视的第一要素,这是得天下的第一要务(当然,“管仲”有“王霸思想”)。

《老子》:《老子》则是高度凝练的哲学著作,思想性强,理论高深莫测,所以,虽然同样是表达“得天下”“失天下”的句子,在《老子》里,却用词高古,语义玄深,读者易生歧义。他这样表达:

“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一个“取天下”就让人望文生义,使人误以为要“暴力夺取天下”,但是,“暴力夺取”却是最典型的“有为”,与“无事取天下”的思想相悖。

实际上,“取”是“获得”“赢得”,是人民自动自发地归附、投诚,民心归附也是对圣王“无为无事”、不生事找事,不增加人民负担的自然回馈。

老子又将“天下(人民)”比作“神器”,不可得见谓之神,神器即民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圣的、看不见的东西怎么可以通过暴力的“有为”来赢得呢?所以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管子》把老子的深邃思想,用比较通俗的文字表达了出来,这对我们理解领会老子思想,大有裨益。

另外,老子的“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是最容易误解的一句话,老子的原意是:“以正治邦,以奇用兵”是不能取天下的,只有“以无事”,才能“取天下”。

我敢说,有九成以上的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会质疑我说错了。建议大家参阅王弼、王夫之、唐玄宗、苏辙等人对“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亦可参阅

管子:“薄税敛,毋茍于民……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就是说:要轻徭薄税,不贪求于民。明道之君的要务,在于强国固本(稼穑),废除奢华无用之物的生产,然后人民可以富裕。

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我无事,民自富”。

管子是直接论述民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繁荣的具体措施,而老子是以稼穑为喻,说明治国之道就像农民种地那样上顺天道,下除杂草(危害社会自然发展的障碍),这才是“长生久视之道”,只有人君不多事生事,不“取食税之多”,百姓才能“自富”。

两相比较,管子的延伸解读比老子的原文通俗易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读老子,只是说“管子”的理解老子思想提供了一个思路。

管子:“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就是说:选拔贤才,任用能臣,人民就可以得到治理。管子的用意还在于通过选贤用能而“得人”,赢得民众信任,天下方可大治。

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民之不治,以其上有以为也。”老子并不反对任人唯贤,而是要求人主不以一己之好恶确定贤能标准,而应以“道治”需要,由岗位确定用什么人。

字面上看起来管子提倡选贤任能,而老子却主张“不尚贤”,实则思想一致。《管子》的“不尚贤”思想不仅是对老子思想的诠释,也是对齐国自姜子牙以来尚贤使能思想的继承。

但老子的“不尚贤”与齐国的“尚贤”思想一脉相承,比如姜子牙《六韬·文韬·举贤》(可能出自战国稷下学宫的黄老道家之手)就有关于“贤”的论述。

姜子牙认为:“举贤而不获其功””的原因在于:“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有举贤之名,无用贤之实而不得真贤”,人君若以媚俗之誉为标准取人,媚俗迎合之士大行其道,真正的贤能之士反而不得使用。

解决办法就是“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姜子牙治齐倡导选贤任能,但齐国初立,就诛杀了主张“仁义”的司寇营汤,和对抗新政权的“贤人”狂矞、华士兄弟,因为营汤的“仁义”不能治国反而乱国,狂矞、华士兄弟虽已贤者为人称誉,但顽固不化,不杀不足以稳定局势。

《管子》在讨论老子“民之饥”“民之不治”的时候说:根源在于人主“其悦在玩好”,“其悦在珍怪”,他总结说“不劳其知巧以为玩好,无用之物,守法者不失”。

就是说不以智巧之心,不寻难得之物,不用无之物,使民不生产,不流通。

所以,尝试着参阅《管子》,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



2 阅读:42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