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周恩来的引路人,因一时赌气退党,活了93岁

富足豆浆油条 2024-11-06 19:49:36

他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周恩来的引路人,因一时赌气退党,活了93岁

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会议上,一位代表突然站起来反对陈独秀关于争取中间力量的主张。这位敢于直言的代表,就是张申府——中共创始人之一,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黄埔军校筹建者,更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党的早期发展中贡献卓著的革命者,却因一时意气而选择退党。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变:在抗日战争中投身救亡运动入狱,解放战争时期因主张和谈而被批判,晚年得到周恩来关照安度余生。1986年,这位见证了中国革命曲折历程的老人在北京离世,享年93岁,成为活得最久的中共创党元老之一。

书香门第走出的革命者

张申府出生在河北献县一个书香之家,兄弟三人皆成就不凡。大弟张崇年后来成为科学家,小弟张岱年是著名哲学家,而他则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14年,年仅21岁的张申府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他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不顾父亲劝阻执意改学数学系。

一年后,因为研究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的著作,张申府被罗素同时具备数学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身份所吸引。他重返哲学系,开启了新的求学之旅。

1917年大学毕业后,张申府因成绩优异被北大留校,担任数学助教。此时的北大,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位先驱已经开始在校园内传播马克思主义。

身为河北同乡,张申府与李大钊相识,并通过李大钊结识了陈独秀。两位先驱创办的《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杂志,成为了张申府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22岁的张申府看到李大钊和陈独秀走上街头,毅然加入游行队伍。这次经历让他深受触动,随后应邀成为《新青年》的撰稿人。

年轻的张申府倾注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常常挑灯夜战,为杂志撰写文章。他的文章深入浅出又充满激情,很快便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

1920年10月,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这个只有三人的小组,成员是李大钊、陈独秀和张申府。作为第一批扛起共产主义大旗的先驱者,张申府还发展了后来成为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的张国焘。

在同年春天,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北京,与李大钊、张申府会面。张申府向维经斯基表达了中国已经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条件的判断。

经过一系列筹备工作,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与李大钊商议,向陈独秀建议将党的名称定为"中国共产党"。这个建议得到采纳,为中国革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赴法寻路拓展革命新版图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之时,身为创始人之一的张申府却远在异国他乡。他接受李大钊、陈独秀的指派,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教师的身份前往欧洲,肩负着在留学生中发展党员的使命。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张申府很快找到了突破口。1921年2月,他将在法国求学的女学生刘清扬发展为第一位党员,这位女学生日后还成为了他的妻子。

在寒冷的巴黎街头,张申府遇到了另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周恩来。两人相谈甚欢,在了解周恩来的革命志向后,张申府毫不犹豫地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后,张申府又遇到了当时在德国求学的朱德。朱德虽然已是北洋军阀的旅长,却对军阀统治深感失望。张申府为他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使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23年,完成了在欧洲的任务后,张申府回到了祖国。虽然错过了建党大会让他心怀遗憾,但发展周恩来、朱德这两位日后党和军队的重要领袖入党,成为了他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成就。

回国后,张申府被派往广东大学任教。此时的广东,国共合作如火如荼,一所由苏联支持、国共共同创办的军事学校正在筹建——这就是著名的黄埔军校。

凭借着精通英语、德语的语言优势,张申府被选为参与军校筹建的重要成员。他担任蒋介石的英文、德文秘书,并在1924年5月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

在军校创办初期,张申府负责第一期学员的招录工作,亲自主持口试、笔试和阅卷。胡宗南、陈赓、徐向前等后来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都曾是他的学生。

当时的黄埔军校正处于用人之际,廖仲恺和戴季陶向张申府寻求人才推荐。张申府立即想到了还在欧洲的周恩来,并为其争取到了回国路费。

在张申府的推荐下,年仅26岁的周恩来从欧洲回国,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获授中将军衔。这一决定影响深远,在周恩来的感召下,大批黄埔军校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的武装斗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次意气赌气断送前程

1925年1月的上海,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一片严肃的气氛中召开。会议伊始,陈独秀便提出了当前革命运动中的关键任务:打击右派、联合中间力量、扩大革命阵营。

就在这时,一个坚定的声音打破了会场的平静。张申府站了起来,直指陈独秀的观点:"争取中间力量就是与国民党合作,这是丧失立场的投降行为!"

这番言论在会场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要知道,自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以来,国共合作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年。当时不仅有谭平山、林祖涵等同志参加会议,连张国焘、李立三、瞿秋白、毛泽东等党的重要领导人都出席了大会。

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共产党员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席位。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等多位共产党员都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委的重要职务。

张申府的反对意见源于他在黄埔军校与蒋介石共事的经历。作为一位亲身经历者,他对蒋介石的为人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坚信继续合作只会让党吃大亏。

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党还没有足够的力量独立发展,必须借助国民党的力量。蒋介石的反动本质也尚未暴露,国共合作仍是大势所趋。

会场上,张申府的发言招来了不少嘲笑。很多同志认为他的观点过于偏激,不符合当前的革命形势。陈独秀更是当面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

面对众人的不理解和批评,张申府的倔强性格爆发了。他站在会场中央,掷地有声地说:"既然你们认为我太幼稚,那我干脆退党吧!"说完,他转身离开了会场。

周恩来、李大钊等老同志见势不妙,立即追了出去。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张申府能够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但这位倔强的河北汉子已经下定决心,再没有回头。

退党后的张申府并未就此沉沦。面对国民党的拉拢和高官厚禄的诱惑,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气节。在众多老同志纷纷倒向国民党的背景下,张申府选择了回归校园,专心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

晚节风波终获平和道

1935年的北平街头,寒风凛冽。十二月九日,张申府和妻子刘清扬加入了声势浩大的学生游行队伍,他们高喊着抗日救国的口号,表达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这对夫妇的爱国行动很快引来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他们双双被捕入狱,幸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营救,才重获自由之身。

转眼到了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节节胜利。此时正在北平教书的张申府在《观察》杂志上发表了《呼吁和平》一文,主张通过谈判方式实现和平。

这篇文章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引发了巨大争议。延安方面认为这种主张会给国民党喘息之机,是对蒋介石的变相帮助。

11月16日,民主同盟以"走上反人民民主道路"为由,开除了张申府的盟籍。这个他曾经参与创建的组织,如今将他拒之门外。

一个月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张申府是"叛徒"和"卖国贼"。舆论压力之下,他的妻子刘清扬不得不在报纸上登出声明,与他断绝夫妻关系。

身败名裂之际,一个老朋友向他伸出了援手。周恩来没有忘记这位曾经的入党介绍人,为他在北京图书馆安排了一份工作,解决了他的基本生活问题。

在周恩来的关照下,张申府重新获得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他被推选为政协委员,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86年,张申府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临终前,这位曾经倔强的老人终于道出心声:因一时意气退党,成为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在张申府去世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他的讣告,称他为"著名爱国人士,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这个评价,为这位中共创始人之一的传奇一生,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点。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张申府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他的人生轨迹,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尽管在政治选择上曾经有过偏差,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93年的人生岁月,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的历史进程,也印证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时代大潮中的沉浮起落。

0 阅读:0

富足豆浆油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