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刚在位的时候,依照西汉那会儿的“老传统”,陆陆续续建了好几个诸侯国,还把自己的亲族都封成王了。可谁能想到,才过了十几年的工夫,光武帝就变卦了。在建武十三年(37年)的时候,他下了道旨意,差不多把所有的诸侯国都给削没了,那几个诸侯王也都被降了级,这里面连把光武帝抚养成人的叔父都没放过。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一、光武帝搞分封
光武帝刘秀在建武二年(26年)的时候第一次分封诸侯王,那时候他已经把洛阳和长安都占领了。刘秀就下旨封“他叔父刘良做广阳王,哥哥的儿子刘章为太原王,刘章的弟弟刘兴当鲁王,舂陵侯的嫡子刘祉为城阳王”。前面说的这三个人呐,那可都是刘秀最亲的人,刘秀打小就没了父亲,是叔父刘良把他拉扯大的。另外那两个人,是光武帝的大哥刘縯的儿子。再说说刘祉,他是刘秀的族兄舂陵侯刘敞的儿子。
同年五月的时候,刘秀又下了一道旨意,“把更始帝时的元氏王刘歙封为泗水王,以前的真定王杨子得封为真定王”。刘歙,他和舂陵侯是一脉的,辈分比刘秀高一辈儿。刘得跟刘秀的血缘关系挺远的,他是汉景帝儿子常山王刘舜的后代。这一年快到年底的时候,刘秀又下了一道旨意,只要是那些被王莽给废掉的汉朝诸侯王,“都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国”,这样一来,又有一批人被封成王了,像长沙王刘兴、河间王刘邵。
二、诸侯王被削减权势
建武十三年(37年)二月的时候,光武帝刘秀下旨了,他要把自己分封的那些诸侯国给废掉,那些诸侯王都得降级。就像“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间王邵、中山王茂,他们原本都是袭爵为王的,但这不符合经义,于是刘秀就让兴当临湘侯,得做真定侯,邵成为乐成侯,茂变成单父侯。”没隔几天,刘秀又下旨,把自己的至亲也降级了,“把赵王良降为赵公,太原王章降为齐公,鲁王兴降为鲁公”。
刘秀自己说,那些诸侯王被废是因为“不应经义”。他们跟光武帝的血缘离得远,就不该当诸侯王。这理由很勉强。那些人跟光武帝血缘是远,可刘良他们三个,那是刘秀的至亲,一个是叔父,还有俩侄子,咋也被废了?很明显,“不应经义”就是刘秀的托辞,不是真正的原因,背后肯定还有更深的缘故。
三、刘秀心里的想法
光武帝刘秀当了皇帝,可他这身份挺尴尬的。怎么说?在汉室宗亲里,他属于关系特别远的那种,而且还是庶出的庶出。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到处都有好多汉室宗亲,有些人的身份比刘秀可高多了。所以,为了把这些汉室宗亲都团结起来,拉到自己这边,刘秀只能给那些关系疏远的宗室封王封侯,让他们恢复以前的爵位和权益。不过,这可不是刘秀心里乐意的事儿,就是个权宜的办法罢了。
东汉王朝稳固之后,刘秀就寻思着得把那不合理的宗室制度给改改。然后,他就把那些关系比较远的宗室的爵位给削掉了,总共削了一百三十七人,这些人里有宗室成员,还有那些封国已经没了还保留着侯爵的。为了让这些人心里能舒坦点儿,刘秀把自己三个特别亲的亲属的爵位也给削了。接着,刘秀就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宗室体系。在建武十五年(39年)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先封成公,过了几年又把他们晋升为王。这么一来,光武帝刘秀就把东汉的诸侯国系统重新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