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最后的名将——越国公张世杰篇

唐宋元明清 2021-11-19 09:06:06

中国历史自秦朝大统一以来,分分合合两千余年,各路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层出不穷,尤其是每一个王朝的上升期,从不缺乏丰功伟绩。而到了王朝末期时,暮气沉沉,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但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一批人,以一己之力担负起整个国家的期望,成为了“救火队长”。

他们或许救不了他所在的国家,今人也往往会批判他们的“愚忠”精神,但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哪怕他们最后失败了,但他们也在历史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精神也值得尊敬,而不是大肆批评甚至唾骂。

......

崖山殉国——大宋越国公张世杰

南宋末年,蒙古在灭金以后大举南侵,在蒙古人强大的军力威压之下,宋朝涌现出一大批抗元名将,在前线书写着血与荣耀,捍卫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张世杰出生在金国,年轻时跟着蒙古名将张柔驻守在杞州,后来南逃归宋,在名将吕文德军中担任小校,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异常英勇,屡立战功,历任知高邮军、安东州。

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遣蒙古铁骑大举进攻荆襄地区,南宋军民誓死抵抗到底。蒙古军在襄阳城外修筑鹿门堡,企图彻底困死襄阳城内的南宋守军,因为南宋守军兵力不足,吕文德只好向南宋朝廷请求援兵,于是朝廷派遣张世杰和夏贵去增援吕文德。

可惜还没到达,吕文焕带着襄阳投降蒙古军了,于是张世杰率领五千人驻守鄂州,充分利用城池的特点打造防御工事用来抵挡蒙古军,使蒙古军不能前进,蒙古军派人招降他,张世杰不顺从。由于孤军奋战,粮草兵马得不到补充,周围又纷纷陷落,张世杰被迫率领残部退走。

公元1273年,蒙古军经过六年的对荆襄要地的进攻之战,完全夺取了荆襄地区,南宋最关键的军事战略要地被攻取,紧接着,蒙古兵顺着长江而下,沿江城镇纷纷望风而降,蒙古军势不可挡。

此时,蒙古军正在不断向南宋首都临安前进,尽管朝廷已经下达了勤王诏令命令各地部队火速救援,但是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领兵前来。他派遣将领四处出击,收复多处失地,军势颇为振奋。可惜在与阿术的决战中因为缺少援军而失败,在退守独松关后请求宗室快速转移到海上避难,他好与文天祥与强大的蒙古军决一死战。可惜当时的丞相陈宜中打算求和,没有听从张世杰的主张,临安被攻下,张世杰只好率残部南下。

公元1276年4月,张世杰率兵进入福州,蒙古军紧随而来,张世杰侍奉益王入海上避难,而他自己率兵继续抵挡蒙古兵,互有胜负,公元1278年,卫王赵昺被拥立为皇帝,张世杰继续统兵为南宋这个仅存的小朝廷而战斗,他拒不投降蒙古,蒙古兵猛攻雷州,但都被张世杰给阻挡住了,张世杰带领皇帝转移到了崖山,南宋朝廷继续从琼州地区运送粮食供应前线。

公元1279年,蒙古将领张弘范率兵到达了崖山,张世杰率领最后的宋军与之决战,将一千多艘大船连结起来做成水寨,以为死守之计,人人都感到形势危险。张弘范派人前去招降张世杰,他说:"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于是张世杰率兵每天都与蒙古军大战,蒙古军对宋军步步紧逼,张世杰割断系着战船的绳索向海上撤退,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位,再图后举,不料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在后也赴海自杀,不久,海上的大飓风袭来,将士们劝他赶紧靠岸,部下们都纷纷驾驶战船靠岸登陆,张世杰一个人留在一个大楼船上而不愿意靠岸,他对手下们说:“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于是溺亡殉国,南宋也最终灭亡。

张世杰为行将覆灭的南宋王朝战斗至死,拥有着儒家中忠君爱国的传统思想,并矢志不渝的实践到死,他的指挥固然有不少问题,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已经实现了他们能取得的最好的结果——保全民族尊严,浩气长存。张世杰不愧为民族英雄!

其后德祐国亡时能战之将,尤推张世杰。

2 阅读:100
评论列表
  • 2021-11-20 09:12

    张世杰对劝降的张弘范元使者始终以礼相待,唯一的恳求是留下广东一路留给赵氏,听到的宋军将士都哭了,但张弘范始终没有答应

唐宋元明清

简介:一位历史/影视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