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6月,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以胜利者的身份在南京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史称“明成祖”。
9月,明成祖朱棣基本摆平建文帝的旧臣,决定对追随自己的功臣论功行赏,张辅被封为信安伯,享受俸禄一千石,赐予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然而,到了1405年的一天,朱棣问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大家认为靖难功臣的封赏合理吗?
丘福、朱能同时说“爵位封赏都非常公平适当,如果要说不合适的话,唯独张辅一人”。
二人继续解释说“张辅的父亲张玉功劳很大,如果没有战死的话,恐怕连我们都要排在后面,更何况张辅在靖难四年里战功卓著,大家认为因为张辅是外戚(张辅的妹妹是朱棣的妃子),反而特意降低对他的封赏。”
在朱棣封赏的靖难功臣中,丘福排名第一,朱能排名第二,由此可见两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
此时,不禁有个疑问,张辅到底有什么功绩,能够让两位靖难功臣同时为他打抱不平。
今天,我们就结合史料探寻背后的原因,力争全面还原明朝初期的重臣名将风采。
靖难建功承父志、赫赫战绩再封侯1375年,张辅出生远离中原的漠北,这一切都要归于张辅的父亲张玉。
张玉当时在元朝的枢密院任职,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率军攻克元朝大都、上都,元朝统治者被迫向北迁移至漠北,而张玉也随之北迁。张辅就出生在这段时间。
《明史》记载:“仕元为枢密知院,元亡,从走漠北。”
1385年,张玉悄悄从北元朝廷逃走,携带全家老小归降明朝。由于张玉先后在捕鱼儿海战役、鸦寒山战役中表现突出,被晋升为指挥佥事,恰好归属燕王朱棣管辖。
从1393年至1394年的时间里,燕王朱棣经常北出塞外征伐,张玉凭借着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被朱棣视为左膀右臂。
《明史》记载:“张玉善谋,帝依为左右手。”
1399年,朱棣起兵的首战是迅速控制北平城,24岁的张辅跟着父亲率先夺取北平城的9个城门,并在3天内肃清城内全部敌人。
自此开始,继承父亲智勇的张辅走进朱棣视野。
从靖难之役打响后,张辅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官职也不断晋升。不幸的事发生在1401年,张玉在东昌战役中战死沙场,朱棣悲痛万分,将张玉的职位传给张辅。
张辅用实际行动向朱棣证明,他没有看错人,在随后的夹河、彰德、灵璧战役中,张辅都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
1402年,当朱棣率领大军进入南京城的时候,张辅就在他的身边。因此,在9月份封赏靖难功臣时,按照张辅的战功本应封为侯爵,但是朱棣考虑到张辅的妹妹是后宫妃子,为了避嫌亲近外戚,因此册封张辅为信安伯。
在靖难之役中,张辅与丘福、朱能等人并肩战斗,众人很清楚张辅的功劳,这也是两位公爵功臣为张辅打抱不平的原因。
明成祖朱棣听后非常认同,随后便将张辅封为新城侯,增加俸禄至1500石。
初平安南拓疆土、四定交趾竟烂尾永乐二年,即1404年,盘踞在西南边陲的黎季犛向朱棣奏表请求册封,明成祖册封他为安南国王。
两年后,朱棣派大理寺卿薛岩前往安南国,没想到被黎氏埋伏杀害。明成祖朱棣得知消息极为愤怒,于是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担任右副将军,西平侯沐昇为左副将军,分兵两路进攻安南。
没想到,明军刚刚进入安南,统帅朱能就生病去世了,张辅就成为明军的最高指挥。张辅首先进行宣传造势,发布檄文细数黎氏的20条罪过,军队从凭祥一路高歌猛进、连战连捷,最终抵达安南国最坚固的城邦。
安南国的黎氏本来想依靠山河天险死守,消磨明军的战斗意志,但是张辅积极备战,就地取材制造战舰准备强攻。
《明史》记载:“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欲据险以老辅师。”
就在这时,明成祖朱棣任命张辅为统帅的诏令到达安南,在这份诏书中,朱棣重点说明了两件事。
第一是将张辅接替朱能这件事,和当年常遇春突然去世后,李文忠负责接替一样,信任、勉励张辅的意思非常明显。
第二是建议张辅尽快灭贼,因为冬季的瘴疠之气比较少,对明军中的北方士兵更加友好。
《明史》记载:“制词以李文忠代开平王常遇春为比,且言乘冬月瘴疠未兴,宜及时灭贼。”
在朱棣的鼓舞要求下,张辅先采取“声东击西”战术,有效调动敌军,随后组建敢死队在半夜发起突袭,顺利攻破城墙。
安南军又驱赶象群迎战明军,张辅令人将画的狮子挂在马头上,并且再用火枪恐吓象群,最终大象纷纷掉头逃跑,安南军队溃不成军。
《明史》记载:“贼驱象迎战,辅以画狮蒙马冲之,翼以神机火器,象皆反走,贼大溃。”
张辅率军攻克安南都城,下令严格约束明军将士,不得扰民,安抚安南过的百姓和官吏。不久之后,安南国都城周边的残余势力纷纷归附,“来归者日以万计”,意思是每天都有上万人来投降归顺。
