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留给乾隆4位顾命大臣,张廷玉晚年最凄凉

小姐姐讲史 2024-07-17 18:13:58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清朝历史上勤勉而严厉的雍正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深思熟虑,为国家的未来和年轻的乾隆帝做了周密的安排,留下的四位顾命大臣:张廷玉、庄亲王允禄、康熙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以及大学士鄂尔泰,让他们辅佐乾隆帝。其中张廷玉是雍正帝最为信赖的臣子,雍正帝在遗诏中特别提及,让张廷玉百年后配享太庙,可是张廷玉晚年凄凉,最终却含恨而终,还差一点失去配享太庙的资格,这时为何呢?

雍正帝

张廷玉是大学士张英的次子,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都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张廷玉历经康、雍、乾三朝,在雍正帝时曾受重用,位极人臣,和雍正帝关系亲密,堪称知己。在整个清朝,他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不过在乾隆时期,张廷玉的晚年却十分凄凉。

刚继位的乾隆虽然年轻,却有着高瞻远瞩的政治头脑,他深知皇权的重要,不想让顾命大臣来分散自己的皇权,他想要的是集中皇权,但是这四位是雍正临终安排的,乾隆帝不得不尊重先皇遗愿,因此继位之初对四人还挺不错。

乾隆帝

允禄和允礼因没有参加“九子夺嫡”,被雍正重用。允礼的母亲出自汉军旗,允礼自知与皇位无缘,就将精力投入到纵情山水,四处游玩中,闲暇时读读书,他修身克己,处处谨慎。雍正去世后,允礼奉遗命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拿出传位诏书,亲口读出了乾隆的名字。乾隆对他“永赐与亲王双俸……”。对允禄和允礼两位叔叔特别优待说:

“庄亲王、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

不过由君臣之礼,允禄和允礼见了乾隆仍然跪拜。

因允礼之前患有脚疾,形成后遗症,站着参政议政,行跪拜大礼都多有不便,有一次,允礼在参拜乾隆时,差点摔倒。乾隆就对允礼说:“十七叔以后见朕,不必下跪,在议政时,钦赐座椅。”允礼当真了。

一次,乾隆在和张廷玉、鄂尔泰、讷亲等人议政时,允礼来晚了,并且没有向乾隆跪拜,直接坐在椅子上,乾隆很不高兴。呵斥他无人臣之礼,免去允礼亲王双俸的待遇。

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42岁的果亲王允礼去世,乾隆决定从其他三位顾命大臣中一一收回皇权。

他先从允禄这里下手了。允禄,康熙皇帝第十六子。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乾隆先炮制了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案将允禄牵扯进去,借此机会罢免了允禄的总理王大臣的职务,“停双俸,罢都统职”,让其赋闲在家,允禄一共生了十个儿子,九个女儿。

“坐与允礽子理亲王弘皙往来“诡秘”,停双俸,罢理藩院尚书任。 十二月,复以私抵官物,应削爵,诏仍免,罚亲王俸五年。”

四位辅政大臣允禄的命运最好,他是这四位辅政大臣里活到最后的那个,他活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寿终正寝,享年73岁,谥曰恪,葬于磁家务。

接着乾隆准备收拾张廷玉和鄂尔泰,不过他发现张廷玉和鄂尔泰正处于僵持之中,他们之前就有过节,两个人常常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往往竟日不交一语”。 只要发现对方有什么过失,就互相攻击,“鄂尔泰有所过失,张廷玉必微语讥讽,使鄂尔泰无地自容”,所以乾隆一看这情况,就收手了,任由两人又僵持了六年。

到了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尔泰病故了,享年六十六岁。乾隆帝亲临丧所致祭,谥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十一年之后,他又将鄂尔泰撤出贤良祠。这样四位辅政大臣死的死,回家的回家,就剩下张廷玉还在朝中。

乾隆命钮祜禄·讷亲替代鄂尔泰为军机处领班大臣,行走列名在张廷玉之前。无论官场资历和年纪讷亲都远远比不过张廷玉,乾隆这样搞,让这让固执且好激动的张廷玉很难接受,面子上更挂不住。

