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峰武功出神入化,他能和天山童姥过几招?专家:乔峰取胜很难

念由心生 2022-09-20 13:48:47

在《天龙八部》中乔峰的武功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在众多的高手中他的武功不同于虚竹、段誉等人,完全是实打实的苦练而来,其深度和广度在整部书中都难有匹敌者。

虽然慕容复在名声上和乔峰不相上下,但武功却相去甚远。乔峰不仅内外兼修而且身份极好,降龙十八掌和擒龙功更是一绝。

另外,天山童姥作为“逍遥三老”中最厉害的一位,堪称武学奇才,除了小无相功之外还兼有逍遥派所有绝技,是《天龙八部》中武功最高的女性。

那么乔峰和天山童姥如果交手,胜负几何呢?

一、天山童姥的优势

01、内力雄厚

在《天龙八部》中,天山童姥是个大BOSS般的存在,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逍遥派至高绝技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

可能有很多朋友说乔峰等人学的武功也不差,的确如此,但大家不要忘记学习逍遥派的这门绝技有个先决条件:必须要有极其雄厚的内力来支撑。

当时学习这门绝学的时候天山童姥还只是个6岁的孩童,自然不可能拥有什么强大的内力,所以解释只能有一种,那就是她的内力全部依赖于师傅逍遥子的直接输送。

小时候的天山童姥在武学上的造诣就如此高,还有了师傅的“特殊照顾”,这个起点之高不要说其他的武林中人了,就算是同为“逍遥三老”中的无崖子和李秋水也是望而却步的。

在《天龙八部》中,天山童姥已经有96岁的高龄了,几十年的苦修与磨炼,此时她体内的内力之雄厚简直令人无法想象。

上文中提到,乔峰的武功虽然精妙强大,但其一部分武功来自少林寺的高僧玄苦,还有一部分源自丐帮帮主汪剑通,修炼之路也都是完全依靠自己,所以即便乔峰天赋绝佳,但从内力上来看也完全不能和天山童姥相比。

02、实战经验够足

天山童姥从小拜入逍遥派也就算踏入了江湖,到九十多岁完全就是江湖中的“老前辈”了,就算是少林寺中德高望重的僧人在她眼里也不过是个“小和尚”。

单纯就武功来说,如果乔峰和天山童姥对决,只是内力还不行必须要看实际的战斗经验,这就是无崖子当时告诉虚竹在武学上他很难到达一定高度的主要原因——因为虚竹这个人的性格过于软弱仁慈,还缺少相关的实战经验,以至于后来竟然被天山童姥和李秋水戏耍到团团转。

天山童姥在江湖上混迹近一个世纪之久,说是快要成精了也不为过。加之她本人的性格偏执,手段凶狠果断,这些都是天然的优势。

虽说乔峰在性格上也很刚毅决绝,但问题在于他时常会一根筋地思考问题,也就是认死理,什么违反道义,没有原则的事情都不去做,这和天山童姥对上是明显要吃亏的。

二、逍遥派的武功不一般

01、自带强大属性

在《天龙八部》的原著小说中“逍遥三老”基本上都掌握了完整的北冥神功,而段誉会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练成功之后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能够吸收大量的内力从而达到兼容天下武学的功效,在这种条件下施展出的武学威力将会加倍提升,而防御敌人招式的时候甚至可以反震对方。

说得直白一些,也就是我打别人的时候伤害加倍,而你打我的时候就能够反弹回去。

不过天山童姥并不会用这一绝学去吸收他人的内力,毕竟她也不需要。

北冥神功在她手中通常都是按照逆行的方法来催生制作成“生死符”。不过这不代表她不会这种强大的技能,要知道北冥神功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修炼之人的内力越强,发挥出的吸力也就越强。

天山童姥当时还没有把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修炼好又遭到了李秋水的攻击,才不小心把内力给了虚竹。

02、令人头疼的武功不止一种

除了北冥神功非常难缠之外,天山童姥还有一种武功会让乔峰感觉到头疼,这就是她的绝技“天山折梅手”——这种武功虽然只有简单的6招,但却是逍遥派武学精华的总结和融合,极为精妙。

天山折梅手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天下武学的任何一个招式很好地融入到6路折梅手中,当时天山童姥就告诉虚竹,这种武功你永远也学不全,而且在武林里的见识越多,发挥出折梅手的威力也就越大越强。

说实话虚竹练的折梅手确实太一般了,但也依靠这一武学成功击败了鸠摩智。

鸠摩智的武功虽然比不了乔峰,但作为一代宗师理应不会和乔峰差距太大,所以乔峰真的想简单取胜天山童姥,难度确实是很大的。

当然了,在全书中乔峰和天山童姥也没有过什么深的交集,但是从两人的特点和实际能力来看,结果应该能够窥知一二。

如今金庸先生已经离去,《天龙八部》也已经成书几十年,一切的事情都有了结局,剩下的就只能靠我们大家的想象和猜测了。

0 阅读:246

评论列表

评论督查

评论督查

4
2022-09-23 14:20

济公十八罗汉掌搭配佛门内功虽然威力无穷,但原著说天山童姥杀人不用第二招,童姥一招应该秒不了萧峰!

zero

zero

3
2022-10-18 23:42

乔峰是越战越勇,实现难说,毕竟乔峰能把扫地僧打吐血的,乔峰的战力看愤怒值的

小孩在

小孩在

1
2022-09-22 20:43

乔峰打不过

念由心生

念由心生

念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