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广东一位94岁的母亲,收到了一本名为《文汇月刊》的刊物。仔细翻看里面的文章后,她含着眼泪告诉儿女:“你们的三哥有消息了!他的事情,你们要谅解,要谅解!”
老人口中的“三哥”名叫黄旭华,截至被母亲发现他的“行踪”,他已和家人分开了29年之久。这么多年,他干什么去了?
1.黄旭华1926年出生于广东海丰的一个普通的乡医之家,受家庭氛围影响,他从小就立下志愿:将来要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但是,时逢乱世,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人们想保全生命都难,哪里还有什么安心读书的机会呢?
从1940年起,14岁的黄旭华不得不背起行囊,远离家乡,为了求学四处辗转。1941年初,黄旭华考入省立桂林中学,开始了新的读书生涯。
1944年6月,日军逼近桂林,黄旭华不得不匆匆结束高中学习,前往重庆避难。临行前,黄旭华气愤地询问老师:“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疯狂,想来就来,想轰炸就轰炸,想屠 杀就屠 杀呢?”
老师沉痛地说:“因为我们的国家的军事实力太弱了!”黄旭华咬着牙恨恨地说:“我不学医了,我要学科学,让我们国家再也不受别国欺负!”
来到重庆后,黄旭华继续刻苦学习。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和造船系同时录取。考虑到自己是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最终选择进入造船专业就读。
毕业后,黄旭华担任起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的技术员、工程师。由于工作的保密性和特殊性,他很少有机会回家。
1957年出差广东时,黄旭华回到了久违的故乡,母亲曾慎其开心不已,握着他的手不停地说:“你小时候到处打仗,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方便了,有空你就常回来看看。”
黄旭华连连答应,谁知下一次和母亲见面,竟然是30年之后。
2.1958年8月,因为优秀的专业能力,黄旭华被上级秘密从上海召至北京。到了北京之后,黄旭华得到一个重磅消息:他接下来要参与的项目,竟然是新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对于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肩负着保护核武和实现二次核打击的重要任务,重要程度堪比两弹一星。有了核潜艇,敌人将不敢向你发动核战争,除非敌人愿意和你同归于尽。
而这项高度机密的科研任务,有着极度严格的保密要求。
领导找黄旭华谈话:“参与这项研发工作后,你一辈子都只能在这个领域工作,一辈子只能当无名英雄,评了劳模也不能发照片,犯了错误只能留在这里扫厕所。
从此,你再也不是谁谁的儿子、丈夫、父亲,唯一的身份,就是一名默默无闻的研发人员。你能做到吗?”
想到母亲让自己常回家看看的嘱托,黄旭华心痛和愧疚不已。但想到国之重任,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说:“有什么不能的?为了国家,隐姓埋名算什么!”