张廷玉当时在汉臣中的权力地位是最高的,汉臣们唯他马首是瞻,讷亲当时在满臣中权力地位最高,满臣们都听他的。为了平衡各种因素,乾隆帝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乾隆帝的这种做法,加剧了满汉臣僚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很难协调,以致明争暗斗、互不尊服。这种情况受益的就是乾隆,他用帝王制衡术把他们平衡住,这样权力就更容易集中在乾隆自己手中。

这种情况持续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体弱年迈的张廷玉忍无可忍,决定告老回安徽老家,离开这让他心疲力尽的官场,76岁的他马上给乾隆帝写了请示书,乾隆帝看后坚决不同意,他下旨说: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清高宗实录》

乾隆的意思是,张廷玉是康熙和雍正两朝重臣,以后是要配享太庙的功臣,到他这一朝怎么可以让功臣去告老还乡呢?这样做的话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我乾隆这样对待两朝功臣,这未免太刻薄寡恩了!乾隆竟拿出这样的理由,说什么也不放张廷玉走。

张廷玉也是个牛脾气,他还拿朱元璋和刘伯温的例子来说事,说人家朱元璋当年也允许配享的刘基退休。

在乾隆的心里,很讨厌朱元璋这个皇帝,认为朱元璋大肆诛戮功臣就是一代暴君。而在张廷玉主持编修的《明史》里,朱元璋也是诛杀功臣出了名的。因此张廷玉拿朱元璋来和乾隆作对比乾隆认为他就是故意的,就很不高兴,连叫“晦气”,还告诉张廷玉,刘基那不是退休,是犯了错被罢斥灰头土脸地还乡的,并要张廷玉向诸葛亮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怎样就不让张廷玉辞职。

张廷玉的请辞就这样被拒绝了,他倍感无奈。他知道乾隆帝好面子,重名声,更知道他的那些心思。

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张廷玉在朝中又煎熬了一整年,张廷玉的身体更不行了,乾隆帝命他如宋代文彦博那样,可以十天处理一次政务,五天见乾隆一次商议军国大事。

没几天,张廷玉再次提出要告老还乡, 此时的乾隆帝对他已经不满,仍然表现出不强人所难的样子,批准了。

可是张廷玉担忧自己百年后乾隆帝不让他配享太庙,毕竟人走茶凉,他就多了个小心眼,他请求乾隆给他写一份“保证书”就是保证将来不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张廷玉很看重名利,配享太庙对他这个文臣太重要了。

他说:“以前世宗宪皇帝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祀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类似的议论。”说罢还摘掉帽子,跪倒在地,乾隆不答应就不起来。

这让乾隆很不高兴,认为这明摆着对他乾隆不信任,猜忌他乾隆的为人,张廷玉的跪地不起让他有一种被胁迫的感觉。乾隆虽然心里不爽,但也不好拒绝,只好拟了手诏做凭证。

还赐给他一首诗当他配享太庙的定心丸: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清史列传》卷十四,张廷玉传。

本来第二天,按照规矩,张廷玉得去给乾隆谢恩拜辞,可他却没有亲自去。这也许是张廷玉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又或许他不想再见乾隆,又或许忙着整理东西,又或许他没有想到乾隆会小肚鸡肠到和他一个年迈的老臣一般见识,他没想那么多,就让自己的儿子张若澄代替自己去了。这让乾隆帝觉得张廷玉轻视他,就恼火了,特意下旨令他明日回奏。

当时,由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是张廷玉一手提拔栽培的,自然向着张廷玉。汪由敦一看乾隆发了火,老师要倒霉,就偷偷跑到张廷玉家中把这些事告诉了他,好让他有个准备。

张廷玉听到后,惊慌失措,他怕乾隆改变主意,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未亮透,他就匆匆入宫请罪去了,这下错上加错,把自己和汪由敦都害苦了。

