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磾本是匈奴王子的身份,可他在汉朝却能发展得极为顺遂,最后还当上了辅政大臣。那他能如此的最核心缘由究竟是什么呢?说起来其实就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充分信任,正是这份信任成就了他在汉朝的这般境遇。
确切来讲,他身为匈奴王子,可自幼却是在汉武帝身旁成长起来的。抛开其匈奴人的身份不论,在汉武帝眼中,他更近乎是一位深得自己信赖的宠臣。
汉武帝临终之际,汉朝涌现出诸多繁杂事务。在这样的情形下,最终金日磾得以成为辅政大臣,待汉武帝离世后,他更是位列汉昭帝时期的“四大天王”之中,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当然了,要是把这事详细说起来,那可着实复杂得很呢,牵扯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诸多的历史缘由。若想把这事儿给讲得更明白些,那咱们还得简要地说一说,金日磾究竟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到汉武帝身旁的。
金日磾的故事,得从汉朝与匈奴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讲起。了解汉朝历史的人都清楚,自汉朝建立伊始,其和匈奴的关系就极为奇特。彼时双方皆实力强劲,彼此僵持不下,谁也没法彻底制伏对方。于是乎,之后双方便商定以和亲这种方式来构建外交关系。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日益强盛起来,与之相反的是,匈奴的发展态势却开始走下坡路了。于是,汉朝瞅准时机,展开了针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行动。也恰恰是在这一阶段当中,卫青与霍去病这两位堪称绝代的战神,在汉朝逐渐崭露头角,进而成为了那段历史中最为耀眼的主角。
在那段历史时期,站在汉朝的立场而言,对匈奴展开大规模的反击行动,汉朝一方自是感觉畅快无比。然而,倘若观察的角度,将视角切换至匈奴那一方,便会发觉,汉朝所取得的胜利,对于匈奴来讲,实实在在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匈奴在其巅峰之时,乃是极为强大的游牧政权呢,其势力范围极为广阔,从东北地区一路延伸,径直横跨到中亚地带。然而,自汉朝展开反击行动之后,匈奴的形势便急转直下,迅速呈现出节节败退的态势,就连他们赖以生存的广袤草原也逐渐失去了。
在汉朝对匈奴展开反击作战的进程里,起初汉朝成功夺取了对匈奴而言极为重要的河套草原。随后,趁着匈奴的主力部队被其他因素所牵制的契机,汉朝径直派遣霍去病统领军队出征,一路势如破竹打穿了河西走廊,由此将通往西域方向的通道给彻底打通了。
汉朝攻略河西走廊之时,匈奴阵营里有一位休屠王。在当时的河西走廊区域,休屠王可是匈奴方面位居高位、手握重权的人物之一呢。然而,后续由于霍去病作战极为勇猛,攻势凌厉,休屠王实在难以招架,最终只能选择主动向汉朝投降。
在此有必要简单讲讲匈奴那时内部的组织结构情况。匈奴作为游牧政权,其内部施行的制度和先秦时期中原的分封制极为相似。于匈奴内部而言,地位最为尊崇的是单于,单于的地位差不多就如同当年中原的周天子一般。
在单于之下,有两个人的地位仅次单于,那便是左贤王与右贤王。与匈奴内部的其余诸王相较而言,这两位王的地位是最高的,而且他们麾下所统领的部众数量也是最多的,承担着拱卫单于的重要职责。
在左右贤王之下,便是其余的匈奴王了。这些匈奴王,与中原地区的诸侯王有相似之处,各自掌管着一部分部众呢。他们同匈奴单于之间的关系,恰似周朝时期诸侯与周天子的那种关系一般。
河西走廊那一带的地盘,原本是属于休屠王的,他在匈奴中可是实力颇为强劲的一位王呢。金日磾呢,他和休屠王有着亲属关系,他正是这位实力很强的休屠王的儿子。
在此有必要多提一下,金日磾的父亲乃是一位匈奴王,并非匈奴单于哦。要是类比到中原地区的情况呢,那他大致就等同于一位诸侯王的王子,可不是周天子的儿子。
汉朝若未展开反击,休屠王在河西走廊那处,本可过得极为逍遥自在。而金日磾呢,待其长大成人后,按常理是要顺位承袭,成为休屠王的接班人的。如此一来,他往后所拥有的地位,大体上便等同于中原地区的诸侯王一般了。
