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岳》之中有太多《水浒》的影子,故事背景、创作思想、战力体系、战争风格等,都是来自对《水浒》的继承。
而且,作者为《水浒传》中四位有代表性的幸存者,逐一安排或改写了晚年结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说岳》其实就是《水浒》的续作,只不过换了故事主角而已。
作者对梁山好汉最终结局的安排,总体上来讲,还是符合《水浒》中人物性格的。但,由于作者对《水浒》的理解偏差,或者出于观念表达的故意,有的梁山好汉结局,并不大符合《水浒》的本意。
那么,作者为四位梁山好汉安排的最终结局,哪一个更合理、更符合《水浒》本意呢?
第一位:混世魔王樊瑞樊瑞是《说岳》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在《水浒》中他是一个有道家背景的武将,性格比较直率鲁莽。可到了《说岳》当中,樊瑞变成了一位谦和有礼的员外郎。

根据书中的信息,结合《水浒传》中的描写,我们大致可以推理出,宋江死后樊瑞的全部经历。
征讨方腊以后,樊瑞作为偏将,被封为冀镇总兵。然而不久之后,相继传来了宋江、卢俊义等人遇害的消息。
樊瑞心灰意冷,又担心被奸臣迫害,所以干脆辞官归隐。
他带着历年积攒的钱财,到了一个叫八卦山的地方,因为喜欢这里的环境,就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樊家庄。从此以后,他在这里娶妻生子,读书悟道,一改往常鲁莽的气质,成为了一个富家员外。
方腊手下的常州副将金节,在投降宋江以后,积功被封为了藕塘关总兵,作为昔日的同僚战友,樊瑞和他经常有书信往来。
而且,两个人有亲眷之谊,很有可能是连襟的关系。
樊瑞总共有一儿两女,儿子樊成曾跟随岳雷扫北,成为了南宋初年的一位名将。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汤怀,另一个嫁给了孟邦杰,都成了岳家军将领的眷属。

作者让樊瑞一家和岳家军形成紧密的联系,也算是呼应了《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
我个人认为,樊瑞这个结局安排的特别好。他本身有道家背景,又曾经拜公孙胜为师,具备清静无为的根基,从武将到员外的转换倒也合情合理。
而且,他本身没有什么政治主张,对宋江也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经历了百战余生之后,看到了梁山好汉的结局,心生退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且,对于樊瑞来说,当初上山落草,无非也就是为了酒肉生活。衣食无忧、儿女双全的富家翁生活,对于他来说,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人生状态。
福禄寿考,四样俱全,樊瑞可以说是梁山泊真正的人生赢家。
第二位:双鞭呼延灼第二位出场的是双鞭呼延灼,呼延灼出场的时候,已经是“鹤发童颜”,按照时代背景来推算,此时至少也应该在七十岁上下。

作为梁山的“马军五虎将”之一,在征讨方腊以后,呼延灼被封为御营兵马指挥使。《水浒传》给他安排的结局中,说他曾经大破金兀术,后来在淮西阵亡。
从表面上来看,《说岳》为他安排的结局也差不太多。
金陵失守以后,赵构君臣八人逃到平江府海盐县,知县路金建议宋高宗,让隐居在此的呼延灼出来保驾。
呼延灼虽然年迈,可是英勇不减当年,他只用两招就打死叛将杜充,后来又与金兀术战了四十多回合,最后因为年老体衰而败走。
在撤到吊桥上的时候,因为吊桥年久失修,马蹄陷入了被踩断的桥木之中,把呼延灼跌下马来,被后面赶来的金兀术一斧砍死。
这样的结局,是在刻意强调梁山好汉的忠义,以及呼延灼本人的忠烈。

看起来安排的挺感人,实际上,我个人觉得写的并不好。
呼延灼这个人,绝对谈不上什么大忠大义之人,不管是当初投降梁山,还是后来接受招安,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富贵与前程。
他算不上小人,但绝对不是那种可以为朝廷无条件舍身尽忠的人,梁山好汉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更何况朝廷待他也谈不上有多好。
作为一名将军,呼延灼不贪生怕死,《水浒》说他战死沙场是合理的,《说岳》说他古稀之年还出来尽忠报国,实在是有些异想天开。
第三位:浪子燕青第三位出场的是浪子燕青,燕青在《水浒》中的结局,是挑着一筐珠宝离军而去,从此下落不明。
《说岳》将这个下落给他补上了,说他是在蛇山落草为寇,重新当起了山大王。

而且,在宋高宗君臣八人逃难的过程中,被燕青的手下捉上了山,燕青要为宋江等人报仇,于是下令将他们斩首。
李纲等人在山上发现,在山寨的回廊两侧,画满了壁画,上面画的都是宋江在梁山时候的故事。
最后,燕青让人把这君臣八人丢进了大海。
这样的情节,看着好像挺过瘾,实际上写得很差劲。
当然,作者这样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燕青是梁山上真正的忠义之人,把他写成最后一个对梁山念念不忘之人,算是给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在《说岳》中立了个香火牌位。
然而,燕青的忠义只是他性格中的一面,他绝对不是愚忠之人,更何况他对宋江本来也没有多大好感。

燕青最重要的特点,是为人比较开朗、豁达,这样一个人,在离开梁山以后,是不可能跑回山上到土匪的,更不会苦哈哈的老想着给宋江报仇。
《水浒》说他不知所踪,正是为了体现他的洒脱。而写他挑了一筐珠宝不辞而别,正说明他现实的一面,他会尽力去劝说卢俊义悬崖勒马,可明知卢俊义不会放手的情况下,他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更不会心心念念的去报仇。
第四位:神医安道全安道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出场”,《说岳》中有关他的事情,只有老道士嘴里的一句话。
宋高宗在逃命的过程中,受了惊吓、又受了风寒,跑到牛头山上的时候,身体就有些不大舒服。

这个时候,玉虚宫的老道士就来献殷勤,说道:
“有当年梁山泊上神医安道全,在本山药王殿内安顿静养。今闻圣体违和,乞圣上召他来调治,可保圣躬无恙。”
高宗大悦,就命老道士道:
“去请来调治朕躬,自当封职。”
这就是全部的内容了。从老道士的话,以及《水浒》的交代,可以大致推知安道全的经历:
在征讨方腊的途中,安道全被皇帝调入宫中,担任太医。靖康之变以后,徽钦二帝被俘北上,汴京陷入混乱当中,安道全趁乱逃离京师,到牛头山玉虚宫药王殿安顿静养。
这样的结局安排,大致来说中规中矩,但细纠结起来就不太合情理。
安道全医术虽高,但是人品并不高,可以说吃喝嫖赌、五毒俱全,这样的人久居宫禁之中,绝对不可能不敛财。

即便最后慌忙跑路,身上也应该带足钱财,不管到哪里都能重新置办家业,绝对没有长时间寄居在道观的道理。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安排的并不好。
最后做一个简单总结,《说岳》中出现的四个梁山好汉之中,樊瑞的结局安排的最好的,安道全算是中规中矩,呼延灼就落了下乘,燕青的结局更是糟糕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