张廷玉这么快来请罪,这让心思缜密的乾隆不得不多想:张廷玉来请罪时,圣旨还没有传达到张廷玉手中呢,泄密之人肯定是其门生汪由敦!因为另一个人傅恒是乾隆小舅子,是满臣,肯定不会向张廷玉泄密这个。多疑的乾隆认为他们是明目张胆地要搞师门朋党,就更恼火了。对无视朝纲的张廷玉,他要给他点颜色瞧瞧。乾隆马上让召开廷臣会议,切责了汪由敦漏言,剥夺了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还不让张廷玉回老家,让他继续在朝廷待着吧。

张廷玉越想逃脱朝廷炼狱般的煎熬,越逃脱不掉。

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张廷玉已经78岁了,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乾隆帝正处于极度悲伤之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曾为皇长子的老师的张廷玉却再次请求回老家,乾隆帝一听又恼火了,节骨眼上你又想回老家,回就回去吧,别人都是荣归故里,我让你披罪回乡!

于是乾隆以张廷玉为永璜老师却毫无悲伤之情为由,收起优容,罢黜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让他回老家了。

张廷玉的悲惨结局,一方面在于自己贪,贪图名誉,最主要的是乾隆有意为之。乾隆想将张廷玉一党彻底消灭制服,决定从张廷玉这里找突破口。

因而,张廷玉在老家呆的不足两个月,就又出事了。

四川学政朱荃被人参了一本,说他有母丧不报,仍按考四川并贿卖生员。而朱荃在回乡途中落水,人已经消失不见。

朱荃是谁?朱荃是张廷玉一手扶持起来的,并且他还是张廷玉的亲家,张廷玉的儿子张若澄娶了朱荃的女儿。

乾隆因找不见朱荃就找张廷玉的麻烦,说张廷玉有罪,并罗列出一些八不沾边的罪名,如:说朱荃为吕留良、严鸿逵案内人,张廷玉“缮写谕旨皆出其手”,“公然与为姻亲”,且朱荃“如此狼籍婪赃,明系倚恃张廷玉为之庇护”等等。

勒令收回前朝皇帝恩赏给张家的一切物品,因此张廷玉还被抄了家,朝廷将张廷玉家里所有带有文字的物件都带走,还清点了张家的家产。后来在对张廷玉文字进行查阅的时候却没有发现任何有违朝廷的说法,或者品评朝廷人物之类的文字,就这样张家全家老少才得以活命。

经过四天的审查,乾隆帝宣称内务府总管德保错查了张廷玉的在京赐第,并命予以退还,对于在张府中查出的15000余银两在代朱荃交的赎罪银中扣。可是乾隆对“错查张廷玉在京赐第内务府总管德保”并没有丝毫的惩罚,这足以说明其中的内幕。

两个月后,乾隆帝终于爆露出自己心里怨恨张廷玉的秘密,说张廷玉“身受三朝厚恩”,且膺配享太庙之旷典”,就应当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其罪在“思归荣乡里,于君臣大义遂恝然置之不问”,而联姻朱荃这都是小事。其实说白了就是乾隆帝对张廷玉一次次地闹着回乡忤逆他,那是余怒未消。

张廷玉的结局

张廷玉的晚年可称得上凄惨,他担忧乾隆说不定那天不高兴就对他清算。张廷玉一生看重名节,可到了晚年却屡造打击,临了回老家还是带着罪名回去的,真是丢人丢到老家了,他名声俱损。更让他感到颜面无存的是,竟然被抄家,闹得天下皆知。而更让他遗憾的是,自己最看重的“配享太庙”也泡汤了。张廷玉终日活在压抑中,活在自责中,活在遗憾中,活在惶惶不可终日中,心中的那份煎熬如火烧,如油炸,他也只能自己默默忍受。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84岁的张廷玉在老家安徽桐城去世,带着无尽的遗憾。

当乾隆皇帝得知张廷玉离世的消息之后,心中为之一振。张廷玉曾是自己的老师,又是自己儿子的老师,还是自己的顾命大臣,先皇雍正帝帝十分信任他,他确实为清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最终的结局却是被自己打压得郁郁而终。乾隆考虑到张廷玉已过世,已经没有了威胁和利用价值,就遵照自己老爹的遗命让他配享太庙,就这样几经磨难张廷玉才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不知他听到此消息会不会含笑九泉呢?

0 阅读:46

小姐姐讲史

简介:讲述精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