然而在之后的发展进程中,汉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行动。就整个河西走廊区域而言,霍去病率领军队成功实现了全面突破。在河西走廊这一带的诸多匈奴部落,几乎无一例外,都被霍去病打得元气大伤,实力严重受损。
河西之战过后,匈奴在河西一带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了。彼时,匈奴单于以及左右贤王所率的主力军队,正被汉朝主力给牵制着,短时间内根本没办法赶来增援此地。可巧的是,就在这个当口,那位匈奴单于因河西地区战败之事极为恼怒,还打算追究这边几位匈奴王的责任呢。
于是接下来,河西走廊一带的那几个匈奴王仔细思量了一番,心想继续对单于尽忠,似乎也没多大意义。反正要是等之后被追究责任,那可就糟了,倒不如趁着自己如今还握有一些资本,干脆就向汉朝投降得了。
在那几位打算投降的匈奴王里,休屠王的实力堪称最强。不过这并非是因其自身有多出众,只是此前他运气极佳,一直没碰上霍去病所率的主力部队。也正因如此,在筹备投降事宜之时,这位匈奴王的态度反复摇摆不定,还暗自觉得即便继续效命单于,自己也不会有性命之忧。
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刻,那位一直摇摆不定、反复骑墙的休屠王,终究没能逃过厄运,被其他匈奴王给除掉了。而他所统领的部众呢,也随之被其他匈奴王接手接管。最终,这些部众彻底归附投降了汉朝。
倘若休屠王是主动归降的话,那在归降之后,其家人来到汉朝这边,按理是能够拥有颇高的地位,所享受的待遇也会挺好。然而,就因为他那种摇摆不定、类似骑墙的行径,最终竟被其他匈奴王给杀害了。如此一来,在他投降之后,休屠王的家人自然也就受到牵连了。
于是,金日磾本为匈奴王之子,来到汉朝后还是受到了影响。彼时的金日磾年仅十四岁,就被安排到汉朝皇家马场,干起了养马的活儿,成了一名马夫。
一个原本身为匈奴王子的人,最后却沦为汉朝的马夫,这其间的落差着实不小。毕竟此前休屠王有那种摇摆不定的骑墙举动,汉朝没将其直接处死,已然算是极为开恩了。如此看来,能当个马夫从而得以好好存活下去,好像也并非无法接受之事。
就这样,在随后的许多年岁月里,金日磾一直是以汉朝马夫的身份慢慢成长起来的。而在金日磾不断长大的这个期间,汉朝这边已然彻底将匈奴击败了,成功地把匈奴给打回到了漠北之地,使其难以再肆意侵扰汉朝边境。
因此,待金日磾长大成人之际,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已然发生了极大变化。彼时虽仍有部分匈奴人会时不时地侵扰汉朝边境,给汉朝带来些许困扰。不过总体来讲,这时的汉朝已不再将匈奴视作最为强大的敌手,而是更多地把匈奴当作已被击败、可继续压制的对象了。
自汉文帝时代起,汉朝便已着手接纳那些愿意归降的匈奴人了。如此情况下,对于有意归降的匈奴人,汉朝通常是乐于接纳的。依照当时汉朝的国策,只要匈奴人有归降之意,且仰慕中原文化、甘愿被中原同化,汉朝就会接受其投降,并将他们视同自己的子民一般。
正是在如此这般的背景之下,金日磾进入到了汉武帝的视野当中。
据传,曾有一回,汉武帝在吃饭时兴致极高,酒足饭饱之后,便下达指令,让人将他所拥有的马匹全都牵出来溜达溜达。这情形,差不多就如同现代社会里,某些有钱人在喝得尽兴之后,把自己购置的豪车一辆辆开出来,借此显摆一番自身的雄厚财力呢。
在遛马的那段日子里,金日磾担任着马夫的职责,负责照料马匹并带它们出去遛弯儿。彼时一同从事遛马工作的马夫数量不少,其他马夫大多对汉武帝身旁的诸位妃子感到好奇,还会偷偷地去瞧上几眼。但金日磾却极为谨慎,自始至终都不敢抬起头来张望。
汉武帝很快留意到了这种情况,其反应和其他人相比,全然不同。
随后,汉武帝不禁对金日磾的身份感到好奇,便开口询问起来。经过一番询问,汉武帝这才记起,往昔的确有这么一位匈奴王子。金日磾做事向来谨慎细致,而且把马养得相当出色,故而深得汉武帝的赏识与喜爱。于是,汉武帝先是提拔他担任马监,之后又让他成为自己身边的秘书一职。
就这样,金日磾凭借着出色的养马技艺,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进而被汉武帝予以提拔,从此开启了他人生新的篇章,而这一切的契机便是他将马养得极为出色这件事。
至少就史书的记载情况来看,其对此的记录是相当明确的。
从史书记载的层面来讲,我们确实能够认为,金日磾获得提拔这一情况,不存在可供深入探究之处。毕竟在史书当中,针对这件事的记载极为详尽,可谓是将相关情况都清晰呈现出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似乎确实没什么可深挖的。
