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皮定均因空难牺牲,被葬在八宝山,15年后中央为何下令迁出?

癸妹聊历史 2023-06-02 10:26:22

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皮定均按资历原本只能授予少将军衔,但毛主席在看完授衔报告后,却特别批示:“皮有功,少晋中”。

于是,原本仅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皮定均,就这样被破格晋升为中将,此时的他,年仅41岁。

当然,毛主席之所以会破格晋升皮定均为中将,除了他本身立下的战功外,更重要的还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中原突围”中,皮定均率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立下了——“奇功”。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蒋介石便蓄谋发动内战,而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原解放区,因阻挡在蒋介石向全国部署兵力的咽喉要道上,遂成为蒋介石首要攻击的目标。

1946年6月中下旬,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企图全歼我中原军区6万余人。

敌人来势汹汹,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如果不阻挡一下就撤退,那我其他解放区就没有足够的时间部署兵力,以应对即将来临的更大规模的战争。

为此,毛主席下令,让中原军区先阻挡、牵制敌军一段时间,为我其他解放区部署兵力赢得时间。

敌人越逼越紧,再不撤退恐有被全歼的危险。

在完成牵制敌军的任务后,中央命令中原军区于1946年6月26日晚间,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

为了确保主力部队能安全撤离,时任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的皮定均奉命向东突围,以迷惑、牵制敌军。

在此期间,“皮旅”一路艰苦转战,行程1000多公里,最终胜利抵达了苏皖解放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当然,关于“皮旅”中原突围的具体过程,在文史君的上一篇文章中有明确提到,因篇幅有限,我们本文就不做过多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文史君上一篇文章。

“中原突围”在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上,无疑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此战不仅歼敌数千人,还保存了中原军区的有生力量,牵制了国民党三十万大军,有力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

此战过后,“皮旅”威震华夏,青史留名!

而作为“皮旅”的领导、“中原突围”的主要指挥员之一,皮定均的大名更是响彻全军。

正是因为“中原突围”这一仗,让毛主席深刻记住了这个年轻有为的战将,这也为后来破格晋升皮定均为中将奠定了基础。

也正是这一仗,让徐向前元帅给出了“多谋善战,英勇虎将”的高度评价。

此外,他的老首长、曾任中原军区司令员的李先念也称赞他:“智勇兼优,光明磊落。”

1947年初,皮定均离开“皮旅”,升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之后又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副军长、军长。

从1969年起,皮定均被任命为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司令员,之后还被选为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以及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皮定均将军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战功显赫的将领,却在1976年不幸殉职。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他去世15年后,中央却下令将他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中迁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将军从漳州乘坐一架苏制的米-8直升机去东山岛三军演习现场视察,结果直升机不幸撞毁在了漳浦县的灶山上,皮定均将军壮烈牺牲,年仅62岁。

皮定均将军牺牲后,其骨灰被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第一室。

1991年,豫西百姓为了感念皮定均将军当年为豫西的贡献,他们希望能将皮定均将军的骨灰移葬在豫西革命烈士陵园里,以便时刻瞻仰缅怀。

百姓们的请求被皮定均将军的妻子张烽知道后,当即便向中央请求,将皮定均将军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至豫西革命烈士陵园。

中央经过考虑后,最终决定将皮定均将军的骨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安葬在豫西革命烈士陵园,另一部分则撒在他殉职的地方。

此外,在将军遗体的坠落处,当地百姓还专门立了一块石碑,上书:“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同志永垂不朽。”

0 阅读:1

癸妹聊历史

简介:传递有趣的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