接下来,黄旭华没有和家人郑重告别,也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将离开多久,他就像从人间蒸发一样,从此消失在了家人朋友的世界中。
这一分别,就是30年。其间,黄旭华的父亲、二哥先后去世,黄旭华都没有赶回家奔丧。家人唯一能知道的,就是黄旭华尚在人世,可是他在哪儿,在做什么,统统一无所知。
黄旭华的兄弟姐妹很难不对此产生抱怨情绪,最生气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痛骂三哥是一个“不孝子孙”。只有黄旭华的母亲,无论心中有多少不解,多少疑问,始终不相信自己的三儿子是不孝的。
但是母亲也想不到,此刻她的三儿子,正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挑战。
3.黄旭华的工作有多不容易呢?且不说工作组驻扎在无人的荒岛上,远离人烟,只能过着极其艰难,缺吃少穿的生活。最大的问题,在于技术盲区。
当时的中国,没有人懂得核潜艇是什么,身为技术骨干的黄旭华,之前也只接触过苏联的常规潜艇。
为了尽快找到工作脉络,黄旭华不得不使用了一个“笨办法”:从国外浩如烟海的报章杂志中,搜索核潜艇的信息,然后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来。
经历了千辛万苦,经过了一次次地打破、创造,再推翻,再创造,核潜艇的轮廓和图纸终于画出来了!但图纸准不准确,能否实际应用,谁也说不清楚。
正当研发小组不知所措的时候,一对外交官夫妇从美国买回了两个“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他将这两个核潜艇儿童玩具打开、拆解,和自己画出的图纸仔仔细细地对照、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令他欣喜无比,玩具里面那些复杂的设备,居然和他们构思的图纸一模一样。黄旭华意识到,再尖端的科学技术,也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出来的,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神秘。
这一发现,带给黄旭华和同事们无穷的信心。
完成图纸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繁琐的计算工作。当时我国还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什么先进的计算工具,大家唯一可以使用的工具,就是使用我们的“老朋友”:算盘。
用算盘来计算研制核潜艇所需要的天文数字一般的数据,这个工作量有多大,想想就足以头大了。
但黄旭华的团队却没有一个人喊累叫屈,他们分成两三组,分别拿着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各项数据,如果有任何一组数据的结果不一样,那就必须要从头再算,一直到所有组的数据完全一致才行。
除了算盘,他们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核潜艇发射导弹,需要从水下把导弹发出去,这时水的压力、浮力以及发射的动力,都会影响潜艇的稳定性,所以船的重心是否准确,至关重要。
为了精确测算各项数据,黄旭华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给所有进艇的设备一一过秤并记录。就连管道、电缆、边角余料这些东西,也要准确过秤,登记在册。
靠着磅秤这个“土工具”,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各项数据,竟然和设计值完全吻合,让人叹为观止。
十几年间,依靠夜以继日地钻研、实践和验证,黄旭华团队不断取得技术上的新突破、新进展。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正式下水,并于4年后的建军节交付海军使用。至此,我国终于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团队继续努力,1981年,我国第一艘导 弹核潜艇下水试航成功。1988年,中国核潜艇完成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至此,中国核潜艇终于走完它研制的全过程。
这是让世界为之震撼的中国奇迹!
4.作为科学家,作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作为儿子,他却是“不称职”的。在黄旭华“消失”的这些年里,他的母亲和其他家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牵挂着他。
1987年,黄旭华的母亲曾慎其老人94岁了。一天,老人家收到了一本名为《文汇月刊》的刊物,她一篇一篇地仔细翻看,终于在《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这篇报告文学中,发现了重要信息。
这篇报告文学主要讲述的是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文中从始至终没有写设计师的名字,只提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这几个字。
母亲恍然大悟,原来30年不见踪迹,被家人指责为“不孝子”的三儿子,是为国家干大事去了!
母亲激动得老泪纵横,连忙召集儿女们来到自己身边,认真而严肃地说:“你们三哥有消息了!他的事情,你们要谅解,要谅解!”
解!”
1988年,62岁的黄旭华在完成极其危险的新型号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后,终于获得休假,得以回老家探视95岁高龄的母亲。
分别30年的母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不已,这一天,他们等了太久,太久。
安顿好母亲,黄旭华含着眼泪来到父亲的坟头,他扑通一声跪下来:“儿子不孝,没为您养老送终,30年都没回来看望过您!”
虽然深感抱歉和遗憾,但黄旭华心里明白,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像母亲一样,理解他的选择,支持他的工作!
如果再给他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和之前一模一样的选择。就像他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我很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
5.身份公开后,黄旭华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2019年9月17日,黄旭华被授予我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这些荣誉的背后,凝聚着黄旭华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和持之不懈的努力。
如今,黄旭华院士已经接近百岁,但他依然忙着伏案工作、忙着传道授业解惑。
如今,我国已拥有了多款先进核潜艇,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核潜艇国家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黄旭华等一代又一代核潜艇专家不畏艰险、不断探索的艰苦努力。
致敬黄旭华!致敬每一位为了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英雄,以及支持他们工作的家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