然而,当我们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考量的话,便会察觉到一个颇为有趣的情况:汉武帝在提拔金日磾之际,其内心的想法着实很有意思呢。
首先得明确,汉武帝那时打算提拔金日磾,绝非仅仅因其养马技艺高超这么简单的缘由。实际上,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他有着匈奴王子这样特殊的身份。
这事儿乍一听有些复杂绕口。简而言之呢,彼时汉朝已然将匈奴击溃,众多匈奴人纷纷内迁,逐渐被汉朝所同化。在此情形之下,汉朝的高层人士非得展现出十足的容忍态度不可,哪怕是面对这些匈奴人,也务必要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
因而,在这样的情形下,要是存在一位投降过来的匈奴王子,他不仅能在汉朝身居高位,还获得了皇帝的首肯。那对于其余匈奴人而言,便会认为自身说不定也拥有这般机遇,能如同这位匈奴王子一般。这般情况下,那些前来投降的匈奴人,归降之心便会愈发诚挚。
总而言之,汉武帝彼时擢升金日磾之举,实属偶然与必然兼而有之。其偶然性体现于,那日汉武帝纯粹是兴头上来了,便挑中了金日磾。而必然性在于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注定汉武帝必然要选出一位匈奴人来着重提拔,以此为众人树立一个可供效仿的榜样。
就这样,金日磾来到了汉武帝的身旁,进而获得了汉武帝的大力重用,在其身边担当起重要职责,开启了他在汉武帝时期受倚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历程。
然而,在这之后,待金日磾来到汉武帝身旁的时候,他身上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可就显得颇为离奇了。
需注意的是,此处所言的离奇,并非指其故事多么精彩。金日磾出身匈奴,正因如此,他的诸多观念与传统中原人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也正是这一缘故,对于金日磾后续所做的不少事情,我们可不能单纯以中原思想去加以评判。
从中原文化的视角去审视他们,我们往往会感觉此人极为矛盾,其所为诸事皆不太合乎常理。然而,要是置于匈奴人的文化背景之中去考量的话,会发现这些事情实际上是很合理的。
金日磾在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后,始终保持着极为谨慎的态度。他对待每一件事都认真细致,做到一丝不苟。并且,他对汉武帝怀着极度的忠诚之心,这份忠诚在其行事之中尽显无遗,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若把这件事置于中原文化的背景下来看,那可真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就拿金日磾来说吧,他有着从王子一下子沦为马夫,而后又获汉武帝提拔的这般人生经历。通常而言,有着如此经历的人,心里往往会怀有恨意的,要是逮着机会崛起了,必然会寻机去报复呢。
然而,匈奴人是不存在这种观念的。
在匈奴人的认知里,像金日磾这样的人,一旦成了汉朝的马夫,那就理应感激汉朝的不杀之情。待其被汉武帝又一次擢升之后,也必定会由衷地感怀汉武帝的恩德,进而对汉武帝表现出极为深厚的忠诚之意。
因而,就匈奴人的观念而言,金日磾所表现出来的忠诚与谨慎,实际上属于极为平常的情况。
汉武帝起初对金日磾态度一般,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因金日磾极度忠诚,汉武帝对其态度渐渐转变,进而真正信任了他。此后,金日磾侍奉汉武帝时愈发恭敬。就连他的两个儿子,也都被送进皇宫,成了汉武帝身边的弄儿。
更为荒唐的是,待这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一些后,其中的大儿子居然和宫女们做出了不当之事。金日磾得知这一情况后,竟然亲手将自己的这个儿子给杀了。
把自己的儿子贡献出来以效忠皇帝,到最后居然还主动将儿子杀害,这般行径,置于中原文化的视角下审视,无论如何都给人一种似乎别有用心的感觉。就像春秋时期的易牙,他杀了自己儿子给齐桓公做菜,无疑就是此类典型的奸臣啊。
在汉武帝步入晚年之际,巫蛊之祸的发生致使他对身边之人的信任愈发缺失。这般情形下,那些平日里与汉武帝距离较近,且行事格外小心谨慎的大臣,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汉武帝最为信赖之人。像霍光以及金日磾,便属于这类深得汉武帝信任的大臣。
