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文化和历史的传承,皇帝不仅会主持修史,如逢国力强盛的盛世还会编撰大型丛书,把当时可以收集到的所有文献书籍全部汇总到一起。
从我国历史上的历次大型修书事件来看,明代永乐朝的《永乐大典》与清代乾隆朝的《四库全书》当为代表。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导致了《永乐大典》在后世失去踪迹,这成为了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大损失。
那如果《永乐大典》此时被找到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永乐大典》究竟有多么伟大
01、《永乐大典》的地位
《永乐大典》在世界史上都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这是因为它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百科式的重要文献。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国人对《永乐大典》的评价如此之高,这几乎也是世界公认的。
《永乐大典》毫无疑问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个巨大精神财富。
——毕竟《永乐大典》的编撰规模已经超过了此前所有的编撰类书籍,根据史料记载,其中包罗了自14世纪以前中国本土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各种文献资料,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编撰完成后共计22937卷,目录就有60卷,分成了11095册,全书总字数达3.7亿。
《永乐大典》的出现比法国人狄德罗编撰的百科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还要早3个世纪,这意味着《永乐大典》已经不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可能大家对于《永乐大典》中的这些数字不是很敏感,我们可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永乐大典》居然是前代《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的五六倍,就算是后来清代著名的《四库全书》也只有3000多种类的书籍收录其中,远不是《永乐大典》的“对手”。
可见其“内涵”。
02、《永乐大典》的现状
既然《永乐大典》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它从编成、保存到散佚和后世收集的每一步都必将充满传奇色彩和戏剧性,也被后世津津乐道。
其实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编撰大型典籍的想法,但并没有成行。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开始下旨由大学生解缙等主持编撰,要求但凡是天下经史子集等百家著作,都必须编撰到一起,在编书的过程中要不惧任何的困难。
第一次编撰时共有147人参与,可永乐帝非常不满意,第二年又让解缙等大臣召集官员、学者、天下学子士人共2169人参与编撰,历经两年后这套庞大的书籍终于面世,是为《永乐大典》。
当时编撰的《永乐大典》只有一部,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刻本源自明代嘉靖年间。
为了防止古籍散佚抄写了一份,原本储存在文渊阁,副本存在皇史宬内。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的时候只有8000册,当时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刻本最终没能完成。
后来正本完全不见,副本只有400余册,猜测大概率是朝代的更迭和偷盗、抢掠以及焚烧所致。
《永乐大典》重现于世的影响力
01、足以改变历史
从清代开始一直到目前为止,关于《永乐大典》的收集工作始终在进行着,加入一日这部大典可以重现人间,那么必定是无价之宝,价值根本无法估量。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如此庞大的古籍文献被发现,会改写很多我们目前已知的历史。
举个例子,《永乐大典》中有很多插图集,简直堪称是标本书。
当年纪晓岚在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就找到了宋代兵器“神臂弓”的插图,证实了这是一种使用扳机射程超过300步的强穿甲兵器,但之前在元世祖的时候已经失传,因此重新让世人了解了这种兵器和这段历史。
由小见大,《永乐大典》一旦重现,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判断将会影响巨大。
02、增加中华文化的底蕴
《永乐大典》中保存着14世纪之前的大量文献,清代的时候还对残留的版本进行了校刊。
根据清代史料记载,当时在乾隆朝就整理出来了经部书籍66种,史部书籍41种,子部书籍103种,集部书籍175种,合计385种公4946卷。
其中包括西晋的《春秋释例》、《元和姓纂》,北宋的《旧五代史》,南宋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苏沈良方》等重要文献都是在残卷中得到并流传至今的。
要知道这还仅仅只是为数不多的残卷,并非完整版的《永乐大典》。
这些事情都可以很好地说明《永乐大典》的价值。
一旦真正完全版的《永乐大典》被找到,那么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化典籍都将如数浮出水面,揭开诸多蒙在历史进程中的神秘面纱,最大程度地还原我国古代史,增加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