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重磅出台。
其中"允许农户合法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政策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项被称作"沉睡资产唤醒计划"的改革,正在打开乡村振兴的财富密码。
农村人又多了一项合法合规的收入!

一、宅基地改革的"三重突破"
此次政策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次明确宅基地使用权可资本化运作,农户可将闲置住房转化为持续收益资产;创新提出"入股合作"模式,让农民以资产参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同步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浙江德清已有农户将老宅改造为精品民宿,年租金收入达8万元,印证了政策的含金量。
二、县域经济激活"一池春水"
改革背后是系统性布局: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县域梯度转移,河南鄢陵借助政策东风,承接沿海花木加工产业,带动2.3万农民就地转型为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跨区域就业服务"双轮驱动,四川泸州建立的"建筑工匠"培训体系,让农民工日薪提高60%。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33个试点地区已产生980亿元交易额,这些都在重构县域经济生态。
三、民生保障筑牢"改革底盘"
政策组合拳的智慧在于同步完善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动态调整机制破解"看病返贫"难题,江苏昆山试点大病补充保险后,农民医疗自付比例降至18%;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常态化调整机制,山东已连续三年每年上调8%;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确保改革红利的普惠性。
四、城乡融合孕育"新财富观"
这场改革正在重塑农村财富逻辑:
北京郊区农户将宅基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文旅公司,既享受分红又参与运营;广州黄埔试点"宅基地+科创园区"模式,农民年增收超10万元。
专家测算,全国2.7亿亩农村宅基地若有效盘活,可释放百万亿级资产价值。
随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深化,未来可能出现"宅基地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形态。
但需警惕资本无序扩张,各地正在建立宅基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这场始于土地制度的变革,终将重构中国城乡发展格局,让亿万农民真正成为市场化改革的主体参与者、成果共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