巫蛊之祸发生期间,大臣金日磾始终默默站在汉武帝身旁,未曾言语。而他往昔所表现出的忠诚,早已令汉武帝对其全然信任。待巫蛊之祸处理完毕后,曾有一位陷害太子的大臣,企图寻机刺杀汉武帝,只为逃避可能来自汉武帝的报复。
在至关重要的时刻,异样再度被金日磾敏锐察觉。当那名刺客就要对汉武帝痛下杀手之际,金日磾猛地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刺客,凭借此举,汉武帝才幸运地躲过了这场刺杀危机。经此一事,汉武帝愈发深切地感受到,金日磾着实是一位值得充分信赖之人。
于是,没过多久,汉武帝病情愈发沉重之际,便着手安排起自己的身后事宜来。彼时汉武帝已然决定,要立幼子刘弗陵为继承人。然而刘弗陵年纪实在太小,处理政务谈何容易。要是让刘家亲属或是刘弗陵母亲一方的人来辅政,汉武帝又唯恐刘弗陵的皇位会被他人篡夺。
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汉武帝急需找出若干绝对能让他信任之人,以便辅佐刘弗陵登上皇位。毕竟此前发生了诸多状况,使得汉武帝如今可信赖的人寥寥无几,也唯有身边那为数不多的几位大臣,还能获得他的信任了。
于是,汉武帝最终选定了金日磾、霍光、桑弘羊与上官桀这四人,命他们携手共同辅佐年幼的皇帝。待这些事宜安排妥当,仅仅过了没几日,汉武帝便因病离世了。自此之后,历史的进程也随之迈入了汉昭帝所处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开启,是由四位辅政大臣共同完成的,他们携手合作,将最高权力牢牢掌握在了手中。从此,一个新的时代便在他们掌控最高权力的情况下拉开了帷幕。
汉武帝离世后,金日磾作为辅政大臣,已然站在了人生的至高处。倘若金日磾当真是个奸臣,且真能隐忍数十载,一心想着找汉朝复仇,那当下这个时机,无疑是其绝佳的机会。
倘若他能将其余三位辅政大臣铲除,那便能独自掌控朝政大权了。如此一来,身为匈奴人的他,便能够摇身一变,成为汉朝拥有最高权力、执掌大权的人。
金日磾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问题仿佛很快就要有答案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汉武帝离世还不到一年,彼时四大辅政大臣间的权力平衡尚未被打破,可金日磾却骤然患上一场急病。紧接着,他便与世长辞了。
公元前86年,恰是刘弗陵正式登上皇位的首个年头,金日磾便与世长辞了,当时他仅仅只有四十九岁。
金日磾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便是如此。
仅从史书记载以及金日磾一生所行之事而言,能明确他着实是位忠臣。早年他身为匈奴王子,然而因汉匈战争,家族衰败,他沦为汉朝马夫。之后获汉武帝提拔,便对汉武帝忠心不二,甘愿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汉武帝。
并且,直至生命终结,金日磾始终未曾有过任何不轨之行。自始至终,其对汉朝可谓是忠心耿耿,对汉武帝亦是一片赤诚。从匈奴人的文化视角来考量的话,他这般情形,其实也是颇为合乎情理的。
然而问题在于,站在中原文化的视角去考量,金日磾的诸多行为着实令人感觉颇为诡异。就像他明明与汉朝存在着国仇家恨,可对汉武帝却表现出了极度的忠诚。再如,为了效忠于汉武帝,他竟然直接将自己的儿子给杀害了。
在历史记载当中,除了金日磾一人外,其余那些有着类似某种行为的人,绝大多数都被视作奸臣。可以说,在过往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像金日磾这般情况之外的类似者,往往都脱不了奸臣的名号。
总而言之,金日磾在历史上着实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不过就其一生所历经的种种事宜来看,他对汉武帝那可真的是极为忠诚,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且不论他内心究竟作何想法,仅就其行为表现而言,他着实堪称一位忠臣呐。恰恰是由于他这份极度的忠诚,在汉武帝弥留之际,才会委以他这样一位匈奴王子重任,使其担当起汉朝辅政大臣的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