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对我的书法创作的影响

四海易文字 2025-01-07 02:37:51

可以说一次次创作上的不如意也促使我重新解读褚遂良的这部经典之作。

首先,初期我经历了一个误区。我只看到褚体清秀纤瘦的表面现象。在进行创作时,我常把有些横画、撇画写得过于纤细,以求那种清淡、秀雅之感。后来我感悟到那些笔画根本是毫无精神与生命力可言的。褚书看似柔软,其实坚刚;貌似细瘦,其实丰腴。

清丽刚劲,劲秀饱满。后来,我在创作中,逐渐感到自己的作品与原帖相较,用笔很不精到。看其帖再纤细的一笔也有起笔、收笔,也有行笔中速度快慢的掌握,再粗壮的一笔也有筋骨在里面,也讲究起笔与回锋的交代,而绝非仅仅是徒有字形上的相似,而无笔法上的追求。年近六十的褚遂良从早年的稚拙方正脱化而出,然后进入用笔之美的深层,在表现他的华美笔意的同时,又恰当地渗入隶书笔意,以表现出“瘦硬通神”的审美趣味,这是褚遂良在楷书中最为突出的贡献。

宋人董逌《广川书跋》中敏锐地指出这一点:“······疏瘦劲练,又似西汉,往往不减铜筩等书,故非后世所能及也。昔逸少所受书法,有谓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河南(指褚遂良)岂所谓瘦硬通神者邪?”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虽是楷书的字形,却蕴涵有行书的流动与婀娜。有些楷书的笔画不连贯,但运笔中气息不断,从纸上的笔画到空中的笔势,再从空中的笔势到纸上的笔画,书写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过程。空中的笔势是纸面上两笔画之间的过渡,作品中点画的呼应连贯、造型的生动活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还有个别字的笔画直接取自行楷,显现出笔法的娴熟老成,可谓“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总之,其用笔既有行楷笔意,又有隶法余韵,清润挺劲,提顿自然,充分体现了“褚体”仰俯有情,意生法中的艺术风格,我在创作时,时常心存其象,规规模似,不敢轻越雷池。

其次,我在创作中又深切感受到了褚体丰富的变化。其用笔处处凝练精到,线条丰润饱满且刚柔相济,极富韵律感;我时常在猜想这位书法大师是如何将手中的毛笔挥洒得如此得心应手的呢?那出神入化的线条美,正验证了米芾的评价“若战。马自在驾驭”的那样,把笔的机能发挥到了极限,的确开辟了前人所未到的境界,开创了楷书新河。

在运笔上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例如其点画第一要细挺遒劲,运笔必须有一定速度,干脆利索,起笔和收笔不能拖泥带水,中段行笔不能太慢,否则就出不了精神。褚书点画形态各异,富有力量与节奏 感。

流动笔致中的行书笔意,一气呵成,让我的眼前浮现出溪流涓涓的画面,听到其潺潺的声响,如铜铃在耳畔回荡。其点画丰富多彩,结体生动多姿,是楷书的字形,却还有隶书的意韵,行书的流动与婀娜,处处显现出褚体的媚趣与强烈的节奏感!

如何把临习中感悟到的变化体现在我的书法创作中,这还需要我更加耐心的揣摩。几番在创作中的跌跌撞撞之后,我对该帖的感悟也日益加深。我越发觉得,我不仅在被他的字体吸引,更被其中蕴藏的人生哲理所感动。从高古的隶书笔意中教诲了我不要轻浮,要学着沉着。正如清梁巘在《评书帖》中云:“轻浮少沉着,故昔人有浮薄后学之议”,可谓公论。从褚书的外表华美,内里却不乏风骨告诉我徒有其表,却未有其志者如同行尸走肉,我们要争做表里兼有的真正人才,将所有心得收获都尽其所能地体现在我的书法创作中。

0 阅读:1
四海易文字

四海易文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