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晚年反思: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部队为何接连受挫?

近代史江湖论 2023-11-01 11:17:00

1946解放战争开打后,在关内的中原、华东、华北、西北4大战场中,蒋介石将大量的兵力投放向中原、华东和西北。

相较而言,华北的敌人兵力是比较少的,只有第2战区(山西)的阎锡山的部队、第11战区(河北)的孙连仲部队和12战区(绥远、察哈尔)的傅作义部队。这些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兵力、武器、素质都不如其它战区的国军部队。

正因如此,蒋介石在向解放区发起全面攻势的时候,却让华北的部队暂取守势,以等待其它战场获得胜利后,华北再开展攻势。

兵法说: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中央的决策的是,解放军在西北、中原、华东都采取战略防御,而在华北则采取战略进攻。

当时,中央赋予华北部队的任务是比较重的,希望他们以夺取“三路四城”为核心目标,将华北各根据地打成一片。所谓“三路”,指的是正太路、同蒲路和平汉路的一段;所谓“四城”指的是河北的保定和石门(石家庄),以及山西的大同和太原。

如果“三路四城”的目标完成,我军在华北将形成战略优势,北平和天津将陷入孤立和被包围的态势。加上我军在东北逐渐形成的优势,我军在黄河以北便可成为绝对的主宰力量。

为了完成这个宏大而艰巨的任务,中央下令由晋察冀军区聂荣臻部和晋绥军区贺龙部联合作战。

聂荣臻、贺龙等人经过商议认为:以我军在华北的兵力,并不足以同时出击“三路四城”,而且分兵出击也不符合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中的“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 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一条。

敌人的弱点在于,他们在此地有阎锡山、孙连仲、傅作义三支各自为战的部队,而他们一贯有保存实力,不肯协同作战的习惯,与其同时出击,不如先把进攻的矛头对准这三个战区的结合部——大同。拿下大同后,便可打通晋察冀和晋绥的联系,然后再向平汉路和正太路进攻,得手后再向南进攻。

这个作战计划上报后,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大同位于山西最北部,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必经重镇,当时阎锡山委派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楚溪春坐镇此地,指挥3个师计2万多人防守大同。

晋察冀和晋绥军区共出动了9个旅攻打大同,其中4个旅负责攻城,5个旅负责打援,也就是说,攻城的部队只有2万不到,比大同的守军还要少,实际上没有形成优势兵力。

十大军事原则指出:“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待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

攻打大同的条件真的成熟了吗?解放军不仅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作战的准备时间也比较短,武器尤其是攻坚火力不足,又是晋绥和晋察冀两军联合作战,在协同方面难以做到如臂使指……这些,都为攻打大同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经过20天的苦战,我军成功扫清了外围,打到了大同城下。此时楚溪春急忙向阎锡山呼救,阎锡山则因为在上党战役中吃了大亏(损失10个师,相当于其兵力的一半),又要防守太原,无力向大同施加援手,最后,阎锡山不得不请求蒋介石帮助。

蒋介石的大军都在其它战场,无力向大同派兵,为了让傅作义救援大同,他决定将大同划归傅作义的第12战区。傅作义突然得到这个大好处,于是迅速出兵,向集宁一带前进。

敌人来增援是我们事先就想到的,不然打大同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留5个旅打援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原本判断敌人的援军会从东边孙连仲的11战区来,但结果却是从西边傅作义的12战区来的。

傅作义来势凶猛,我打援部队一时间难以完成集结,前线指挥部于是决定暂时停止对大同的进攻,撤下一部分部队和已经集结的援军,共7个旅4万人,先回头打傅作义。

我军赶到集宁附近后,由于占据人数优势,傅军很快陷入不利。傅作义紧急调派他的王牌部队35军(后在新保安战役中被全歼)跟进增援,前线指挥部临时决定转移兵力先打35军,结果因为兵力分散,不仅未能对35军造成有效打击,连之前陷入劣势的集宁之敌也趁着这段时间站稳了脚跟。

此时,如果再打下去,我军就会陷入35军和集宁之敌的夹击之中,前线指挥部于是下令从集宁撤退。

从集宁撤退后,傅作义大军便可长驱赶到大同,此时再打大同也变得不可能了,于是前线指挥部再下令从大同撤围。

罗瑞卿大将后来曾说:“大同战役,实际上是一次败仗……起了战略性的影响……主要的影响是晋察冀地区在大半年时间内,在对敌作战中,都处于被动地位。”(《罗瑞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版,182页)

战场上的态势总是此消彼长的,我军未能打下大同,国军进攻的势头于是便起来了。很快,国军便对晋察冀军区的驻地张家口发起了进攻。

蒋介石采用“东西对进”战术,命李文和傅作义对张家口展开夹击,期间,东线的李文部队遭到我晋察冀2个纵队顽强阻击,迟迟不能前进,蒋介石为此大怒,一度想放弃进攻张家口的计划。

就在东线激战正酣之际,西线的傅作义却按兵不动,蒋介石于是故技重施,将张家口再次划入12战区,以促使傅作义从西线猛攻。蒋的计划再次得手,傅作义果然出兵了。

对于傅作义的到来,经过大同集宁战役,我军已经有了准备。但傅作义却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明面上大张旗鼓地沿着平绥铁路前进,实际上则以大军绕道长城外,直扑张家口。

我军对傅作义的防守主要在西边,但傅作义却以骑兵打头,从北边一路南下奔袭而来。我军在北边并无牢固防线,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家口只得弃守。

大同战役和张家口战役均已失利告终,这预告了解放战争注定了不会一帆风顺。

聂荣臻元帅晚年在回忆录中回顾这段往事时,总结了两条教训:

远则因为“和平幻想,备战不足,和的工作做得太多了,北站工作太少了,复原过多直接影响到战争,练兵工作我们没有抓紧。”

近则因为“主要是在军事指导上,初战没有打好,因为当时有轻敌思想,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思想,在战役指导和战术指挥上均存在问题。”

毛主席说:一次战役,“不应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无论是未能攻下大同于是主动撤围,还是主动弃守张家口,晋察冀部队都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牵挂,始终还是保持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也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

大同和张家口战役后,国军妄图继续向南进攻,进入我晋察冀根据地,但是,他们对易县发起的4次进攻都未能得手,攻势不得不暂停。由此可见,晋察冀部队还是保持着较为强悍的战斗力。

47年5月,晋察冀部队重组野战军,由杨得志担任司令员,罗瑞卿担任政委,并接连获得正太、清沧、保北战役的伟大胜利。晋察冀部队经过初期的挫折后,很快完成了调整,并迅速在华北地区占据了优势地位。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14 阅读:4614

近代史江湖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