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后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七分天下,而有其四,让刘宋成为南朝中领土最大的政权,那么,刘裕北伐可以攻克洛阳、长安,最后为什么却没能统一全国?
首先,是北魏拓硅氏和胡夏赫连勃勃的强势崛起。
383年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了大混战时期,以鲜卑慕容氏的后燕和羌族姚氏的后秦为最强,此外还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南凉、西秦、西燕等小国。
不久,北魏崛起,并于395年参合陂之战大胜后燕,后燕此后分裂成两个弱国北燕和南燕;陇西混战,削弱后秦,407年赫连勃勃崛起,取代后秦成为北方另一强国。
刘裕北伐期间,胡夏坐观成败,北魏出过些许兵马助后秦,总体上仍是隔岸观火。
刘裕灭了南燕和后秦,却没能守住关中,倒是无意间帮了胡夏和北魏一把。
其次,京口北府兵集团内争不断,致使刘裕缺少一个坚实的班底。
刘裕崛起的根基是京口北府兵集团,契机是孙恩卢循之乱和桓玄之乱,京口集团多为寒族出身将领,如刘裕、刘毅、何无忌、魏咏之、魏欣之、魏顺之、檀凭之、檀韶、檀祇、檀道济、檀隆、檀范之、刘道怜、刘藩、孟昶、孟怀玉、刘敬宣、诸葛长民、朱龄石等。
然而京口集团内部并不像其他夺权集团一般团结,刘毅与刘裕的威望权力接近,而刘毅和诸葛长民两位实力派将领曾经发起叛乱。
刘裕缺少一个强大稳定的班底,京口集团只能靠刘裕和刘穆之一外一内维持统治,刘穆之骤然去世,可以说给刘裕造成极大的危机。
再次,司马皇族、士族和北府军头威胁了刘裕后方稳固。
刘裕代表着庶族地主的利益,为夺权必须清除司马皇族和侨姓士族统治集团,刘裕对司马皇族绝不手软,曾杀东晋二帝,攻打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诛杀司马宗室中有才望者,如司马秀、司马轨之、司马遵之,逼得司马楚之等宗室逃往后秦或北魏。
刘裕也大量诛杀反对派士族,如王愉、王绥、殷仲文、谢混、郗僧施等,不过刘裕仍需要士族人才,所以得重用士族代表徐羡之、傅亮和谢晦。
司马皇族、部分士族勾结了北府军头刘毅、诸葛长民等发起叛乱;刘裕去世后,徐羡之、傅亮和谢晦勾结北府军头檀道济,废除刘裕的太子少帝刘义符,杀了刘裕的儿子刘义真,可想士族的力量有多强大!
从次,刘穆之溘然去世,造成刘裕建康统治危机。
刘裕与刘穆之的组合,一主对外征战,一主后方稳定,刘穆之是刘裕集团二号人物,不仅是刘裕北伐的军事后勤保障,还主管了后方政治,通过间谍等手段打压司马皇族、高门大族,为刘裕北伐提供政治保障。
刘穆之溘然去世,打击了刘裕的事业,使其不得不放弃北伐大业,返回建康夺权。
另外,刘裕得志时年纪已偏大。
刘裕借镇压孙恩起义(399年)崛起时,已经是36岁; 彻底平定孙恩卢循之乱、桓玄之乱(405年)已是42岁,等到灭后秦长占长安已经是53岁,这在古代已是知天命之年了,死的时候就59岁。
刘裕的体能已无力支撑统一全国的大业了。
最后,刘裕灭桓楚、南燕、谯蜀和后秦,杀桓玄、慕容超、谯纵和姚泓,屠戮敌方王公贵族,却没有吸纳降将和北方士人,转化成自身力量,这是刘裕的重大失败。
灭南燕时,虽有韩范劝谏,刘裕“犹斩王公以下三千人,没入家口万馀,夷其城隍,送超诣建康,斩之”。
灭后秦时,“裕收秦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送诣建康。其馀金玉、缯帛、珍宝,皆以颁赐将士。秦平原公璞、并州刺史尹昭以蒲阪降,东平公赞帅宗族百馀人诣裕降,裕皆杀之。送姚泓至建康,斩于市。”
司马光曾经批评过:“晋自济江以来,威灵不竞,戎狄横骛,虎噬中原。刘裕始劝王师剪平东夏,不于此际旌礼贤俊,慰抚疲民,宣恺悌之风,涤残秽之政,使群士向风,遗黎企踵,而更恣行屠戮以快忿心。迹其施设,曾苻、姚之不如,宜其不能荡壹四海,成美大之业,岂非虽有智勇而无仁义使之然哉!”
充分吸收降将加入己方队伍,是很多开国皇帝的建国经验;而刘裕随意屠杀,未能广泛吸纳人才,他的班底仍是北府兵老将,这对于壮大己方力量非常不利。
还有,默许关中大将自相残杀,便宜了夏胡夏赫连勃勃。
刘裕离开长安时,仅留12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沈田子与王镇恶不能相容,竟向刘裕进谗言,道王镇恶祖父王猛甚有威望,驻守长安不可信。
然而刘裕的回答竟然是:“钟会之所以不能成功作乱,就因为卫瓘呀。正谓‘一头猛兽也比不上一群狐狸’,你们有十多人,怕什么王镇恶!”
这相当于是默许关中大将杀王镇恶了。刘裕走后,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又杀沈田子,刘义真复杀王修。关中名将自相残杀,赫连勃勃轻取长安,刘裕千辛万苦打下的北方据点毁于一旦。
这点司马光非常严厉得批评过:“古人有言:“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裕既委镇恶以关中,而复与田子有后言,是斗之使为乱也。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士,得之艰难,失之造次,使丰、鄗之都复输寇手。荀子曰:“兼并易能也,坚凝之难。”信哉!”
所以,刘裕生前是很难统一天下的,刘宋的江山还得寄希望于后代,可惜元嘉三次失败的北伐后,刘宋基业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