此次平定安南的战役一直持续到1407年5月,前期由于安南王黎氏逃到海上,一直没能抓获,后来张辅设计诱骗,最终将黎氏家族核心成员全部活捉,还包括安南国的朝廷官员,张辅派人押送到京城。
1407年,明成祖朱棣在安南设置交趾布政司,管辖州府48个、人口达到312万,土地全部划入明朝疆域。
这是自从唐朝灭亡之后,历经400余年,交趾再次回归中华版图。朱棣对此非常高兴,他颁发诏书宣告天下,百官群臣纷纷上表祝贺。
1408年,张辅率领大军回到京城,朱棣专门设宴款待,兴致高涨的朱棣当即写下《平安南歌》来抒发心情。鉴于张辅此次的功劳,明成祖朱棣诏令加封张辅为右柱石、英国公,俸禄增加至3000石。
想要征服某地的土著居民,并不容易,在张辅离开安南之后不久,当地陈氏家族就发动叛乱。明成祖朱棣得知消息后,首先命沐昇前往平叛,没想到大败而归。
1409年春天,朱棣再次启用张辅,任命他为征虏将军,带领明军讨伐安南叛军。经过整整一年的作战,张辅再次肃清叛军余孽,率军回师京城。
在随后的六年时间里,安南又发生两次叛乱,朱棣都是派张辅成功平定。在1415年,朱棣直接任命张辅为交趾总兵官,负责镇守安南地区。
起初,朱棣的设想是让张辅家族世代镇守交趾,就像沐英家族世代镇守云南一样,但是后来,朝廷有人弹劾张辅引起朱棣的怀疑,于是被召回京师,另外选派官员镇守交趾。
张辅一生四次征讨交趾,从蛮荒之地到建设州县、驿站,可以说一手促成了交趾逐渐融入中华疆域的开端。可惜的是,由于每次平定交趾的军费都很高,到宣德年间时,明朝就放弃对交趾用兵,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大片土地。
《明史》记载:“至宣德时,廷议弃交趾,辅争之不能得也。”
张辅没能留在交趾,后世有很多史学家都对此感到惋惜,普遍认为如果张辅能够继续留在交趾,中华版图将会扩大很多。
随征漠北展智勇、四朝尊宠献忠诚从1422年到1424年,朱棣连续发动三次北征,张辅每次都奉命同行。在1424年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朱棣率领明军在茫茫草原上始终找不到敌人阿鲁台。
为降低大军消耗粮食的速度,朱棣派张辅率兵在300里范围内搜索敌人踪迹,主力大军则原地待命。
经过一番搜索后,张辅依然毫无收获,他奏请朱棣带上一个月的粮草,孤军深入追踪阿鲁台,但此时朱棣已经萌生退意,没有同意张辅的请求,明军班师回朝。
1424年8月,明成祖朱棣行军到达榆木川时突然病逝,一位开疆拓土雄才大略君主的去世,竟然如此猝不及防。
朱高炽以朱棣长子身份登基继承皇位,史称“明仁宗”。朱高炽对张辅非常敬重,加封为太师,特意让张辅在北京仓支取俸禄,这算是极为特殊的恩典,因为当时朝廷官员的俸禄都是在南京仓支取的。
《明史》记载:“时百官俸米皆给于南京,此盖特恩云。”
在明成祖朱棣丧期满27日这天,明仁宗朱高炽穿戴孝布麻衣上朝,满朝文武官员都正常穿戴朝服,唯独张辅、杨士奇两人的穿着打扮与朱高炽相同。
朱高炽对张辅更加敬重,他动情地说“张辅虽然是一位武将,但是他的礼数甚至超过了六部尚书”。
《明史》记载:帝叹曰“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
1425年6月,明仁宗仅在位十个月便病逝驾崩,朱瞻基登基称帝,史称“明宣宗”,但是当时朝堂暗流涌动,尤其是叔叔朱高煦试图重演“靖难之役”。
1426年,汉王朱高煦决定效仿父亲朱棣起兵,暗中募集不少朝臣作为内应。一天晚上,朱高煦派人到张辅家中拉拢他,没想到张辅毫不犹豫地将送信人交给明宣宗朱瞻基,迅速坐实朱高煦谋反的罪证,朱瞻基亲率大军平定叛乱,张辅始终跟随左右。
明宣宗朱瞻基对张辅更加敬重,特例允许他“朝朔望”,也就是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上朝即可,这是多少上班人的梦。
1436年,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登基,史称“明英宗”。明英宗时期,明朝宦官专权形势越来越严峻,当时太监王振权势滔天,竟然将朝中大臣视为自己的下属,唯独对张辅格外礼貌尊敬。
《明史》记载:“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1449年,在奸臣王振的教唆鼓动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被瓦剌包围,全军覆没。因为明英宗的“无脑决定”,张辅也在土木堡之变中战死,享年75岁。
即便这样,后世对张辅的死因还存在争议,一生勇猛无畏的张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竟然这样憋屈惨死。
结语张辅,明朝初期的猛将重臣,出身在武将家庭,在靖难之役中追随朱棣出生入死,论功行赏之际自然拜官封爵;他曾经四次平定安南之乱,历经400余年后重新收回交趾地区;他曾经三次跟随朱棣北征蒙古,践行诺言忠诚拥护太子继位,及时通报镇压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他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英宗朱祁镇前后历经6朝,是一位深受历代帝王信任的功臣元老,纵观明朝历史,英国公张辅家族已经是大明王朝的第一勋贵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