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留言问,格律诗词中的“律”是是什么东西?其实律好理解,反而格要思辨。
诗词格律中的"格"与"律"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核心规范,二者共同构成了诗词的声韵美学体系。
诗词格律的概念在唐朝出现,当时“格”指的是格调、意境、风调,“律”指的是押韵、平仄、对仗等。例如,中唐时期的《文镜秘府论》中提到:“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在格律诗初创时期时,有关“格”和“律”的具体含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3f17dc39eb4a4861c82d227eeda49b2.jpg)
按这种定义,“律”有实指实相,而“格”却是只有虚相,想想,你能画出格调、风调、意境吗?
于是,后世诗词格律中的“格”和“律”分别指的是格式和音律。“格”由格调降级堕落成为了格式,由虚相变成了实相。
“格”在诗词格律中降级成格式后,即指对诗词中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规定。这样是不是好理解和触摸了?
依此定义,格式的完美并不代表诗的格调高,要说诗词的“格”高,却是说诗词的意境美和格调高。
“律”则是指音律,即诗歌中字的音调、节奏与韵脚的组合规律。具象化为诗词的音律规范:要求平仄与押韵的配合。平仄表现节奏,押韵实现韵律。
音律的严格遵守可以使诗歌听起来和谐悦耳,增强表现力。但格律诗这种平仄组合只是约定俗成的最易和谐、最易把握、最受欢迎的设定规律,并非说除此之外的平仄组合就没有节奏音律美了,就不是格律了。所以我说“乱平仄也有音律美,意在诗先。“
古诗词格律在现代创作中的应用
在现代诗词创作中,格律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虽然现代诗歌的形式更加自由,但遵循传统的格律要求,诗歌会有更强的音乐性和美感表现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a79551f44d67a73b04440bfb263a92.jpg)
高度浓缩、底层逻辑、易于记忆。
**格**(形式结构)
1. 体式框架:固定体裁的形制要求
- 绝句:四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
- 律诗: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
- 排律:十句以上
2. 对仗法则:律诗核心要求
- 颔联(第三四句)、颈联(第五六句)须工整对仗
- 词性相对(名对名/动对动)
-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3. 章法布局:起承转合的叙事逻辑
- 首联破题→颔联承接→颈联转折→尾联收束
**律**(声韵规则)
1. 平仄体系
- 四声二元化:平(阴平阳平)vs 仄(上/去/入)
- 交替规律:句内"二四六分明"的平仄交替
- 粘对规则:联间平仄相粘(二三句/四五句平仄同)
2. 押韵规范
- 平声韵脚:律诗绝句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不得换韵(排律可例外)
- 韵部限定:须依《平水韵》等韵书
3. 节奏定型
- 五言"二三"断句
- 七言"四三"结构
**格律本质**
格为骨骼,构建诗的物理形态;律为血脉,赋予诗的音乐生命。二者通过"平仄对仗"实现形神统一——平仄交替形成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对仗工整营造均衡对称的建筑美,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独特美学范式。
**意在诗先**
掌握格律并非束缚,恰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如杜甫《秋兴八首》严格遵循七律格式,却在严整中展现沉郁顿挫之美;苏轼《水调歌头》突破齐言限制,以长短句实现更自由的声律表达,皆证明格律是通向诗歌美学的桥梁而非藩篱。