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原、在松花江下游,距哈尔滨七八百里。哈尔滨到汤原那时还没有修铁路,主要交通靠松花江。在鹤立镇北、伏尔基河畔,有一个二三十户朝鲜族聚居的小村庄﹣﹣七号屯。
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就秘密地设在这里。派干部到各地组织抗日武装,是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重要决策。
当时组织抗日武装主要通过两条路,一条是直接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一条是加入义勇军,通过工作使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杨靖宇被派到南满领导磐石游击队;赵尚志被派与张甲洲创立巴彦游击队;周保中被派到王德林领导救国军。
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汤原中心县委管辖的地方,南北600多里,东西300多里,包括从通河到富锦的广大地区。
这是物产十分丰富的地方,农产品以大豆为最多,矿产有鹤岗的煤,太平沟、亮子河、黑金河、格节河、都鲁河、梧桐河等地的金矿,
此外还有汤旺河、岔林河、大小古洞河、大小罗勒密,以及七星子、八虎林沟里遍布的伐木业,使它的经济影响着哈尔滨的市场。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
县委书记李春满领导的以朝鲜男女青年为主的宣传队,走遍了汤原、佳木斯一带的大小城镇。
他们以歌舞、话剧、讲演等形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特别是结合朝鲜亡国教训和自身遭遇的讲演,往往是讲演的人和听众一起落泪,对促进群众抗日觉醒起了重大作用。
哈尔滨保卫战失败以后,李杜领导的吉林自卫军曾经退到这一带,以依兰为指挥中心,整军备战,反攻哈尔滨。
不料日军从水路攻击,截断退路,遭到失败。在冯仲云到汤原的前几个月,李杜的军队退到南部的梨树镇,日军随即进占松花江下游最大的城市佳木斯。
日军轰炸、屠杀,加上当年8月历史上少有的大洪水,使松花江下游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
佳木斯市内的景象是非常萧条、凄凉,商店特别是小的关闭了一大半,比较漂亮一点的房屋和店面,都被日军占用了,苛捐杂税是非常厉害。
有五六百户、平时非常热闹的集镇鹤立岗,完全成了"一个死埠"。
通河的岔林河街约有三四千户,日军在和义勇军作战时,把最繁华的三四华里的长街,烧得只剩房架。
鸭蛋河附近的太平沟金矿,早先工人到过好几万,因为没有吃粮,只剩下两三千人。
由于水灾和轮船不通,人民大多吃豆饼过话。捕鸭河、古城河一带,连苞米都煮着吃了。由于没有盐,淡食终年。
李杜领导的"吉林自卫军"退走后,除了马占山留在萝北的五团是上千人的部队,红枪会还有较多的人以外,战败的义勇军散成许多小帮,报出"占中央"、"占中浮"、"青山"之类的名号继续抗日斗争。
这些队伍良莠不一,有的坚决抗日,有的也抢掠百姓。整体说来,人民的抗日情绪仍然很高。
日军占领佳木斯后,汤原的红枪会组织一次惨烈的进攻,600人参战,300人战死!
五团也组织过进攻富锦、炮击佳木斯的战斗。日军随后进攻五团,占领鹤立岗时屠杀无业工人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